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迈向数字未来 中国BIM论坛

新浪地产

迈向数字未来 中国BIM论坛
乐居依法对直播内容进行监督,禁止传播违法违规、封建迷信、暴力血腥、低俗色情、招嫖诈骗、违禁品等不良信息,坚决维护青少年群体精神文明健康。如有发现您也可点击右下角举报按钮进行举报。

评论

精彩回顾
分享给朋友: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Khoa Dang Ngo:现在看一下结果,结果是作为客户是非常兴奋得,这是一个数字化的交接,或者是数字的交付件,这是非常好的信息。这是LC的模型,并不是每一件东西都可以被模型存储,我们需要补充数据,以另外一种格式补充数据,再把所有的东西嫁接起来。另外一个我想补充的也是这个项目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他们相关的利益攸关方提前了3个月就交工了,此前,我们从来没有这么超前的完工,我们也是十分兴奋得。

          在左边,大家可以看一下,建筑的组件,这个组件是通过一些识别码嫁接到模型当中的,我们可以提取数据,数据提取出来之后,就加不到模型当中,承建方不能使用这个模型的话,我们会打造一个基于网页的非常快的索引方式,让他们在网上找到这个模型。互联网应用的基础是怎样的呢?稍后讲一下,为什么可以通过IDM做这样的检索,是丹麦的互联网应用商,他们也是我们的技术应用伙伴。

          在左边,这只是一个建筑组件的类型,这张幻灯片可以看到,基于互联网的用户界面,所有的这些都是对于大学的运营部来说是非常相关的。并不是说每一个组件都是需要每日进行运营和维护的。所有的这些只是整个模型的一小部分,这个模型的话,这些组件的话,我们是需要在整个大楼的生命周期内是得到维护的。

          给大家最后再讲一下OpenBIM的益处,刚才讲过IDM的生产,是网络为主的平台的基础。这个项目是2015年的项目,有两个功能,第一个是设定IT的标准规范,把它交给我们的技术合作伙伴,他们可以生成一个基于网页的解决方案,还有另外的一个IDM的优势,能够让商业流程更加的简单,简单的明了。所以,整体来看,就好像是一个运营部的数字转变的驱动器一样,特别明了。在过程当中,这是一个商业流程的模型,解释数据是怎么创造,怎么交换的,怎么在不同的利益攸关方交换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定义这些规范,然后数据被执行,有一个许可的流程,然后让我们这套流程最终能够完成,确保我们的设施的管理部门,他们也能够接入到这样的流程当中,因为他们运用的也是OpenBIM的标准。

          Annbrit Halskov:谢谢,大家听到过IFC和BCF的使用,在不同的利益攸关方的协作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OpenBIM这种透明度是不可能保障的,这样的工作流是非常透明和流畅的,我们也有3D的协调,离开了IFC和BCF不可能保证整个流程的流畅和透明,这个项目是成功制定了所有的利益攸关方的协调。谢谢。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2019bSI大奖赛入围项目:丹麦科技大学310教学楼的BIM施工应用

    MT Hojgaard建筑工程公司和丹麦科技大学虚拟数据中心顾问 Annbrit Halskov

      Annbrit Halskov:我介绍一下数据协作,作为承包商,我们是早期参与其中的,是在设计初期就参与其中,我们也承认,我们需要从所有的专业人士里面获得信息,为之后开展工作做准备。我们也需要所有的专家的意见,然后有一个协同比较好的3D模型,同时,可以考虑不同的软件偏好,最后形成一个图形,我们作为其中的一个参与方,我们是非常乐意从所有领域的专家来获取足够的信息。

      我们选择让我们这个项目基于这种非常成熟、非常好的OpenBIM平台,这是我们做的很对的一个选择,能够支持我们的协作还有团队对话。

      现在我想说一下我们在OpenBIM上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在这个项目上。首先看一下的视频,这是在设计阶段的视频。我们给这些参与方给他们一些信息,关于安全、执行方面,提供一些信息,我们也获取一些信息,还有在整个项目期间,我们如何能够把我们的实践知识和数字材料结合到一起,所以这整个都是很重要的一环。大家看一下。

      我们的DTU310建筑,建设过程当中使用了3D模型,有虚拟设计,在设计建筑过程中,考虑了所有的环节,全周期。因为,我们的这些使用者,他们可能通过各种交通方式来到学校,所以我们就需要考虑他们的需求,对于不同的交通方式,我们要考虑的一个是交通量特别大的时候,如果来进行管理。所以我们要管理我们的建筑场地。周边有几个道路,通过对于这些地方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我们就可以使车辆顺利到达建筑地点,大家可以看到,在这里向左转,有可能会碰到对面的车,然后再通过另一条路,我们就可以到达施工地点。所以我们现在是有一个很好的分流的设施,进到建筑地点,也有一个闸门来控制车流量,如果我们卸东西和装东西的时候,是有专门的装卸区,我们有专门的区域去做材料的存储,我们就可以让整个建筑地点非常高效并且安全。在这个阶段,我们也是现在开始做挖掘的工作,红色的路就可以通行,在这里面有几个功能区,3的模型和仿真可以给我们做决策提供很好的基础。对于客户来说,非常的直观、高效,能够优化所有的流程。在我们的建筑过程变得可视化的时候,所有的这些专业技能都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根据我们这个团队的数字协作可以使现场建设变得更加高效。

