北京

疫情之下的设计思考对话

乐居小主播

乐居依法对直播内容进行监督,禁止传播违法违规、封建迷信、暴力血腥、低俗色情、招嫖诈骗、违禁品等不良信息,坚决维护青少年群体精神文明健康。如有发现您也可点击右下角举报按钮进行举报。

评论

精彩回顾
分享给朋友: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主持人:谢谢宋主委,刚才特别系统的从行业的高度替我们分析了在整个疫情期间我们看到的六大问题以及我们在整个设计行业跟七大产业之间未来的互动,包括谈到了设计的趋势。因为今天时间关系,我们各位嘉宾在主体分享之后就没有办法做更多互动和探讨,留给我们下一次更好的沟通。

        刚才各位专家也是从不同维度,不管从理论的高度,谈到趋势、到产品,跟我们做了一个分享。宋主委从行业高度跟我们做了总结,我们也希望跟北京设计学会这边未来在刚才谈到的很多细分领域有一个系统化的推进和探讨,也更好的把我们好的设计赋能到各个产业的生产、生活中去,未来对社会做出更大的改变。

        再次感谢今天各位分享嘉宾,后续我们也有很多内容再跟网友和嘉宾来互动。再次感谢大家,今天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宋慰祖:各位听众大家好!刚才我们几位老师和我们的企业设计师介绍了他们设计的思考和设计的成果,我想在这里就疫情给我们带来的设计问题,跟大家做一些交流。

        应该说此次疫情的爆发对我们整个社会来讲各行各业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也是一次巨大变革的机遇。特别是从设计的发展来讲,刚才我们许老师和曾辉老师二位设计学会的领导从设计的社会学角度、从我们的人类学的角度,围绕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这次疫情带来的问题做了全面的系统的介绍。实际上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在疫情爆发之后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人们生活消费和生活行为的转变对设计带来的需求。后边几位先生,赵超老师和曾总和石刚先生,他们重点从产品的角度做了诠释。春红先生对如何来支撑我们的转型和创新做了介绍。

        之所以今天我们能够坐在这里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探讨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我们近3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设计领域的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发展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无论是从设计教育还是从设计孵化,我们的产业体系、我们的社会支撑,都形成了完整的一套发展的模式。我们有专业的设计行业组织、设计学术组织,有设计奖项,也有一系列的设计产业的园区,我们也形成了高水平的设计活动,像北京国际设计周,像我们现在正在举办的设计海报的征集活动,我们也有像红星奖、北京礼物等等一系列的设计评审的标准体系,我们也形成了许多的专著,构建了我们的研究体系,像刚才许老师讲到的,我们曾经在2008年抗震救灾当中,我们就开始探讨防灾设计的问题。

        从这样的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应该说我们逐步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体系。刚才大家谈到的正是对设计方法论的全面的诠释,也就是设计是一个集成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经济、法规标准等知识要素,来基于我们的智力和创意、创造,来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商品、环境、服务等等的一种科学创新方法。我们人类其实自从会开始人造工具,就开始了我们的创新设计。所以我们有这样的一些国家的产业发展的基础,有我们的理论研究的积淀,我们围绕着今天来临的疫情引发的设计问题,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需要我们去思考。

        1,我们的设计产品、装备设计需求变得越来越大,而我们的医疗防护、检测防疫等等这样的设施是我们今后重点会成为我们装备设计当中的重要方向。

        2,我们的数字经济引发的对服务设计成为了一种主流,比如说我们在这次疫情当中反映的,我们的购物形式、我们的医疗形式、我们的娱乐形式、我们的教育方法、我们的金融等等,今天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在进行着网上的平台教育,我们的医疗现在更多的建立了远程的医疗诊疗体系,还有此次大家用的更多的就是电商、快递,这样的一些服务设计的体系和数字经济的结合,正在成为我们的趋势。

        3,我们城市的布局和规划设计,我们的理念要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变,我们现在的这种社区的规划设计、大型超大型社区建设以及我们的建筑形态、交通形式和生态环境,刚才曾辉先生都提到过,这些都是未来设计将发生转变的地方。

        4,平战两用的设计将成为今后产品和建筑设计的新方向。我们采用像快捷酒店转化成集中隔离点,方舱医院,包括我们如何形成常态化的像北京的小汤山还有此次建设的火神山、雷神山这种集中收治医院,这种医院点的常态化保存可能都是我们今后设计当中所要考虑的问题。

        5,文化科技融合,成为了提升我们设计能力的关键。人们的文化消费行为的转变,还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两者的融合创新成为了我们今后设计的主导。

        6,今年大家谈到的比较少的就是我们的乡村,乡村系统的规划设计需要提速,乡村的经济如何发展,此次疫情当中反映出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大量的农民工在节日期间返乡以后如何能够在复工复产的时候重新就业的问题,我们的产业发展是不是还是停留在我们现在的这样一种集中大规模加工业的生产模式,我们的生产只是集中在某一些基地里面,以及我们整个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设计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后在抗击疫情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前提下,我们的社会发生了这样的一种因疫情而转变的形势下面,我们需要思考的设计问题。

        所以如何来破解这些设计问题,加强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我们设计界做好创新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2014年中央10号文件很清晰地描述了我们的这种蓝图,就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在这是指出七大方面,其实今天我们各位专家在前面的阐述当中应该说都有所涉及。

        1,塑造制造业的新优势。刚才曾总谈到,我们传统的原来人脸识别模式总是用在鉴别人,今天我们在疫情前提下,我们的制造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原来的单一功能,而是更多的要思考我们今天的功能体系。另外,这次疫情当中需求的防护用品的生产制造,很明确的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当地没有怎么办?物流断流之后我们的产品怎么能够形成保障?所以我们的制造业布局和我们制造业的水平提升都成为了我们在系统设计当中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2,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每一个专家无论是从防疫、从社会学的角度还是从我们的产品生产制造的角度上,都谈到了数字内容、数字化的问题。

        3,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我们生态绿地并非仅仅靠大片绿地,我们还有很多小微绿地,串成一片,使得我们身边的环境就是一个生态体系,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4,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这次疫情当中受到打击最大的就是旅游业,未来的旅游如何发展,这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5,挖掘特色农业发展潜力。

        6,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奥运会推迟一年,这些都是我们设计需要重新思考的。

        7,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在这样的产业发展中,我们需要理论和技术以及科技、文化、生活相融合的问题,在这里也想跟大家讨论一下我们设计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究竟是什么。

        我想设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设计服务从单一性要逐步转向纵隔性、系统性,我们未来设计产业发展的主流主体应该是设计服务型的制造业,它是要构建一个设计、加工、营销、服务的产业链。其实这个工作应该说近几十年,欧美在这些方面做了很深的探讨,比如耐克、苹果这样的一些企业,他们形成了全球化的大协同。当然,在这次疫情当中,我们如何来构建这种大协同中的小协同,协同与自主如何结合,这都是我们未来设计产业在引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身份地位。

        第二是专业综合的设计院为设计服务的主流,我们的设计服务企业今后不仅仅是简单的做造型、外观这样单一性的设计服务,而是专业综合型服务成为主体。我们国家应该说是世界上设计院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我们的基础设施等等层面已经构建了非常完备的设计服务体系,但是我们在新形势下的产业服务和我们的设计工作,这种综合设计能力的机构还很缺失。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条件下的服务设计。

        还有我们的中小设计公司成为设计服务业的配套体系,重点是补充服务型制造业当中的创新力和专业公共服务设计的创造力的不足,我们会有些小精专的设计机构,他们在某一个领域里边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特长。当然,我们国内现在其实已经开始有了这样一些产业的探索,比如小米生态链的产业模式,包括太古鸟在探索的这些中小设计公司形成系统互补性服务的体系建设。

        最后一点,我想谈我们设计服务业现在需要补什么,如何去建设的问题。

        核心是能力。因为设计服务业不再是过去传统的单打独斗、单一服务这样的体系,而是需要系统性的、综合性的服务,它需要我们在设计服务当中要具备文化科技融合的能力,要知识面广,要能够有整合组织的能力,这个整合组织是包括对各学科、各专业领域、各行业、各部门的整合能力。

        第二是要突出专业特色,要做到专精合一,创造力独特。中国人自古就有句俗话叫一招鲜吃遍天,能不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这是我们设计服务机构未来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生存条件。

        第三是提高我们在功能结构、外观造型、色彩搭配等等综合设计上面的服务能力,我们要有承担系统的设计服务的工作,这样才能适应我们疫情之后和因疫情而带来的设备需求问题,中国人能拿出中国方案,能够提出我们的创新的理念。这也是未来我们中国设计在世界上面领先发展的很重要的条件。

        谢谢大家的聆听,我们跟大家只是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我们希望设计界朋友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设计创新当中来,也更欢迎我们各方面在防御设备、防御器械和防御技术、防御方案的有设计成果的企业,能够积极参加我们这次的防御医疗设备器械线上展示活动,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设计的水平和能力。谢谢大家!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主持人:感谢石总,石总公司很多设计荣获了红点奖、红星奖等很多奖项。

        我们刚才请了几位领导给我们做了很多分享,接下来有请宋主委给我们做一个总结性发言,谈一下疫情带给设计行业整体的思考。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石刚:主持人好,大家好。我叫石刚,是北京赛佳图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的CEO,我先大概对我们公司进行一个介绍。

        北京赛佳图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是成立于2008年,我们这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和解决方案,我们在这12年来一共有一千多款成功案例在消费电子、家用电器、通讯终端、医疗器械、工业设备等领域,都产生了比较积极的影响,我们现在有50多名顶尖的设计师、工程师、策划师,对我们的产品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和策划的服务,目前我们能够提供的从前期的策划到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结构设计,还有供应链管理、品牌设计以及后边的宣传动画等等,都能够给我们的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

        前面各位老师都讲了很多关于设计方面的比较高的建树,我们从设计案例角度讲一下我们关于在疫情期间所做的一些工作以及我们以前做过的一些相关的案例。

        这是我们在疫情期间针对于我们以往的产品进行的优化升级,我们以往的产品是一个能够有消毒功能的净化机器人,对空气进行净化。然后我们在疫情期间针对于以往的产品进行了升级改造,这里边可以加入一些次氯酸消毒液,能够对新的环境进行比较好的净化,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

        这是我们在疫情期间跟我们兄弟供应商整合我们的供应链,优化出来的一款超声波的雾化机,能够在我们的小的办公区间用弱酸性的次氯酸消毒液对空气进行杀菌消毒处理,有定时功能,能够在半个小时之内把我们的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全部杀死,自动停止。对我们人体是很好的保护。

        这是我们以往做过的一个心电监护产品,因为我们这次整个大的主题是医疗健康主题,我们现在这款产品是用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护功能的产品,我们很多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冠心病的病人回到家以后,因为这种发病的人有的时候是没有症状的,需要平时做很好的监测,我们这款产品能够在在他睡觉的时候能够对他的身体各个特征进行监测,这样的话如果说有疾病发生或者身体指标的各种变化,因为我们在这种疾病生病之前,他的血氧、心率等等各个指标都会发生变化,它会进行监测,然后发送到后台,后台的监护以及客服会给患者的家人打电话,这样就能够预防疾病给老年人在发病的时候带来的危害。

        这款是我们之前做过的医疗手术设备,为什么拿这款产品出来呢?因为这种类型的一次性医疗手术设备在以往都是被国外比较大的企业像强生、GE等这种企业所垄断,售价是非常高的,这款产品是我们帮助国内企业从一个比较低端的产品能够跻身到世界一线产品,做的一款改进,而且这款产品在市场上得到了非常好的认可,让我们的企业在很短的时间里边就跻身到世界前列。我们也是给他们设计了有将近20款同类产品,下边是我们几款不同功能的产品的实物图。

        这是我们帮中煤做的地质勘探的声频钻机,为什么把这款产品放上来了?因为以往对我们设计公司的认知,只是说我们能够做一个简单的外观设计,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们近些年以来,我们设计公司对于我们整体的实例也是从设计能力上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而不是简简单单画一张图。这款产品是我们从一个比较简单的功能样机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优化,从底盘的堆叠到整体布局的设计,包括每一个工作区域如何布置,我们都是由工程师亲自进行设计。除了我们声频钻头以外,其他所有的部件都是由我们设计公司来完成的。这是我们做的比较大型的一款产品。

        另外,这款产品是我们做的一款高清4K的摄像机,为什么拿这款产品出来呢?因为这款产品基本上是我从业以来做过的最难的一款产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的集成度超越了我们日常见到的几乎所有的产品,它的集成难度非常高,以往这个产品基本上是被日本的索尼、松下垄断的这两家企业,我们国内是目前唯一一家能够做4K高清摄像机的,因为它是专业的,跟我们日常见到的小的摄像机和照相机不是一个概念,这个是我们的电视台用的。整体的部件、各个零件加一块,有将近两千个零件。这张图是爆炸图,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里边的零部件之多。我们设计这款产品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要解决它的散热和隔热之间的矛盾,因为这个产品芯片是有一个很高的散热温度,有70多度的问题,因为这个设备要扛在肩上,跟人脸有一个贴合,如果热量传导过来,有可能是把人脸给烫伤的,我们要把这个热量隔住,不让它往这边传导。同时如果芯片温度过高,也会对机器本身有损害,所以要有专门的散热通道的设置。同时我们知道散热的设计要考虑上下通风形成对流,所以这个设计需要我们在顶部有通风口的设计,因为我们要在户外工作,同时又要解决防雨的问题。所以产品中有很多矛盾点,我们的设计师也是非常头痛的进行了十多个月的设计,终于把这一台高清摄像机能够达到量产的程度。目前来讲,这款摄像机也是我们整个设计公司业界能够做到的最高难度的产品。

        这是我们帮美国OBE做的通道闸机,是我们在通道闸机领域最高端的场景的设计,这是我们帮它做的产品的实物。这是我们用在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用的过安检的时候,登机的时候用的登机牌,以前是由工作人员来手撕登机牌,这款产品是我们能够直接扫身份证、直接扫登机牌,不用跟工作人员有接触,就可以直接登上飞机。

        这款是我们以往做的信帧巡检机器人,这款产品的定位跟客户之间的定位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之前客户定位是要做一个完全的人形的机器人,而这样一款机器人生产的数量不是很多,按照他们的方法去做的话,模具投入大概是几百万,另外后期生产的费用也非常高,在市场上就失去了竞争力。在我们跟客户很好的沟通下,进行重新的定位,设计出这款比较符合市场需求,也符合企业自身需求的一款产品。

        这款是我们帮松下电器做的智能电子锁,以往我们认为国外的很多好的产品设计都是国外的设计师去完成的,实际上我们现在国内的设计企业也很多的帮我们的国外大型的企业做一些设计。这就是我们帮松下做的第一款智能电子锁,他们同系列的产品都是由我们完成的。

        这是我们之前做过的一款无人机的设计,这是目前为止在全世界做的最好的,在这之前所有的无人机都是仿照美国的企鹅无人机,而我们国内有很多家公司做无人机的都在仿照美国企鹅的无人机,而没有一家能超越企鹅。而我们的客户之前也是没有很好的信心,说我们重新设计一款比企鹅的要好。在我们最终的沟通下,我们用我们的设计征服了客户,现在我们这款无人机无论从性能以及造型以及整体的在恶劣环境下的应对性能,都远远超越了美国的企鹅无人机。

        我今天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主持人:疫情加速了我们很多科技的应用,我们目前在34万亿新基建的大投入下,我们未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等领域的大数据都是会加速的很多在应用端有很多呈现,当然在我们设计产品端我觉得也是匹配上面有很多可能服务于大众的一些产品走向我们的生活场景,再次感谢曾总。

        接下来有请的分享嘉宾是赛佳图石总。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曾祥永:谢谢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盛开互动科技有限公司的曾祥永,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线上的交流。我本人是学理工出身的,公司的业务也主要是做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方案。

        刚才我仔细聆听了前面几位设计界老师的分享,让我深刻体会到改善生活需要好的设计,应对疫情和灾情这种公共突发事件,更需要好的产品设计,甚至是收费机制的设计。前面包括曾老师和许老师都提到,好的生活方式也需要设计的引导。这次抗疫涌现出来很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其实它们都是科技与设计融合的产物。我的理解是,一切形式的科技产品和服务都离不开设计。其实它们本身也就是设计,可以说设计是思想,技术是手段,我们的新技术也能催生出来一些新的设计,包括社会的组织、社会的形式也要依赖于新的技术。

        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科技抗疫的一些典型案例,以及我们公司在疫情期间研发推出来的一些新的产品服务。

        关于科技抗疫,首先跟大家分享两个新意。一个是中关村从2月3号开始先后征集发布了三批抗击疫情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清单,涉及到中关村有200多家企业的370多项相关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包括了体温监测与筛查,消毒、杀菌与净化等等18个领域。另外是科技部从3月2号开始,也公开征集了2000多项防控的技术和产品,也发布了283项,目前无论是中关村还是科技部都在征集,另外也在各地开展推广应用。刚才宋主委第一个讲到了我们有一个从设计的角度来征集抗疫的医疗装备和器械,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角度,这些抗疫的技术和产品不仅仅要从科技的角度来做征集和公布,我们从设计的角度去征集和公布,这个意义反而是更大一些。因为我们设计的人可能更关注的是人和生活和社会组织,本身这次的征集是非常有意义的。