      希望这个短片给大家简短介绍了一下,我们是如何重建一个建筑的。介绍一下建筑阶段,我们是怎么做的。

      在成本分析当中,我们给所有的利益攸关方告诉了他们成本和时间的要求,凭借这样的软件,我们可以精准展示细节,可以跟踪模型的改变,以及相应的成本的改变,然后,我们在建设阶段,可以跟踪整个过程,然后以可视化的程度给客户呈现,会把每一个细节都展示一下,这样的话给客户带来了很多的透明度。这样的话不大可能不同意我们的一些看法。

      在这样的项目当中,我们其实是围绕虚拟现实进行了互动,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用了IFC打造了一个深度的虚拟的模型,这个里面包括了很多具体的细节,这给客户带来一种可能,让他们的决策是建立在一个被充分告知的基础之上,在建造之前就可以这样做。然后,如果你是一个研究性的科学家,或者你有这方面知识的话,他们也可以通过虚拟化的方式去看一下设计是怎样的。根据基本的特定的位置或者是一些装置,如果发现什么错误的话,可以马上更改。使用虚拟现实的话,能够打造信任、透明度还有打造跟客户和用户之间的一个互动。

      IFC的使用,还有BCF,对合作和协调来说至关重要的,工程师、供应商都是用到了这样的协调,我们进行一致性的控制,我们识别了很多主要的问题,不管是不必要的钻孔或者是不必要的组件等等,我们这样的标准使得3D的模型变得非常有效,也是非常一致。

      我们的供应商也是用到了IFC的模式,在他们具体流程当中,去使用了数字化的预装,他们也咨询了工程师的模型,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直接在原地进行数字的预装。看一下这个照片,是预加装的混凝面,有很多细节把这个细节提供给所有的供应商,凭借这样的工具,我们可以确保质量,保证材质,以非常快、非常有效的方式去开展跟供应商的合作,我们的一个供应商,他们告诉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工具,他们的速度是提升了12%。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2019bSI大奖赛入围项目:丹麦科技大学310教学楼的BIM施工应用

    MT Hojgaard建筑工程公司和丹麦科技大学虚拟数据中心数字主管 Khoa Dang Ngo

      Khoa Dang Ngo:我是Khoa Dang Ngo,可以说是客户,我是建筑的业主,我来自于丹麦科技大学,我每天的工作都是要负责,每天的工作是关于数字变革,主要做的是房产的还有物业的管理,我们要去解释,为什么要来说招标过程,主要是各方共同来执行这个项目的。

      这是我们的大学,是在一个小镇上,这个建筑项目从2010年开始就用OpenBIM,大家如果看地图的话,可以看到关于整个项目我们是需要整个协同的团队的。这个项目大概有2公里长、2公里宽。

      它的特殊点就是我们的招标过程,在项目开始之初,首先要知道所有的这些参与方应该以什么方式来进行协作,我们通过竞争性的对话、谈判程序进行资格预审和招标过程。进行了几个阶段的面试,我们会让所有通过初选的这些团队,来展示一下,他们之前的一些项目,他们是如何在项目中协调他们的数据的。还有他们在设计阶段,他们是如何去生产和使用数据,而这一个数据也不能只用在设计阶段,还要能够用于其他阶段。另外是数据有自己的一个全周期,从开始一直到最后的运营,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我们也是有要求的。就是看如何来使用OpenBIM。那其实根据丹麦公共建设宣言,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致力于用OpenBIM。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这是刚才我们的工作介绍。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MT Hojgaard建筑工程公司和丹麦科技大学虚拟数据中心顾问 Jacobeaus

    2019bSI大奖赛入围项目:丹麦科技大学310教学楼的BIM施工应用

      Torour Aki Jacobaus:大家好,谢谢对我的介绍,给我这个机会让我们展示这个项目,丹麦科技大学310教学楼工程,我是在MT建筑工程公司工作还有丹麦科技大学,我还有两位同事。

      这次报告中看一看我们如何设计、建设和交付这个项目的,我们做的很及时,也符合预算,质量也非常棒。所以这真是一个好消息,这是怎么做成的呢?

      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首先应用是由丹麦科技大学,合作伙伴一起来实现的,还有我们公司,背景里面,丹麦的地理位置,我们的建筑不是在哥本哈根,而是在一个镇子上。我们的项目团队,主要是由我们这三个人,大家可以看到他们,主要由我们三个人共同努力的。

      首先介绍一下整个的流程,第一介绍一下项目,如何招标做数字协作?介绍一下OpenBIM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以及OpenBIM所带来的这些益处、好处。