        接下来我就举几个普通市民在日常生活和出行都已经接触到的几个科技防疫的产品。

        第一个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低温筛查和监测,目前我们在车站、医院、商场、机关、写字楼等等这些地方都常见的一种测温方式,发热和交叉感染是新冠的主要特征,有什么对应的技术呢?技术人员从原来应用在工业领域当中的红外热成像,原来是主要应用于工业的电力线路的巡检、消防、火场的监测、公安刑侦以及是军事目标的检测和定位,红外热成像技术原来应用于这个领域,但因为抗疫的需要,怎么样对人员进行体温筛查,同时又避免交叉感染呢?热成像就被设计出来了新的用途,通过跟AI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在人流密集场所进行快速的体温监测和发热筛查。AI技术可以从热成像图像当中精准的检测定位每个人的额头,从而精准高效的检测出来体温。

        第二个就是大数据的行程卡和健康码。我们现在每天无论是进出小区、写字楼,还是看病就医、预约办事,都离不开行程卡和健康码,原理是利用手机定位和大数据,精准给出每个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比如14天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你去过哪些城市、去过哪些地方,我想在疫后出行卡和健康码可能还会进一步使用,当然它的用途可能会发生改变。从疫情防控的晴雨表,可能会变成市民服务的一种新的手段。

        这两个产品和应用都是基于疫情从2月初到2月中旬,科技公司快速应对疫情防控需要,加班加点研发出来的新的形式。

        我们在抗疫期间还见证了很多新技术的应用,包括物流的机器人、消杀机器人,在医院里面送餐送药的机器人,我们在新闻媒体上都看到类似的报道。还有一块是我们今天开会这种线上的协同办公,还包括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甚至远程会诊等等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像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生物基因在这次抗疫当中都在各自领域产生相应的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疫情之后,不论是疫情防控、社会治理,我相信都会有更好的应用,但是这些都需要好的设计和好的机制。

        接下来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我们团队在疫情期间所做的一点工作。第一是我们在原来基于人脸识别的智慧园区、智慧校园的通勤系统上增加了AI测温的应用,形成了一个集通勤和测温一体化的系统,我们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通过小设备同时进行人脸识别,也能对他进行体温的测量,这个设备可以对人进行戴口罩的人脸识别,甚至不戴口罩也可以做相应的提醒。

        还有一种形式是大屏幕的一体化的系统,它的优点是能够对多人进行同时的人脸识别+测温,它适合于人流密集度更高的应用场景。

        下面有两个小视频给大家播放一下。(播放视频)

        这样一个小的设备会放在我们接下来的学校、社区,甚至是一些园区、器械单位里边,用于人员的身份识别,同时又做了体温测量。现在有一些社区在小区门口很多还是用的传统的额温枪来测,实际上对人员的身份确认还是要靠发一个纸质的出门条和出门卡,是认卡不认人的,这里面也是有很多安全的风险和漏洞。而利用这种把身份识别跟体温测量,人温绑定的方式,就更能解决效率上的提升和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存在。

        第二种方式是在现在已经广泛在很多写字楼应用的对于人员的身份识别和体温同步的测量,这些数据都会进入到后台进行数据的统计和管理。

        另外一块,我们基于之前的一款智能办会的产品,针对疫情需要也做了一些升级。原来我们这个工具是应用于会议的线上邀约、会场的智能签到和会后的智能统计、管理,是一个会议的小工具,CRM工具。因为疫情的需要,涉及到人员身份的识别和体温登记,原来都是靠纸质登记、靠出示身份证,而我们在这个工具之上快速打造出简易式的人员身份识别和体温登记系统。比如返工和返学的人员,首先是线上登记,然后当他到达的时候,可以用额温枪进行测温,测的温度和这个人的身份信息可以快速融合到一起,这样子的一个便捷式的登记工具。保安人员通过一个手机和PAD对于人员身份进行识别,这个体温枪测的数据会实时同步到软件上面,这样子这个人以及体温数据也是能够被记录下来,也是一种快捷、非接触的方式。也可以自助服务,人到了签到台可以进行刷脸识别,同时自己输入自己的体温,有人会说这是一种接触式的,这个设备也可以进行及时的消毒处理。

        这就是我们在疫情期间,在1月28号就召集我们的团队,为了响应疫情的需要,我们团队及时的来进行产品的开发,当然第一步我们是针对需要来进行设计的构思,才有了后面的这两款产品,一个是简易的方案,一个是专业的针对不同人流量规模的方案。

        总结一下这个方案,它从信息的采集到分级的授权,再到智慧的门禁和测温,能够实现人员的管理、体温的监测、访客的管理、场地的管理,甚至是结合一些办公区域还可以实现考勤、巡防,能够对社区的人群进行统计分析,也能对他们的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台也是有相应的管理软件,对于我们普通的用户我们可以利用小程序或者web软件能够来查询自己的通行权限。

        刚才也提到中关村发布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清单,我们盛开互动的产品也是入选了清单,目前已经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国家天文台,包括烟台和海口等地区,还有很多学校等等开始实际应用。

        最后我想在接下来的新基建以及疫后的社会治理、升级方面,科技的创新、设计的创新,以及科技和设计的融合创新,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谢谢各位。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主持人:感谢赵教授。刚才赵教授从简单的两个图的比较,给我们讲述了循证医学和叙事医学的区别,这是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学科,再兼具我们的技术和功能基础上,还要兼顾它的社会数学和美学功能,才能对医疗品质做提升,才能去尝试健康设计的理念。再结合我们这次整个清华在疫情中间的设计,包括未来老龄化过程中的养老设计和智能医院的设计,其实跟我们分享了很多创新的前沿的设计,带给我们未来的思考,以及我们未来可以服务大众的很多优秀的内容。

        下面邀请另外一位分享嘉宾是曾祥永曾总,是做科技方面的一些内容,包括人工智能,他今天跟我们分享的主题是“科技与设计,战疫在一起”,科技本身能为设计带来哪些更好便利的内容。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赵超:大家好!首先跟大家汇报一下,今天我主要分享的主题是“健康设计”,刚才许老师是从顶层设计层面,从设计的角度概括得很全面,高屋建瓴。刚才的曾老师也是从社会创新角度、从国内外的一些具体的案例,洞悉了整个设计对社会的责任。我从另一个维度,从过去20几年我们从健康设计的学科范式里面不断努力,把体验和体会跟大家做一下分享和汇报。

        这次疫情从中央层面来讲,其实2017年的时候就已经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纲要,到2019年的时候,从规划纲要到具体的行动的指南其实都有,所以从规划纲要里面是一个国家战略,更多的关注比如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医疗保障、建设健康环境以及发展健康产业。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讲,中国的健康服务业的总的规模应该在2030年达到16万亿的规模,我估计这次疫情之后它的整个产业规模还会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很多专家,包括企业界的大咖都会说,能够代替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下一个产业革命应该就是健康和生物这个层面上的革命。

        所以从健康的角度来讲,健康和医学,以往大家都认为医学是医生包括生命科学领域的学者和实践从业人员的事情,所以从西方到中国,一直在关注所谓的循证医学,主要是依靠系统化、规范化的可靠的医疗监测、指标数据和诊疗的指南进行疾病的治疗,排除患者间个体的差异,对受众人群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的分配。但现在国际上面已经开始了一种新的医学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实践,就是我们讲的叙事医学,叙事医学主要是强调对于医生、患者、家属和公众的高度复杂的情境进行叙事理解,以及从医疗实践当中来解决这样的一个良性的人性化的医疗关系。

        我们总结起来,从英文角度来讲,我们总结了在叙事医学层面上应该有6个A,翻译过来就是取得、提取、查找、评估、运用、协助。

        从设计角度来讲,这两张图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什么是循证医学,基于科学的循证医学和基于设计和人性化的叙事医学之间的差异,这两个案例其实都是医疗的护具,左边是医疗护具基于循证医学、基于功能强化的设计形态,而右边是基于情感、基于叙事的角度来构建的医疗护具的设计。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面,清华在设计学科将近20年前我们就从事了关注健康医疗领域如何建设健康设计这样的新的专业和学科方向,从而在设计学科里面建立了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我们当然是以设计牵头,但是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以及在前沿的医疗、诊疗技术上面,比如细胞治疗、顶尖级专家等等组成了跨学科的团队,我们希望面向于健康医疗的产品、服务和环境进行系统的创新。这个创新从设计的角度来讲,其实是包含了人本化的设计、包容性设计、使用协同设计的一些方法,包括用户研究等等系统性理论。

        而设计如何介入到整个复杂的医疗体系,或者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医学领域呢?其实这个对于设计者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另一方面设计又具有很强的优势,比如设计本身其实就是要构建这样的一个从产品到服务到系统到组织结构,从这样一个综合性的系统的角度,设计其实是针对于使用情境、关键因素,引导质量进行定位,强调重构的行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设计对于医疗体系未来的品质提升会带来很大的作用。