      在招标的时候,我们把这个叫做是具有竞争性的对话,也简单称之为IPD,项目关键词是早期参与和,所有的供应商以及承包商都应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进行深度的交流和协作。这是一个公共的教学楼,是研究设施用的楼,它的投资大概是3600万欧元,在2017年的时候,我们的方案赢得了这个项目。我们的承包方MTHojgaard我们要在整个的建筑里头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比较好的建筑。310教学楼是9600平方米,使用者是学校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大家可以看到到2020年我们的计划。这确实人令人印象深刻的项目,非常复杂的项目,我们对此非常骄傲能够完成交工,这确实是非常好的项目的开端。对于MT来说,能够打造这样的工程,我们是深感骄傲的,我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合作形式,各个团队深度参与,我们也极大的给这个项目贡献了价值,从一开始到项目的交付都是承载了价值。这样的模式可以让客户非常精准去定义自己的需求。我们也可以在建造过程当中去按照设计的标准进行,这样的话我们在虚拟的维度让客户进行充分的展示。VDC包含了很多的工具,而且客户是想要实际看一下,我们也在过程当中,带来了很多的形式,我们跟VDC的形式开展了跨部门的合作,有很多的模型,模型后面有很多工具,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些工具,项目非常的成功,我们的客户也是对此非常满意,我们也是在VDC平台上完整的承载了项目的价值。

      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个项目,他们这个团队非常的投入,非常专业也非常有能力,MT的团队是受培训的一支团队,他们认为,客户的满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我们的客户满意度是非常高的,可以说MT团队是非常专业的团队,可以非常真诚的方式跟客户打交道,而且也能够在工作当中传递质量。对我来说,我会在未来给他们推荐更多的项目的,他们整个团队确实非常的优秀。

      大家可以从这个短片中看到,我们的公司管理,所有的流程都是用的基于BIM平台的。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筑智建(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成臣

    BIM数据从生产到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张成臣: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叫张成臣,来自筑智建。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叫BIM数据从生产到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刚才白总站的角度是业主,我思考了一下,我的分享更多是站在了最一线的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和一线的项目施工人员的角度来说的。

      这是我最近在各大网站、各大论坛上看到的一些我觉得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观点,这句话有没有谁认领一下,我估计有可能是各位写的,借用一下。我们不必要争论这些观点的对与错,但是我觉得它至少说明了现在广大的BIM从业者已经开始认证思考,思考BIM的未来和方向。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下,我们对BIM的效率提出了质疑,同时对BIM有很大的期待。

      BIM最大的效率的体现就是它的数据,接下来也要从数据的生产、管理、应用三方面来主要阐述这个质疑产生的原因。先说好的方面,我们有了很好的标准在数据生产这块,要感谢标准的编制专家和组织者,这次的主办方bSI,有了他们的努力才有了数据生产的时候有了很大的进步和依据。同时在数据的管理端,有了各种各样的平台,要感谢这些平台的建设方,当然前面很多的专家都有说到这些平台,这些平台BIM应用起来才会更加的便捷。

      在数据的应用端,有了各种的工具,让我们数据的提取、分析、计算更加的高效,也让数据的真正的应用也更加直接、更加高效。

      从数据的生产、管理、应用都有了这么好的基础,为什么我们还有这样的一个质疑呢?这个现象是什么原因?我接下来也想从我自身的一个理解来从一些点上来分析一下。

      第一个是我们在数据的生产端,实际上中国在数据的生产端差的是数据的一次性输入,数据的自动关联,数据的必要性和非必要性。举几个例子,在结构计算的时候,从结构计算软件把钢筋量出来了以后,很多时候需要人为的干预,列入一些边界条件,得到一个依据平法规则的平面布置,或者是平法规定的二维图纸表达,这样的钢筋数据,在施工阶段,我们需要下料,需要算量的时候,又要人工干预,拾取这些数据,其实数据没有串联起来。数据的必要性和非必要性,非常感谢白总,有白总这样高认识的业主,让我们这个事做起来就非常容易,我这里想强调的是,我们在服务的很多的甲方,他们没有很清晰的要这个数据到底需要什么,只是笼统提到话语,导致建模人员在建模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标准,生产了很多无效的数据,甚至于有些甲方会提出要求说,你的墙的灰尘,你的离子层要有几何表达出来,这些表达要求过分了,有些省份强制要求政府投资的项目,需要BIM进行审图,审图专家自己对建模的标准和深度理解不够深入,很多的项目拿过去审的时候,发现有些项目很容易过了,有些项目反复很多次过不了,整个行业对数据的必要性和非必要性没有很好的理解,导致我们生产数据的时候,效率比较低。

      第二在数据管理端,差的是整个数据管理的理念,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切身感受。我曾经也调查过,我们在收到电子邮件的时候,下载附件的第一步,很大一部分同志把附件放在桌面上,附件多的受不了才会把文件放到应有的逻辑分类里面。还有一个例子,大家用微信传递文件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很少有同志会把别人传你的文件认真保存到手机的文件夹里面,甚至于有时候连收藏的动作都忘记了,后面就产生很尴尬的现象,反过来找这个文件的时候发现失效了,又不好意思找对方再发一次,数据管理的行为本身,其实不产生价值,真正的价值体现是在后续在数据的筛选、应用层面上,当然,整个数据的管理必须要做,它的效率主要体现在后续的应用上。数据的应用端还差什么,我们还差的需求为导向深度的应用。举一个最近半年深刻的一个感受,我跟很多咨询方,我们的业主在沟通交流的时候,总有一个词,非常常见,亮点。他需要你给他服务的时候,提供新的亮点,而这个亮点,他明确表达了我要的亮点,你BIM以前没有用过的,或者别的项目都没有用过的,我很纳闷,我们自己也反思了一下,是什么原因?后来我们发现,是因为原来我们很多的BIM的传统服务项没有过多达到业主真正需求点上,或者没有让真正的问题落地,导致业主他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业主发现反正有上面领导,或者是政府要求要做,我就继续做,但是你要给我尝试新的东西,看能不能有更高的收益。这种无休止的状态是不合理的,我们也后来思考了一下,传统的BIM的应用,比如说我们的碰撞检查、管中优化等等,软件上比较成熟,绘这些软件的工程师也非常多。相应的成本是比较低的,如果我们基于这样的低成本的现状,我们深入去了解,我们业主真正的需求,而且要保证真正解决了这些需求之后,在实际的项目施工过程中,数据的使用过程中落地,这其实会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效率也是很大的提升。