        设计其实是不同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第三类学科,所以说它跟传统的分析、归纳、演艺传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强调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手法完全不同,是通过整合、构建,来创造我们的人造物,这是我们设计在介入医疗领域和健康领域最重要的学科优势。介入健康医疗领域,我们从三个维度来探讨。

        首先我们必须得建立跨学科的认知体系,像英国最重要的设计理论家,他说设计本身就是跨学科的学科。我们在清华建立了不同的学科,和顶尖级的院士、顶尖级的设计学者一块合作的团队。其实设计在这里面能发挥更多的作用。

        另一方面,回应一下曾老师说的,设计其实是要有它的社会的属性和社会的责任。我们清华在健康医疗领域进行设计,我们把整个医疗体系下比如说医院、患者、医生、医疗器械的供应商、保险公司、政府的政策等等,这些都要整合起来,我们寻找这之间利益相关方的内在相互之间的关系,来找到它内在的联系。

        在本次疫情当中,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的积淀基础上,在本次疫情当中做了一些很重要的工作,这个是大家在前一段时间就是疫情最高发的时候,《新闻联播》在一周之内对我们的研究成果有四次的报道,我们当时做的恒温扩增的核算分析仪,对于武汉来说可以做到一个半小时之内的快速监测、检测和诊断,也获得了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的积极肯定,这是当时检测的最重要的手段。

        我们的设计当时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都亲自去看了,去视察,给予了一些积极的评价。这个设计其实是作为面对于本次疫情我们快速的应对反映,右边这几张图能够看到,这是在武汉的火神山医院里边,我们看到在临时的情况下如何把医生和检测人员的行为和我们的检测的器具能够很好的结合,我们实际上是一个用模数化的方式迅速搭建,搭建以后根据不同的检测量进行高通量的检测,在因陋就简的情况下,能够满足医护人员、检测人员所有的检测行为,比如上面可以放电脑,任何一个临时性的情况下都可以易搬运、易于操作,这是操作的可用性层面。

        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这种检测技术其实是一个完全新的基于基因芯片、生物芯片的技术的检测系统,这个系统跟传统的核算检测是完全不同的。在过去十几年的过程当中,我们其实积淀了大量的从家庭到社区一直到三甲医院,不同的检测的产品系统,基于这些产品系统可以看到,这是我们从家庭端到社区端到医院端,包括健康体检中心,包括把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一些技术进行健康检测的系统,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个工作其实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正好是回应刚才许教授的关切,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把这些系统整合起来,希望构建的是国家重大疫情智慧监控的天网,这个天网其实我们已经基于在这之前的所有的研究、科研的成果和转化的成果,已经支撑起了一个基本的构架和服务体系,进而影响到我们的组织设计。包括从技术层面上面来讲,我们的设计团队,这样的核算检测基因芯片,用微流控的技术,我们如何从设计的角度让这个技术在这里边能够很高效、很快速的样本进行回流,能够进行检测,也做了大量的设计层面上的贡献。

        另一方面,设计其实还有一个就是面对于老龄化,作为老龄人口设计师更多的是用共情的方式,像美国最著名的设计理论家PAT MOORE,作为设计师他装扮成老年人,来体会每年在社会当中生理和心理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的方案。这是我们完成的一个面对于老龄社会独立在家里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我们做的智能的居家的平台。这把椅子其实整合了老年人在家里边所有的独立生活的需求。老年人的腿脚不好,它可以支撑老年人自主站立,因为站立过程中的摔倒很容易造成老年人的死亡或者残疾。比如还有针对老年人的阿尔茨海默症,就是老年痴呆症的一些设计。还有老年人的会阴部经常潮湿,会导致疾病,我们设计了这样一款功能,可以加热,防止潮湿。

        另外,我们在加大国际合作,我们跟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一直在做全球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项目,我们跟英国皇家委员会,就相当于中国的卫健委,做的救护车内部优化的设计。救护车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交叉感染,本次疫情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提供足够的没有交叉感染或者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的负压的救护车。通过这样一些用户的参与性的研究,比如说这样的一些研究人员在里边进行操作,操作完了之后我们在里边抹了很多粉,紫外线可以检验到在救护车里操作,哪些部位会大量增加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从而进行救护车的设计。

        另外,新西兰的方舱医院是移动的方舱医院,其实几年前我们针对于中国的农村提供了这样的设备,因为农村缺乏医疗保障体系和足够的医疗资源,我们做了移动的面向中国农村的公共健康需求的移动医疗基站的设计。这个基站可以放在用依维柯这样的车,直接拉到农村的村口,村民遇到什么小灾小病就直接到村口就可以进行诊疗,如果遇到大病,这个依维柯本身就变成救护车,直接把村民拉到中心医院,这样的话其实形成了一个微循环的服务的系统。

        这是我们进行农村大量的采样、需求的调研之后进行的设计,我认为也是最早的面向中国农村的方舱医院,这个方舱医院我们是在将近十年前做的一种探索。

        另一方面,智能医院。未来的智能医院会是什么样?我们做了大量的患者和医生的ICU,其实未来的医院应该是基于病房诊疗,而不是把病人推着到手术室,推到相应的影像检测的区域,这样增加病人的恐惧感和心理负担,所以我们设计的是这样的基于智能的技术的智能病房,这个智能病房实现了在病房内基本的治疗,包括小的低风险的手术。在病房面积不变、病房内部的患者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病人的舒适感,增大了医生跟远程医生之间的远程会诊以及病人对于他的家属之间的远程的情感沟通。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旋转的柔性屏幕,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是医生跟远程医生的现场会诊以及病人和家属之间的情感交流。

        这个是在现有病房面积不变和病人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每个病人单元体的隔离,提升舒适度。

        另外,通过这样的智能玻璃,能够促进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包括借助于一些服务体系、服务app,就是病人端、医生端不同的应用端的设计,来促进整个硬件系统的流畅的运转。

        其实从我们过去几十年的体验来讲,我认为设计创新应该有十种模型,这十种模型其实前端应该叫配置端,从商业模式、网络、结构,包括整个供应链。中端是输出端,包括产品、产品系统。后端是包括提供的服务、渠道、品牌以及用户的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更多的是以产品系统为中心,建立的以平台为中心的设计创新,往前影响到以商业模式为中心的设计创新,从而达到的是以体验为中心的设计创新。这应该是好的、良性的面向于健康体验的需求、好的创新。

        这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我们在清华的一些研究和设计。谢谢大家。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主持人:感谢李总,李总刚才介绍了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能够帮助更多的医疗企业来进行转化,帮助更好的设计、更好的产品应用到抗疫过程当中,为大众服务,为人民服务。       

        接下来邀请到跟我们分享的嘉宾是清华美院的教授赵超老师,赵老师也是致力于在医疗器材方面的工业设计领域,结合这次设计抗疫主题为我们做分享。有请赵教授。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李春红:主持人好,大家好!我们是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这个中心是由国家药监局、北京市政府、海淀区政府共同筹建的,主要是从事于医疗器械的转化和整体的医疗技术成果的转化工作,它是一个公共性的服务平台。目前中心在北京、重庆、福建都建有分中心,现在整体中心的企业应该有370余家,目前已经形成18000多个专利,现在已经孵化了将近十家上市公司,整体来讲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刚才听了很多专家的讲话,我心里面有些感触。我们有这么多好的成果,这些成果如何真正转化成医疗产品和真正服务于咱们的人民群众,这个工作恰恰是我们中心从事的工作。作为中心来讲,它有一个非常大的工作就是把我们这些真正好的产品转化出来,中心有一个投资平台,也有一个公共的转化服务平台,真正有了好的技术成果和研发的成果,中心投资公司可以真正参与进来,把我们现有的产品真正能转换成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拿得到、看得着的工业化的产品。这个平台来讲,它的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

        在疫情期间,从我们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来讲,我们也跟各个科研单位,包括跟国际上也有一些产品的对接。比如现在我们对接了一个比较好的产品,从德国对接过来的产品,就是纺织品,刚才看教授说了净化水那个装置。我们这次从德国转化过来一个产品,是在我们的纺织品上加一套工艺,它是一个纳米涂层,这个涂层可以进行杀菌,这个产品非常有意义。比如现在我们所用的防护服和口罩,特别是防护服,我们现在基本使的全都是一次性的,这样来讲消耗量巨大。而我们这次转换过来的产品,它可以进行清洗就可以消毒,可以使75次,这个产品对于我们现在的防护服的短缺来讲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这次的口罩现在都是一次性的,真正用了我们这个技术以后,口罩可以重复使用,说白了就大大减少了我们材料的消耗和材料的短缺。