      我们公司具体的点上解决方案是什么?第一数据再生产端的时候,我们有叫SPDKiT的产品,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增加数据生产的效率,建模的效率,第二是它真正了整个建模的标准性和规则性,增加了建模效率就不过多的解释,跟很多友商的建模助手很类似。当然,要着重强调的是它提高整个建模的标准性的问题。业主方白总强调了,他现在带招标过程中,他明确了他的建模标准,这是非常好的。我们SPDKiT基于的编码规则和建模深度都可以植入,利用这个再整个模型建立过程中,可以提高效率,第二约束你建模的行为,可以让整个的建模过程,完全符合业主需要的建模深度和编码的一些标准,大家也应该知道,国标也有标准,后面继续走的时候,需要和企业、业主达成一致。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规则植入进去,有了这些规则针对项目的SPKiT也可以自动检查你建模的成果,是否满足了要求,这就是在数据的标准性和规则性上的一个应用。第二是SPDview基于云的数据存储和察看的工具,在线察看BIM模型,同时可以自动检查你的模型的更改,只要有图书管理员这样的角色管理文件,你把模型扔进去,可以知道你这个文件放在应有的逻辑分类里面,同时刚才我说的那种情况,发文件给你,你没有保存,最后发现跟尴尬,又不好意思找别人用的时候,可以发一个链接给他,他可以通过链接看图纸、看模型,永远不会失效。

      数据应用端我们有八PDCOST,和传统的算量最大的区别,第一是数据来源,我们按照OpenBIM的理念做的数据来源,你可以通过其他的软件的IFC,也可以通过Kit把软件建好了以后,可以很好的识别数据,进行简单的定义就可以得出量。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太原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白晓平

    业主是BIM应用推广的发动机

      白晓平:首先说明一下,我完全不是这个行业的,甚至在17年年底,或者18年年初的时候,有BIM公司找到我,你说你应该做BIM,我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BIM,不停找就关注了,注意到,原来BIM应该是对业主很好的东西,我们就找到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王院长和我们一起合作,推行太原市的以应用为导向的全生命周期BIM技术。

      今天的题目是业主是BIM推广应用的发动机。我别人在建筑行业已经35年的工作经历,有8年的设计单位的经历,8年施工单位的经历,我在现场项目经理当过8年,有8年业主的经历和11年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经历。这些经历告诉我,建筑行业系统的技术应用,系统的新技术推广,业主是发动机。业主是投资人,是最大的风险承担人,也应该是新技术的受益者。而且业主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有发起的能力,组织的能力,集成的能力和综合协调的能力。而BIM作为一项新技术推广,也应该把业主推向前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于BIM的思考,从业主的角度怎么思考BIM,应该是全生命周期的BIM应用,有两个关键点,过程是完整的,参与方应该是完整的。过程的完整从设计到施工,到后期的运维管理,这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全生命周期的BIM技术的应用。现在更多的停留在施工和设计这两个阶段,主要用来消除碰撞,提高工效、算量计价,真正前期的决策功能和运维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应用。这是一个关键。二一个参与方,今天这一天的报告,更多的也是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者是软件单位,作为业主我今天算是真正的业主,之前几个报告里也听到了业主的声音,真正作为业主我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应该是完整意义上的,完整应该是有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我们更关心的是后期设施设备的维护,后期设施设备的制造商是不是也应该参与进来呢?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包括地铁行业,我们的设计施工周期只有5年,但是,后期运营有100年的时间,我们更应该关心后期的设施、设备的应用,这就是业主层面对BIM的理解。

      我们认为完整意义的BIM必须注意两点,业主是发动机,是原动力,一定要发挥业主的作用,使它走到前台,由建筑业向制造业延伸,只管3—5年,那么100年的设施设备的维护,根本用不到BIM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各种红利和好处。

      从业主的角度,我们认为BIM应该有这么几个,对业主有好处的。一个是通过优化决策方案,降低建设成本,在设计阶段,应该是影响到整个投资的大约75%这样的影响度。这个阶段的BIM的强大的模型功能,应该对业主优化建筑方案,优化结构方案是非常有利的。这个阶段应该是业主也是要关心的。第二个阶段,通过优化施工方案,优化结构方案,来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想一想一个项目,5年的工期说4年半,我们的融资成本会降低多少,经营效果会收获多少。这也是业主要关心的。第三个要关心的是资产管理的可视化、数字化,一个建筑几十个上百万个可拆卸的部件,一条地铁线要上千万个可拆卸的部件,形成一个庞大的数字模型是多么大的数字资产,价值不可估量。新技术现在日新月异,来势汹汹,和一些新技术的组合、结合,我们更关心的运营维护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这大概就是从业主的角度对BIM完整意义的理解。