        因为我是工大毕业的,我们跟北京工业大学有一个技术,就是利用微波去激发一个光控管,来产生高强度的紫外线杀毒的器械,它可以瞬秒的杀死细菌。现在我们口罩生产机器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工艺就是消毒,实际上消毒的过程现在的机器有时候有点跟不上。通过我们这个产品转化,我们已经跟中国有三家最大型的口罩生产厂进行技术对接和技术转移,他们现在已经使上这个设备了。通过这个设备的使用,他们可以非常快速的把口罩的细菌给杀死,这样来讲能保证我们大批量的口罩的生产。

        就是类似这种成果,作为我们中心来讲,我们都是跟上来,我们来引入、我们来投资。同时中心帮着它去做成品转化,我们帮它去对接生产企业,包括后期我们会帮着对接销售。对于中心来讲,这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另外我们跟北京设计学会跟宋主委成立了一个CDMO平台,这是全链条一站式的医疗器械转化平台,现在很多人进入到医疗行业里面,包括如何设计、如何在法规里面去运行,包括后面的认证,包括产品化的转化过程中,怎么去符合国家的标准和规定。这样来讲都不是技术问题,其实这里边大量的问题是法规问题,我们一般的科研工作者都是不太懂,而且这个门槛还是比较高。所以我们跟宋主委成立一个CDMO平台,我们用这个平台服务于那些只懂得科研成果,但是不懂得医学转化的过程的这些科研人员,我们尽量减少他投入的费用,减少他的开发周期,同时确保研发成果的成功率。这个平台还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个平台自从建立以后,有大量的人找我们,来一起共同做这个工作。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为我们抗击疫情提供我们的一点力量。

        我们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的情况介绍我就说到这里。谢谢主持人。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主持人:谢谢曾主任,很多网友也在分享他们的感受,整个PPT带给我们的都是一些创新设计带来的思考,这种创新设计处处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就像曾主任在最初的时候讲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疫情带给我们的思考。创新设计其实改变的是人的思维方式,整合相应的资源,对人与人关系的重构,从而解决我们的社会问题,包括这次疫情带给我们的公共服务方面的思考,以及曾主任最后谈到的我们是为健康生活方式而设计。我们也非常期待北京国际设计周接下来为健康生活方式设计主题的展,也期待疫情带给我们的关于设计趋势的思考,未来更多的用到我们的社会实践中,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解决我们相应的社会问题,再次感谢曾主任。

        接下来有请中国医药健康CDMO联盟副理事长李春红为我们介绍一下结合这次主题的探讨,也结合着介绍一下CDMO这个平台,包括我们公司在医疗产品方面目前新的设计跟我们做一下分享。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曾辉:非常感谢,刚才宋主委和许教授都提了为了应对疫情积极应对,提供我们设计的智慧和工艺的精神,在这方面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深刻的丝毫。

        我想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下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如何真正站在一个社会创新的角度上为我们未来的健康生活方式而设计的话题。

        社会创新的设计思考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到了现当代,人们越来越理解到我们的设计不仅仅是帮助我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一个物的问题,就是说我们的相关传统的设计专业领域更多的在解决人和物的关系问题。也进而开始上升到解决物和物构成的环境问题,也就是说解决人和环境和空间的问题。这是第二个层级。

        我们现在也开始意识到现在我们的设计越来越开始认知到关注人和人的关系问题,这就是一种社会问题,就是我们的设计能否为我们的社会健康发展、为我们社会的和谐良好的、为善的社会发展方向而提供我们的智慧。应该说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社会创新体系中,包括许平教授专门提到我们的社区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社会创新的模式,比过去缺乏社会基层管理模式的一种做法有了大大的进步。特别是对于这样的疫情,以隔离为主的一种抗疫的方式,社区化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所以我在这儿也想跟大家就这样一个方向来做一点简单的阐述。

        当时我也参与过中国智造奖的评审,里面获得金智奖的“一本可以喝水的书”,它展现了我们设计师用社会创新的思考,对于非洲这种缺水生活环境下,目的是能够让孩子们喝到干净的水,所以用这样一本能够通过过滤获取干净水的书,这样的设计思考的角度,不要小看它是一本小小的书,但它开启了我们思维的方式。我也在去年参与评审的苏州国际设计周,也把这样的设计创新和社会城市更新相关的,其中他们做的“苏州好行”的公共旅游循环系统获奖。实际上在我们的政府管理体系里面,我们的社会创新意识也逐渐深入进来。

        在日本原研哉先生设计的医院体系,这样的医院无论从导视系统还是空间,展现出的都是一种非常干净,不光是在功能上来解决医疗的问题,而是在心理上,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能够以我们的患者为主。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我们在医院里面经常挂号、划价、取药,要排很长的队,楼上楼下要不停的跑。这是以医院的方便为方便。那么如何在这方面通过一种服务设计的意识,通过一种社会创新的方式,能够给我们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更加便利式的服务。这次武汉疫情早期也出现因为我们的医院对于这样的突发性疫情缺少有效的应对,所以在医院里面的交叉感染量也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就一直认为,我们现在如何用社会创新思考,来提出一种解决和改变我们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举一个前年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上我策展的一个“设计能否改变社会”,是跟上海设计师杨明杰为主的社会创新的一些设计。比如刚才的救灾帐篷,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考,这个救灾帐篷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按照军用帐篷的快速搭建、快速安装为唯一的解决方案的角度思考,而是它开始形成一种更加社区化的帐篷设计的方式。也就是说它的帐篷体系搭建起来之后就已经开始考虑到如何在帐篷区提供公共卫生、公共教育,包括超市,能够让彼此之间形成邻里的关系,就是它是按照一个社区化帐篷体系来进行设计的,而不是按照一个单一的帐篷的物的形态来设计的。这是站在社会学意义上的抗震救灾的解决方案。

        包括快递箱,这个小小的快递箱,通过对它结构上的重新设计,让每个快递箱减少了1.6公斤,不要小看减少这1.6公斤,能够让我们的快递人员能够减少他们的劳动量,能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都是很好的一种设计的责任和思考。

        我们也看到在泰国孔堤的曼谷最大的贫民区,AP太古这样的地产商,他们为了能够在这样的贫民窟的社区里的孩子们能够踢上足球,他们因地制宜,利用不同贫民窟区域里面有一些空闲、闲置的场地,包括一些原来是堆放旧物,甚至堆放垃圾的一些犄角旮旯,他把这些东西清理出来,仍然按照一种公平制的足球场的模式来规划处很多很多不规则的、不寻常的一些足球场,比如转角式的,但尽管是对称,但是它是不规则型的。所以利用这样一种设计、创新的思考,就能够让我们的社区能够让更多孩子们踢一场足球,这就是设计创新带给人们的一种感动。这是我们的设计、我们的开发商、政府如何能够去真正让人民享受到幸福生活,而不是说只是用很奢华、很高大上的设备、设施去改善。可能用这种非常平和的因陋就简的也能够让人们更多的去享受到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包括很多大的企业,他们无论是商业利益思考还是他们具有的一种企业的社会责任,他们实际上都是在不同的方向上来思考如何能够帮助到贫困人群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比如百事可乐做了百事太阳能的灯泡的灯,利用可乐瓶子白天来吸取能量,通过太阳能来转化,晚上就能够给孩子们点亮一个能够看书、能够娱乐的光明。所以这样的看似小小的举动,却带给我们非常有意义的社会的责任。

        我们现在也在关注养老,养老体系里面过去更多强调的是能够让老年人聚在一起,在养老院给他们吃和喝就够了,但实际上我们发现我们的老年人越来越开始缺乏精神上的关心、人性上的关爱。在伦敦他们做的一个养老模式,我把它称之为“亲老”的艺术康养的方式,他们通过老年人的社交俱乐部,又通过各种合作互助性的团体,能够让老年人通过这样亲老的艺术活动,让老年人能够和年轻人、和儿童共同去做很多事情,也发挥老年人的智慧、经验和知识,又能够帮助年轻人去做更多有创意性的事。比如说他们帮助去做街区的园艺,能够让这样的街区变得更加自然、更加美好。所以这样一种亲老模式比过去单一的养老方式要更能够体现一种新的社会创新的养老康养的设计思考。

        所以我也认为,像这样的方式,我们不仅仅是社会创新,我们用于应急救灾、抗击疫情这样的事情上,在常态化的健康生活方式上,我们从孩子到老年人,我们的全社会都应该关注这样的方式。

        我再举一个例子,在乌干达的一个孤儿学校,如何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加有乐趣的学习的环境,他们就在学校的沙坑里面,改造成一个室外的教室,改造成一个可以学习型的景观。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这样一种因陋就简的方式,也能够让孩子们在这儿享受到一种学习的快乐。