      业主因为特殊的地位决定,他有权威性、也有强制性,他能够把一个建筑形成过程中方方面面参与者整合到一块,实现从设计到施工,到运营到管理的一个协同化的工作。所以说业主的主导能力、管控能力、协调能力、整合能力,决定了他应该是BIM技术应用的发动机。

      业主推进BIM的路径,我们的思考首先你要目标明确,刚才提到4个功能,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你要做业主,必须非常清晰和明确你的方向。二是制定标准,尽量林林总总的各种标准,但是符合企业和项目本身的一系列标准要制定。你要建设数字平台,这是资产管理和智能化运营的非常重要的东西。结合你的项目和单位的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数字平台。最后,你要把所有的相关方整合到协作平台上来共同完成平台的建设和后期的维护、运营。

      实际业主推动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有项目,结合一个具体的项目,全生命周期推动,这是他的优势。第二业主本身还有参加政策制定、标准制定,协同推进BIM技术这样的优势,所以说业主是BIM推动应用的发动机。

      现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也是业主对后期运营管理的目标,也是一个要求。现在的GIS技术,我们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5G现在最时髦的是区块链、数字孪生,和BIM结合起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后期的运营管理一定能变为现实,BIM应该是非常好的底层的数字基础。

      推动BIM作为业主可能有两个误区,一个是BIM是很复杂的技术其实业主不必要操那么多心,只需要制定标准,建设平台,用我的话就是定标准、建平台,收模型、用模型,把这个做模型的分发给各种供应商,标准发下去了,做数字模型,包括信息输入交给供应商,业主在家里等着收模型就可以了,投入是不是很多,投入就是做标准和建平台这两个投入,做模型这件事情不是业主做的事情,从业主的角度来说,技术也不复杂,投入也不很多。

      我们的实践,有一小段,太原地铁创新的一些思路,可能和BIM没有关系,但是我想通过创新思路和大家分享一下,现在业主在想什么,业主怎么想问题,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业主,能够在BIM推进中能够把业主发挥出来。修地铁,地铁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事实上很多城市也的确是把它作为了交通工具去建设,但是地铁有很多其他城市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我们有两个概念,城市地铁我们认为是在城市里修一个地铁,十字路口做四个出入口,修通了通车了任务完成了,但是和城市完成不好。第二座落在地铁上的城市,结合站点和周边的土地进行一体化地上地下的开发,通过车站的建设,实现城市功能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除了交通功能以外,还为市民提供文化、教育、商业等等这些综合性的服务。我们认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地铁。我们太原地铁就是要建造一个地铁城市。这是业主思考问题的方法。

      太原地铁到现在还没有一条线通车,最早通车的是明年年底,劣势非常明显。应该是跟在别人后头慢慢走就可以了,我们不这样认为,我们有后发优势,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包袱,没有负担,是一张白纸,正好在国家经济战略调整期,由高速发展期,调整为高质量发展期,这对太原地铁的腾飞和起飞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所以,我们有决心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化劣势为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创新驱动,走出一条太原特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我们有自己的1231战略,一个目标,两个带动,三个理念,一条市场化发展之路。根据优劣势的分析,我们公司的定位是城市综合运营商,7大板块要进行发展,传统的地铁公司的只有建设和运营这一个板块,作为城市综合运营商,我们城市更新、城市服务、旅游开发、文化传播等方面,要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的战略定位。

      在这样的战略定位上,我们有9大创新板块,所以,听上去不完全像个修地铁的业主公司,更多承担了城市综合性的功能。在9大创新板块首先是党建的创新,以党建创新来带动事业的发展,这是我们的方向。我们通过引进一些先进的企业文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来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我们还CFBPSA行动计划作为科技创新。六大联盟也是要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整体推进市场化的步伐。包括“三无”地铁,我们要创建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品牌,专家团队的引进,不大的公司,现在有4位院士和我们合作,还有5、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文化的创新,TOD的建设综合创新中心,这都是太原地铁正在践行的一些创新的一些工作。

      首先绿色地铁,五大新发展理念有绿色,党章里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进去了,宪法里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写进去了,那就是生态建设一定是一个国家的大政方略。太原作为能源重化工的城市,如果我们在绿色地铁方面有所发展的话,应该对全国的轨道交通是比较好的示范效益,本来这个地铁就是天生的一个绿色出行工具,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能够绿上加绿示范效益更大。我们组织了绿色低碳的联盟,探索碳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甚至组建了光伏发电、地缘热和碳交易资产公司来推进工作,同时我们现有的工程和未来的工程,我们将会努力实现国家的绿色三星标准和国际上绿的双认证,来推进我们的绿色地铁的建设。

      我们的人文地铁,这是我们太原市的品牌,依靠三无地铁,全面的人文关怀来创建独特的太原地铁品牌,无司机,太原地铁第一条线全自动运行,太原将会是成为全中国唯一没有司机的地铁公司,无闸机,给更多的老百姓提供便捷的乘车环境,技术已经发展足够了,管理模式我们也研究通了,下一步正在搭建一个测试平台,我们力争在2号线的时候,实现全国唯一的没有闸机的城市。第三无就是无广告,现在广告市场都不景气,尤其是地铁广告,我们在全国调研以后,效益非常之不好,我们能不能找到独特的优势,终于找到了,山西5千年的历史文化,取之不尽用用之不绝的资源,各种空间全部用来展示山西历史文化,用国际化的艺术语言来诠释历史文化。企业要讲效益,广告去了手机上。

      智慧地铁,CFBPSA计划,C是云平台,我们有全中国第一张的轨道交通云平台,下面全自动运行,B就是这两天会议的主题,BIM-lc,特别加了一个lc,应该是全生命周期的BIM技术,而不仅仅是设计和施工阶段。P就是PHM故障检测和健康管理,对运行重要的部件加载传感器,实时监控它的运行状态,温度的变化、裂纹的变化,尺寸的变化,来判断它的工作状态,由计划修变成状态修和预测修,大大提高可靠度、安全度,大大降低成本,S就是全社会的地铁系统的安全管理的评价认证体系。这也是有一位工程院士和我们合作建立的这套体系。最后A是AI技术,前期这一堆从云开始,海量的数据,包括BIM非常准确的数据,PHM非常及时的数据,最后就会形成数据启动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现在也在搭建一个测试平台。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到太原给我们指导工作。

      所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CFBPSA计划建设智慧地铁。我想表达一下,作为业主不完全端一杯茶坐在办公室等着大家汇报工作,挑挑毛病,我们也是有理想、有情怀的,我们也是有创新的能力,也有创新的意识。但是技术是靠大家,至少我是外行。

      我们在BIM方面开展的工作,从BIM公司给我推销他的BIM以后,我认识它,为什么在欧美国家、亚洲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会变成国家战略,的确是有好处。成本大幅度降低等等,这是我们要关心的。所以我们确定了以运营为导向的全生命周期的BIM技术应用思路,其他公司要不在总工办,要不在规划部,我们在运营部,应该是用户为导向,地铁最终的用户是运营,以运营为导向。更多的关心后期的设施、设备的数据和模型,因为我们后期运维和数字资产都要用到的。所以我们试图通过我们的努力,推动现在的BIM技术更多向建筑业务4延伸。建筑业本身应该是在数字模型这方面是比建筑业相对发达一些,可能是数据结构需要一些转换,我想技术都不是问题,只要你提出诉求来。

      我们创建了这样的模式,业主主导、总体控制单位咨询,参与单位协同,整个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是完全是由业主主导的,业主非常清晰地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在想要什么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我们的发展战略和实施标准,我们明确了应用标准和建立了协作平台,总体控制单位,就是同济大学负责咨询和组织实施,各个阶段参与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特别是设备供应商,在业主建立的平台上完成BIM模型的交付、检查和维护,这是我们的模式。

      我们还创建了多方协同的办公平台,IROOM的办公平台,现在在这个平台里面,有很多年轻人,他们发挥了很好的一些作用。再就是太原地铁的4个标准,编码标准、建模标准、交付标准和使用标准,这些标准已经根据招标用户需求书里头,全部发到了各个供应商的招标文件里。我们就等着设备运营商给我们交付一个实体部件的时候,交付一个符合我们标准的数字模型。包括它里头的我需要的各种信息。

      这4个标准就覆盖了包括建筑结构、22个系统,这些全部随着招标文件用户需求书发到了供应商的手里。我们想象我将来太原地铁,建完以后,除了一条实体的还有一条可视化、数字的,为将来的智能化运营奠定良好的基础。

      按照注重人才的培养,我们要求所有的业务部门的人员要去考BIM登记证书,尽管业主永远也不会去做模型,但是要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BIM就是一个工具,应该把它从神坛上拉下来,他就是融入到生活中的工具,每个人都应该有了解和掌握,要求员工必须强制性的考证,还不给报销费用。这是给员工的福利,你离开太原地铁,你到其他地方应聘,你多了一项技能,我只是让你少看了几天手机,你多掌握一门技能。

      我们研发的数字交付平台,建筑期的交付平台,已经基本完成,现在正在测试阶段,现在正在基于BIM的运营管理平台,正在建设,后期的运营管理都是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的。我们还和BIM和GIS的结合,包括业主更关心软件的协同性、兼容性、软件迭代升级以后,这些数据怎么办,业主关注起来了,100年的寿命期间,数据对推动OpenBIM,业主更有它的意义,我们更关心50年以后,这个数据还能不能打开,能不能用。我们供应商可能会涉及到几万家,各自不同的软件怎么办,需要他们来兼容,提供一个统一的数字模型。推动IFC业主是很重要的力量。

      我们打造了交流平台,多次开了高端论坛,开了交流会,我们也在筹建山西省BIM联盟,受山西省建设厅的委托。刚才说PHM是非常好的活的模型。下一步和区块链,我们在6月份已经开始要求所有的谈业务的事情,必须有区块链的内容,尤其是BIM,数据需要30年、50年寿命期的,我要保证准确性不可更改性,保证它的正确的回溯功能,必须用区块链,这种强大的功能,才能实现我的数字的安全。