        非洲绿能体系是一种社会化的解决方案,他们能够把农业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把它改造成有机的能源和肥料,这些有机能源可以带给城市里的居民作为生活的燃料,其他的部分还可以作为肥料,用来增加土地的收入。现在他们能够调动起3500个家庭工坊来制作有机的能源,他们每个月也能得到30美元以上的收入。所以在这样的贫穷国家,能够通过这样的社会创新的方式,既能够满足更多的社会民生的需要,又能够解决他们的生计。

        我们现在提到城市更新,我们如何去改造我们的生活的环境,包括在我们的老旧社区、老城改造中如何能够提供更多的绿色的空间,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让它变得更健康、更干净、更安全。所以伦敦当年就提过口袋公园计划,曾经做过100个口袋公园。现在包括在北京,我也一直在提出一个小微绿地计划,后来在蔡奇书记的报告里面也明确提出,在我们的老城区推动小微绿地的改造。这种改造的思考就是把我们的这样一种犄角旮旯,能够对我们过去所忽视的哪怕一平米的闲置空间,原来堆放垃圾、堆放杂物的地方,能够腾退出来,变成老百姓胡同里的绿地。这样释放出来,我们的老城区可能会释放出来一个总面积比比较大的公园还要大的绿地的空间,当然也包括立体绿植,这都是改善我们的环境。

        我们的公共卫生间也如何能够更加变得诗意,是看得见风景的洗手间。

        我们的餐饮系统也强调如何分餐制,现在在北京有几个餐饮,我在给他们推动用分餐制的体系来解决他们的餐饮美学问题,就是让分餐变得更有生活美学的格调。

        我们民间有太多的这样的智慧,小小的一个苍蝇拍,表明着我们过去对健康卫生方式的思考。我们的一个盛放食物的缸,也通过这样的围水来防止蚊虫侵入。这都是我们过去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理解。我们南宋时期的牙刷,也表明那个时候对自己的口腔卫生已经有了非常高的认知,这样的一种健康生活实际上一直贯穿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我们曾经也做过新营造展,这是太阳公社的猪舍,能够让猪也过上健康、安全的生活场景。

        包括我们的乡村如何通过民居性的改造,让农民有院落,也仍然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处在一个污水分离,更加洁净的生活场景里面。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在首尔因为改造了一个清溪川,就让首尔的中心区变得更加洁净、更加美好。这样的解决方案都是我们无论从城市更新还是到我们的社会公共服务、文化的各个方面,我们是要做的思考。

        最后我再说一点,达芬奇在当年米兰黑死病的时候,他也在思考如何要重新提供一个新的理想城市的解决方案,所以他设计的伊莫拉小镇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考,人车分流,商住分离,形成一个小城化或者社区化的城市模式。所以我们也提出来如何通过健康设计这样的一种思考方式,来为我们的健康生活方式考虑。这是由于1854年英国伦敦出现的霍乱,当时医学家就通过可视化的分析,发现由于一个公共水井受到了霍乱病菌的污染,所以引起了霍乱疫病的发生,所以伦敦市随后就开始进行整个城市的公共饮水系统的处理和重新设计,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很多城市非常注重下水道,巴黎也好,伦敦也好,包括中国的青岛,当年德国人建的下水道体系,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让污水避免疾病的传播而做的一种城市设计的思考。所以我们认为这是城市设计小小的进步,却大大影响了人类的健康生活方式。

        我们的方舱医院是一种很好的创新,但是我也认为新西兰利用1400辆房车,能够在一夜之间就集合而成方舱医院,而且这种房车平时就是用于旅游、用于民生,而战时抗疫期间能够迅速集结,形成方舱医院,这样一种创新思考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的。而且本身每一个房车就是隔离的,不会形成交叉感染,如果病情严重,这个房车可以迅速开到医院进行救治。

        在今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我也提出来要做一个为健康生活方式而设计的展览,未来如果有成果性的东西,我们也更好的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上、在线下、在主题展上进行展出。另外,我们现在也在推动今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疫情与城市—700年透视”的展,因为现在“隔离”英文的词就是来源于威尼斯的一个岛,就是隔离40天的概念。所以我们人类的智慧在跟像新冠病毒这样的抗争中,越来越集聚了我们设计的思考、设计的智慧和设计的思维方式,这对于我们如何从社会创新、从公共卫生、从健康生活方式等角度更好的为我们的未来来提供这样的反思,来提供这样的智慧,我们值得做出这方面的很好的推动和研究。谢谢!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主持人:感谢许会长,最后总结出来这7条,这次疫情之所以能够取得阶段性胜利,重在国家统一的调度,在全国统一的协同,到我们全民的参与,大家重要的是要在意识方面是一定要到位的,我们未来要专注培养这样的的人才,我们在物资的储备以及大家在防疫抗疫的意识方面的形成,都是未来我们有可能面临的灾难做好相应的准备,这些思考还会有更多结合进来,这都是对于我们整个设计行业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

        接下来有请到的分享嘉宾是来自于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曾主任,他带给我们的主题是社会创新设计为健康生活而设计,应该是换一个角度站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来思考设计的价值以及它的未来的发展趋势。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插播一条消息,欢迎加入乐居会客厅群,跨界资讯、产业信息、房产热点,一手干货全知道!!!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许平:主持人、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云端和大家见面,我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许平,也是北京设计学会的会长。正像刚才主持人和宋主委所介绍过的,本次北京设计学会积极参与了北京市的防疫抗疫的行动,学会成员以各种方式参加这次各种方式的宣传、推动的活动,我们做出了“我们在一起”的全国海报征集和展示、推广活动。另外,会员们都在各个角度在用各自的方式积极的参与。

        我是从春节之前因为疫情所困,一直在上海,最近陆续开始恢复教学。最近我们在澳门科技大学主持一门博士生课程,学员都是来自全国20多个城市的高校教师和设计师,课程是以2019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中国设计对策研究为主题,目前这门课正在结课,一批学生的作业成果也马上就要出来了。我们这可能是在研究疫情之后中国设计对策的第一批博士班研究成果。正像主持人介绍的,我们虽然取得了第一阶段的疫情防控的初步成果,但是疫情仍然严重,目前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正在迅速增加。我们知道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非常重大的全球性的瘟疫大流行,14世纪的时候在欧洲的黑死病曾经导致2500万生命的丧失,是非常惨痛的一段历史的记忆。现在历史已经到了21世纪,这次的疫情如果不加控制的话,它会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所以我们中国目前虽然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果,但是在全球的疫情发展的情形下,中国不能大意,全球更加要加紧防治,所以我们要加速对各种长远的防疫措施的思考和研究。下面我就想结合课程的情况和我们所考虑的一些问题向各位做一个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关于加强中国特色人民防疫应急体制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发生在2020年冬季的这场防疫抗疫斗争是对中华民族顽强奋战、抗御突发灾难、中国党、政府和中国人民团结抗争,转化危机能力的一次大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的:“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李浪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

        这次疫情防控取得第一阶段的成果,既是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科技优势、组织优势所致,也是举国上下同心协力、形成其他国家所难以企及的社会支援优势所致。“中国方式”四大法宝都是因为发挥人民团结力量,达到最佳的实战成果。中国全民抗疫的四大利器,那就是:方舱,方舱医院的经验现在在各个地方都在广泛总结和推广,现在已经在很多国家在推广使用,它的原型是原来的野战医院,在其他国家各个时期也曾经使用过,但是这次中国把它和全民防疫、抗疫结合起来,最大化的把它利用在这次防疫行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所以中国的方舱经验被世界各国所效仿,现在正在各个国家纷纷建立。这是这次我们用人民防疫的力量达到的奇迹。

        第二是快递,快递是一种不到现场去也无处不在的系统微循环的保持。全国300万快递小哥在这次全民抗疫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我们应该感谢这批微循环系统中的快递小哥,是他们的辛苦和全力以赴的投入,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稳定的生活系统。

        第三个利器就是在线支付,这种扫码的在线支付虽然在疫前已经出现过,但是这次它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它是能够瓦解生物感染链的、无接触式的社会聚集方式,保证了社会运行的基本的稳定,同时又避免了这种接触式的传染,所以这也是这次疫情控制能够迅速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的潜在的原因。

        第四个利器是中国的社区管理,这是保证抗疫大的社会化工程能够基本稳定以及政令畅通的机制创新。我虽然身在上海,但是我随时都可以接到我的社区从北京发来的各种调查、讯问和数据的收集,我听了以后非常放心,这是一个社区管理的系统正在默默的在一个非常潜在的层次里发挥作用的表示。

        这些成功经验需要系统的加以整理,同时还要考虑为防患未然为下一次可能发生的疫情做好应对的准备。我们的建议是,在总结本次抗疫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立足于“战”,这个战指的是对疫情的作战。防(疫)备(用)于民的“中国特色人民防疫应急体制”的建设和维护,为建立高水平、常态化、领先世界的国家防疫应急体制做好准备。

        这是一份在12年前保留下来的灾情考察的笔记。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绵竹地区发生了一起突如其来的地震。死亡人数近8万,数万人失踪,受灾人口达到五千万以上。2008年6月初首支中国设计考察团队道岔现场,在部队的帐篷里与救援官兵、防震抗震专业人员、灾民等等进行访谈,了解救灾过程中碰到的一些技术性的难题,这是我们的设计师在与救灾战士们进行直接的接触,他们正在商谈行军背囊当中的问题。因为这次地震是突入其来,因为是一次极为特殊的山地救援,城市救援地质基本上鞭长莫及,小区域内人口高度密集,建筑易踏、房屋易碎,道路被泥石流等所堵塞,使得救援人员无法到达现场,使得大批受伤灾民第二次遇难。所以体现出“储备于民”这样的防灾系统的极端重要性。

        遍地都是灾民,也出现了由于救灾物资的不到位,导致救灾人民在等待救援过程中,伤重死亡。

        更加令人揪心的是,汶川地震过去之后,防灾救灾准备仍然碰到处处困难,2010年连续两次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区、甘肃也再次发生灾情,上万户灾民转移安置。但是我们在这里面看到的,防灾物资、救援物资仍然处在一个非常原始的水平上,所以这也是大大增加了救灾防灾救助的有效展开。

        另外就是救灾的装备设计严重缺失。这几张图是几个不同时期,右边这张是著名的唐山震后,当时的部队奔赴灾区救助的情况,肩扛手拿的是最原始的救援工具,而四川512地震时还是最原始的救灾工具,所以战士们只能用这种效率最低的方式在现场进行救援,还是人抗手扒。这是在野外临时的救急,输液架根本没法弄,护士们只能手举着输液瓶为受伤人员输液。另外被埋在瓦砾之下的残存生命需要水,这是救援的士兵用最简单的方法,通过砖缝进行救援的情况。另外还有担架,搬运受伤人员,这些都是在现场碰到的大量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心情最为复杂、最为惨痛的是在场的医生,因为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就是抢救人命,但是在震后所有的医疗设备都被埋藏在医疗大楼里面,所以他们就变成了赤手空拳的医生,变得跟普通百姓一样,受伤的人群都带着求救的眼光看着他们,他们束手无策,所以很多现场的医生心情非常非常的受伤,这是他们当时直接向我们诉说,由于这些救灾物资储备的问题,导致他们工作严重无法开展,他们那种自责的心理是很久都无法解除的。

        在救灾物资供应和保障方面也遇到大量问题,甚至连这些专业的救援人员,拿着国际通用的设备到达救灾现场的时候,由于条件不符甚至供电设备不符,使得很多设备根本无法使用,这也是最突出的问题。

        另外,对于死者的安抚和处置也无法做大量的准备,所以使得大量的死者抛尸于荒野。

        我们收集了这些信息,然后和国际上救援做得比较好的,比如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查阅了他们的资料,他们能把教育、演习等设备结合起来,各种各样的救急设备、救生设备都能够及时处置、及时储藏,能够及时拿到手里进行及时的应用,这样的系统维护是形成全民应急救援体制非常重要基础性的工作。在经过这样的调研以后,2008年7月,在成都举办了第一届抗震救灾与安全救助的工业设计研讨会,与会者起草了一份比较完整的建议书,送交到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对策的一些建议。这个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设计师做的事情的简单的汇报。

        结合那次的一些经验和结合这次的防疫抗疫过程大家的一种体会,我们想提出以下的7条,适当的时候想把它整理成文本,能够向有关部门递交,希望能够促成我们国家全民防疫应急体制的加速的建立和常备的维护。我们希望是能够建设和完善以立足于战、防备于民为原则的多级协同的人民防疫应急体制。

        1,国家总体规划,各级政府协调,全民参与,网络管理。是所有国民都应当积极参与,能够通过网络来进行管理、实现效率性保证的管理系统。刚才我们介绍的中国全民防疫的四大利器,其实背后都有非常重要的基本条件,就是我们发达的互联网通讯和大数据技术,所以网络化管理是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应当在这方面提出专门的资源来为这样的应急体制奠定发展的基础。

        2,战时为战,平时为民,平战结合,长期维护。

        3,建立国家、城市、社区、家庭四级防疫物资储备系统,减少疫发时由于物资调运造成的时间延误。

        4,开发以口罩、消毒液、常备药等消耗物品为主的小型家庭防疫应急“自救箱”,建立社区级防疫应急知识咨询网络。

        其实最大的全民防疫的储存在于民众之间,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够针对防疫的需要准备好比如口罩、消毒液等一些成本不高,但是都是必须要用到的一些物资的话,这样在整个社会进行调度的时候就能减少很多困难。这个是很小的事,但是做起来意义非常大,另外它本身也能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这块是可以做,而且必须要做好的。

        5,普及应对病毒传染的生化科普知识,动员民众养生常态化的勤洗手、适戴口罩、家庭分餐制等个人卫生习惯。

        人民力量的发挥、人民战争的概念是我们巨大的法宝,在今天这样一个时刻,更要发挥这个法宝的应用。

        6,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建设,增量培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人才。

        这次疫情突发以后,忽然发现中国有那么多宝贵的医护人力的资源,这和一些小国家一碰到这种情况就捉襟见肘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以后医疗专业、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一定会迎来它的高速发展期。

        7,设置公共卫生事业博物馆、纪念公园,强化全民应对意识。

        除了刚才所说的这些物资方面的准备以外,在认识上、心理上、价值观上面的应对准备同样重要,所以应当要建立相对的博物馆,要建立医护人员的纪念公园,要强化全民应对的意识,这些都要跟上。

        这是我们目前想到的人民防疫应急体制常态化的思路,当然还很不完备,提出来谨供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主持人:感谢宋秘书长介绍得非常详尽。宋秘书长第一是介绍了时间,第二是我们这个活动重要的特点是这次做的是永不落幕的线上的展,在我们评选期间很多也可以陆续参与进来,而且我们这次征集的范围非常宽泛,可能应用到疫情里面不管是工业设计、健康设计、商业设计以及我们的建筑设计,这些都是可以参与进来的,而且现在很多科技也应用到跟设计进行互动,很多内容我们也可以参与进来,希望大家更多的参与到我们的设计展里头,因为我们这次的发起单位非常权威,而且我们也邀请了非常多权威的专家在线进行审评。其实做这种征集是为了把我们设计得很好的产品,未来在更广泛的领域去应用。2020我们设计的宗旨就是为更多的人来服务,这块也是我们北京设计学会做这次活动的初衷。再次感谢宋秘书长。

        接下来我们有请另外一位嘉宾,就是北京设计学会的会长跟我们分享一下关于加强中国特色人民防疫应急机制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有请许会长。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宋慰祖:大家好!非常高兴跟大家在这里见面,共同来探讨我们疫情当中未来的中国设计问题。我很荣幸代表我们设计学会,也代表主办方介绍一下北京设计学会。

        北京设计学会是成立于2014年,是北京市科协的组成单位,是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正式成立的,专门从事设计学术研究的社团组织。北京设计学会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参与我们的各项设计学和设计活动的推进研究,我们参与了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论坛的举办,我们开展了非遗与设计教育的研究,也在此次疫情期间我们又联合150余家全球设计机构开展了防疫海报征集活动。应该说从1月30号上线以来,我们的海报征集活动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现在我们已经在全国征集了1万余幅作品,我们更多的作品都被各方面所采用,也得到了像人民网、新华社,包括首都机场等等各地方的应用,应该说为抗击疫情做出了我们的贡献。

        这次我们将举办的防疫设计2020设计为人民服务、防疫医疗器械装备设计成果展,这样的一个征集活动,应该说我们是为了构建一个中国自主创新的抗击疫情医疗设备的线上展览,举办一个永不落幕的常变常新,又能够记录历史的展览馆、博物馆,它不仅仅是为了今天疫情爆发期间,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解决的是能够在这样一个面对未来疫情防控产生一些思考,这也是为我们全世界各国各民族地球人能够在未来所面临的形势,汇聚我们中国医疗器械装备的自主创新产品,举办这样一次线上的展览。引起全社会对我们防疫产品研发设计和应用的关注,为抗击新冠疫情做出中国医疗器械装备企业的贡献。这是我们这次举办活动的宗旨和目的。

        从我们目前的人力安排上面来讲,我们此次活动重点是集中在防疫医疗器械装备创新设计的产品,这些产品创新设计其实不仅仅包括我们医疗、医院所用的产品,也包括我们更多的是现在面临的一些比如说我们的机场监测、我们现在社区防护当中的这些检测设备,还有安全防护的像人脸识别等等一系列的项目,我们将进行全面的征集和展示。