      边缘计算,进行点到点的数据的对接,我有一个大的云,但是云还是有规模的,所有的东西都放到云上,传输通道也不能都占了,所以BIM和边缘计算组合起来会实现点到点数字的交换。数字孪生,也有专家谈到了,将来我们非常准确的数字模型到现场,如果和现场的实体信息进行迭代,进行叠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模型和实体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大概就是我们要找出的缺陷。

      未来的发展,BIM做完了,做CIM,刚才所说的一堆新技术,组合起来建地铁智慧模型,出了地面就是同济大学的城市智慧模型,CIM,BIM这个新技术能够为地铁建设应用奠定了非常好的底层数据基础,我们寄予了很大的厚望。

      BIM技术除了消除碰撞、提高供销、算量计价的功能,还有更强大的决策功能和运维管理功能,第二BIM技术为项目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奠定了底层数据基础。第三BIM技术必须是全生命周期的,必须由建筑业向制造业延伸,第四业主是BIM技术推广应用的发动机,我本人完全不是这个行业的,可能有很多错误,希望大家谅解并给以指正。谢谢大家。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天宝寰宇电子产品(上海)有限公司 天宝建筑设计大中华区经理 王奕

    Trimble 天宝集团智能化设计与施工

      王奕:我叫王奕,来自于Trimble天宝集团,Trimble是buildingSMART的中国分部会员,我们始终帮助客户提升生产力、质量、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从专业产品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天宝提供的软件、硬件以及服务正在改变农业、建筑施工、地理空间、运输、物流等等行业,同时天宝公司拥有超过2千项的创新专利,我们的解决方案已经在大概150多个国家得到了运用,目前天宝在全球39个国家或者是地区设有分支机构。

      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个短片,用短片来看一下天宝各项核心技术是怎么在数字化建造中相互利用,相互结合的。

      接下来讲的是建筑运营维护阶段,天宝也有解决方案,我们也有相应的软件来帮助物业方进行管理,做高效的后期的长时间的维护。我要强调一下天宝数字化建造,提倡的是DBO的概念,设计、建造、运营的集成的工作流程。这个概念是来自于天宝公司在这个行业里超过40年的经验积累,不论是宽度、深度上,我们都非常了解客户的痛点,可以一直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来提升整个流程。天宝有平均任期超过10年的1千多名专业人员,我们最主要的优势是视频里大家看到的,只有天宝的解决方案是贯穿了整个的项目生命周期,从概念设计到完成,也只有天宝能够提供项目所需要的全部的东西,就是硬件、软件以及服务。

      介绍一下可建造流程的理念,概括为3个C,可建造、数据互通、富有内容的。这三个C是作为天宝帮助客户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三大基础,同时在这三个方向上天宝投资了大量的研发。可建造的,从概念阶段,刚才视频里提到的一样,利用天宝各个设计软件,我们的建模不但是简单快捷、便利,而且LOD可以达到非常高。从项目的开始阶段,从高精度的模型开始的,我相信大家都很明白,这一点对于整个的BIM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准确的设计之后就可以省下大量的金钱、时间。再把3D作为最主要的真实来源的同时,我们也为客户保留从3D到2D的转换输出。我们提倡模型一定是可建造的,精度非常高。这张图上左边是实际竣工的,钢结构的照片,右边是模型,左右的细节都是非常真实的。

      更多的案例,左边是迪拜博物馆基础部分的钢筋混凝土模型,右边是可建造苦提供的电器专业的线槽BIM模型,我们模型到施工阶段非常精准,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发现跟设计有出入,可以立刻修改,到现场再进行新的建造。天宝认为BIM不仅仅是局限办公室的工程师和建筑师,利用可穿戴的设备可以将2D模型和3D图纸直接展现在施工现场。数据互通,这里指的是数据共享平台,Trimble Connect可以在PC端、AI等来使用,我们围绕这一理念支持所有的天宝产品,以及Revit等格式,可以赋予真正的BIM的属性和价值。最后富有内容,内容也就是构建信息的基础,我们把规格、价格等信息集成到系统中,可以在设计、交付过程中更加的流畅。我们的模型库每年有2800万下载。我们的结构模型库也拥有几千万个BIM参数化高精度的模型,为整个的BIM工程提供了可能性。