        整个活动是3月20日起开始征集,展览时间大概在4月10日,也就是说我们在未来10天之后一直要展到5月1日,在线上举办展厅。同时我们还要对参展的产品要经过专家的评审。我们的产品展览是随报随展,所以我们在展示期间仍然进行继续的征集,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企业能够来参加我们的这种展示活动。我们这次的展览指导单位是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由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创新服务专业委员会,还有民盟北京市委的创新发展委员会。我们的主办单位是中关村医疗工程转化中心、北京设计学会和张家口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我们线上展览的独家媒体支持是中国经济网,就是我们经济日报社。在这里我们还有数十家支持单位,像中国医药健康联盟、中国设计红星奖、艺术设计杂志,包括创新设计中国联盟、尚8集团、中关村工业设计协会等等,也有这次活动承办单位,北京设计学会的国际展览交流中心,还有北京设计学会的医疗器械设计中心、北京博得互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等,还有众多协办单位,包括赛佳图、瑞驰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别在这里也明确我们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对我们这项活动的形象设计的支持。

        我们整个活动将主要是面向这样几个方向来进行设计的征集,一个征集的方向包括工业设计,这是医疗设备的产品设计,还有一些关于相关的健康设计,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一些解决的方案,比如说我们的空间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等领域的设计。还有关于商业设计,就是互联网企业在运行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如何能够利用我们的大数据,提高我们疫情防控的设备、仪器、社区商业、最后一公里的家政服务等等方面的服务设计。第四是关于建筑的设计,因为这次抗击疫情当中,有方舱医院的建设、有火神山、雷神山的医院建设,以及隔离点等等,这些设计方案都是我们这次展览征集的重要方向。

        我们征集的要求,一是所有参展的产品一定是要经过国家部门检测、符合国家标准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同时我们主要是要报实物的照片和使用场景的照片,以及300字以内的产品介绍说明。同时要提供知识产权证书。我们有关的建筑设计和健康设计,要提交我们的知识产权的承诺书,为防止知识产权纠纷。企业可以提交视频,也可以提交图片等等,同时我们参展的工作要报送到组委会办公室,请专家统一进行审查合格以后,我们上线展示,目的就在于推广我们中国设计、推动我们中国防疫医疗装备和器械的这种创新设计。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主持人  邢晓利:各位嘉宾、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走进第十八期云端会客厅,我们今天是以“设计抗疫”为主题的疫情之下的设计思考。北京设计学会是北京市科协的组成部分。

        这次非常有幸乐居北京的云端会客厅邀请到设计界大咖来一起对疫情之下的设计思考,一起进行探讨。接下来我简短介绍一下参加会议的各位嘉宾:    

        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设计大推手  宋慰祖

        北京设计学会会长、中央美院教授、博导  许平

        北京设计学会监事长、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曾辉 

        清华美院副院长、教授  赵超

        中国医药健康CDMO联盟副理事长、博得互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春红    

        盛开互动CEO、博士  曾祥永

        赛佳图工业设计CEO 石刚

        今天我们坐在这里邀请设计界大咖探讨的是一个相对比较沉重的话题,因为今天早上我看了一下我们整个全球的疫情情况,海外的疫情现在已经直逼70万,加上中国的8万多,目前我们整个全球大概是小80万的感染人数。这个疫情在全球来看是非常严重的,包括中国目前是阶段性了取得了胜利,但是北京的情况依然严重,来自海外的疫情输入。自疫情爆发以来,各个行业都在为这个突发性的公共事件做出努力,我们设计人也依旧如此。我们知道为应对疫情的医疗物资、医疗设备、火神山、雷神山等等的设计都应用于抗疫设计中去,接下来我们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很多的应用于这次疫情之下的很多设计也会被广泛的应用。

        今天组织这次活动,邀请我们设计界的大咖结合这次疫情带给我们的思考,以及疫情之中我们设计方面的创新和努力,包括疫情之后我们如何更好的通过设计创造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我们结合这些来做一些探讨。

        今天非常有幸邀请到这么多大咖,接下来我们首先话筒是交给北京设计学会的创始人就是宋秘书长,共同介绍一下北京设计学会以及举办此次对话的初衷,同时也介绍一下北京设计学会正在主力推进的防疫医疗器械装备的邀请展,有请宋秘书长。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火速进群哦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直播马上要开始啦,大家可以扫码加入乐居会客厅群,群内不定期分享各种干货!!!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石刚,男,2003年毕业于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学院,毕业后进入日本西铁城做手表设计,后入韩国NEC新生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继续手机设计,2008年创立北京赛佳图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设计作品曾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及中国设计红星奖等奖项;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设计学会会员,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北京市商会会员。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曾祥永,出生于1978年7月26日,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1999年,学生时代的曾祥永开始接触到数字图像处理,后来进一步学习计算机视觉课程。2003年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生毕业后,曾祥永进入到中科院自动化所王阳生研究员的课题组读博士,方向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王阳生曾留英读博,2000年回国进入自动化所担任研究员,是一位有意识将研究和产业结合的学者。受到导师的影响,曾祥永在博士阶段就开始思索技术的产业化,在2005年8月创立盛开互动。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李春红,中国医药健康CDMO联盟副理事长、博得互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赵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所教课程有创新性产品设计、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表达、通用设计方法、产品设计基础、应用型设计研究方法等。赵超博士的理论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与积极评价,他应邀在国际重要的设计研究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并作主题发言十余次;成果论文被澳大利亚教育部优秀学术论文库,美国IEEE, 德国ScietificCommons等著名国际学术论文库和图书馆收录;学术文库下载千余次;被国际作者引用十余次。

    赵超博士不仅从学院化的视角对设计理论和方法工具进行研究,更努力在设计实践中对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几年来,他着重在医疗实验设备和卫浴空间产品两个领域去实践和检验设计研究中获得的通用设计理论和人本设计工具,先后完成产品设计60余项,帮助生物芯片国家研究中心等一些国家重点企业建立了完整统一的产品语言和独立创新的品牌形象。

    其近年来的产品设计实践几乎囊括了国际国内重要的设计大奖,其中包括国际顶尖级的红点设计大奖,中国设计创新设计最高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国家重点新产品奖,科技部优秀产品奖,中国原创产品设计优秀奖,全国美展优秀设计奖等重要的奖项。上述工业设计成果获得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进行了报道。他的多项设计作品应邀在法国、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展出和收藏,尤其是德国红点设计博物馆、中国国家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国内外著名美术馆对他的设计作品进行长期展出并永久收藏。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曾  辉: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歌华创意设计中心主任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91年起留校任教、任《设计》杂志执行编辑。曾任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景观规划实施处处长、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部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副理事长,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艺术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基金专家库成员,文化部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课题组成员。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许平:艺术学博士。1984-1987南京艺术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88-1991南京艺术学院获博士学位。1991-1992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研修。1992-1999年先后聘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系史论教研室主任、系主任、设计学院院长。2002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现任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美术学院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文化与政策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工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评审委员,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高级访问学者。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宋慰祖: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还曾身兼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专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光华龙腾奖评委会主席等。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1. 主办方:北京设计学会、乐居北京、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和旅游地产专业委员会

    2拟邀嘉宾:

    宋慰祖,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员、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设计大推手

    许  平,北京设计学会会长、中央美院教授、博导

    曾  辉,北京设计学会监事长、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赵  超,清华美院副院长,教授

    李春红,中国医药健康CDMO联盟副理事长、博得互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祥永,盛开互动CEO、博士

    石  刚,赛佳图工业设计CEO


  • 乐居小主播 03-29 19:44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国人众志成城、社会各界积极奉献、奋力抗疫。 于此同时广大的设计人也在行动,他们参与建筑设计,助力一线打造最强救助阵地;设计海报,倡导防疫加油打气;设计改良产品,补强防护、完善工具,设计人用智慧与创意,为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用设计改变生活、用创意改变世界,这是设计人一直在践行理念。乐居北京《云端会客厅》联合北京设计学会邀请多位设计界翘楚,探讨疫情之下,设计界如何用设计为抗疫做贡献,如何通过设计创造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 。


1. 主办方:北京设计学会、乐居北京、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和旅游地产专业委员会

2拟邀嘉宾:

宋慰祖,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员、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设计大推手

 平,北京设计学会会长、中央美院教授、博导

 辉,北京设计学会监事长、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超,清华美院副院长,教授

李春红,中国医药健康CDMO联盟副理事长、博得互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祥永,盛开互动CEO、博士

 刚,赛佳图工业设计CEO




【原创视频版权声明】

1、本页面视频归本网站所有,未经本网站允许不得转载视频,否则将视为侵权;

2、需转载或者引用视频内容请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视频,本网站依法保留追究权;

3、本页面视频,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商业性或盈利性用途。页面所载视频不代表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最终以开发商实际公示为准;

4、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许可,否则本网站依法保留追究权。

举报
16.2万人正在观看本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