      给大家介绍两个案例,看一下案例,一家世界顶级做室内工装方面的事务所,利用天宝相关的产品,在公司内部,已经实现了从2D到7D的完整的BIM工作流。2D是各个专业的图纸,进入3D阶段,可以发现,这些图纸并不是直接从2D绘制的,而是首先建立了3D模型,从3D模型中直接导入到制图软件生成的2D图纸。这就是3D建模的过程,2D阶段是导出制图。利用3D模型可以快速通过各种渲染器来制作2D的平面渲染或者是3D的动画。接下来利用子代的动画功能进行4D的施工和模拟,以及考虑施工设计和施工的可行性。这是现场分区办公室,材料放置、现场保护,这里是做全专业的碰撞检测。检测过程会把碰撞的节点提示出来,我们截取了新加坡施工现场的图,新加坡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施工过程,工人也好,总包也好,各方需要的是一个最高效的协同方式,否则的话工程就没有可能很好进行。现场协调了各种工种、人种,很高效进行下去,图纸很明了,误差率非常低。5D在整个建模过程中,已经用了所有带有信息的动态组件,可以生成需要的报告,导出需要的信息,可以按照选项进行对比。6D的运维,目前的现状是运维,没有办法把运维行业的从业人员教会他们很高深的软件,或者是很难学的工具,最高效、最有效的方式,你用他们看得到的东西,听得懂的语言给他们传递你让他们知道的信息。用一些参数的设置来把需要的信息赋予到模型里。7D是指的sefaira对模型在设计阶段很好进行能耗分析,在云端进行7D仿真和虚拟云计算。穆氏族案例讲完之后,讲一下Trimble天宝机场建设解决方案,和指挥部联合开发的专利技术荣获了民航的科学技术一等奖,申请了很多国内外的专利,规划和设计展业方面,用到GT咨询服务、SketchUp概念设计软件,还有设计软件。天宝的强夯已经不再传统的手工测量,提高了50%的生产效率,减少40—60%的人力成本。

      利用TrimbleTBC软件构件的北京新机场飞行区数字化施工模型,天宝公司与北京新机场指挥部联合开发的数字化行夯控制系统。天宝影响力不断的扩大,同时很感谢我们得到了广大中国用户的认可,去年天宝中国刚刚度过20周年的纪念,希望下一个20年,天报会陪伴中国的用户,跟大家一起发展,一起腾飞,谢谢。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移动工作站总监 孙磊

    移动工作站推动BIM标准的贯彻

      孙磊:大家下午好!主持人把我上来的目的说的一清二楚,今天分享的题目是移动工作站助力BIM标准的发展。我是来自联想的,我叫孙磊。

      昨天有一位先生到4楼展厅问我,你们是做硬件的,跟BIM什么关系,我想利用这十几分钟的时间,跟在座的各位分享一下,希望在我讲完之后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认知。

      BIM,虽然我不是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但是我跟这个词也算是结下了不解之缘,参加过很多活动,对这个行业有很多了解。我的理解它是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的工具。它在整个的生命周期中,包括规划、概念设计、细节设计、分析、施工、物流、运维、拆除阶段等等,在整个的生命周期中,是把各阶段的工程信息、过程和资源集合在一个模型中,供大家方便使用。

      提到数字化,数字化应用很多的软件,这些软件分为两大类的软件,一个是建模软件,一个是应用软件,建模软件有结构分析、绿色分析,包括碰撞实验等等。应用软件,模拟漫游、钢结构包括造价等等,这都是BIM体系当中应用到的软件的东西。软件不能独立运作,对于硬件来说有硬性需求,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解释标题的原因。

      举个例子,我们在前期规划阶段中,设计阶段是把设计师模糊的理念数字化变成施工图、数字文档,可视化的东西。这里面应用到建模和渲染,建模和渲染帮助你把理念变成一张一张可以看到的很清楚的东西,通过CPU处理慢慢算出来。过了前提阶段,进入到了施工的阶段,对工程的安全、精准、高效落地是重要的保证,它对于一个数据处理和渲染的输出速度要求很高,这里面意味着是高频的CPU,细说更高级别的芯片组,可能有更大的更稳定内存来保证这一阶段,是比较稳定、流畅实施。再往后是竣工交付、运维管理这一阶段,涉及到很多的数据模型,对整个数据的计算量并不高,等于是显示输出效果方面便于观看等等有很高的要求。对显示效果的输出会有要求。

      我罗列了几个在BIM整个行业中常用的软件,REVIT等等,Rinoceros是建模的软件,Catia软件,除了建模之外还涉及到实时的渲染,只要你一动,建模阶段靠CPU大量的运算完成的,预览、旋转的过程是靠显卡的,那个软件依靠不光是很大的内存,对显卡硬件需求很高。分别对一些硬件会有一些不同的要求。问题就来了,昨天在展厅里面碰到很多朋友,说单位用什么样的电脑、服务器,听到不同的品牌,不同的配置,我们做硬件,可能对这个更感兴趣,每遇到一位嘉宾,就聊一聊。配置五花八门,品牌五花八门,在BIM行业里面,应该用什么样的配置。1万、2万、3万,拿这些钱到底是投资在CPU、内存、显示上等等,到底投资什么?

      这个是移动图站里面行业最高的标志的要求,建模和渲染本身是靠强大的处理器工作,去计算的。渲染本身也是,但是如果你要是旋转,要去预览的话,实时计算,CPU基本上不参与工作了,调用的是GPU的显存和计算能力,这时候GPU来合成的。你要运转一个很大的比如说10个零件,50万个面等等,这样的巨大的模型的时候,对运转的需求量非常大,调用内存的时候,内存越大越稳定也好,处理器就不是一般的笔记本电脑,或者是普通的台式机,要工作站级别的处理器。至强是最顶级的处理器,i7做BIM是最低的要求,再低主频不够。像显卡,最高级别的移动级的显卡是QUADRO RTX5000,屏幕最高的是4K的,OLED的现实屏幕,色域非常的丰满,色彩非常的逼真。从存储讲,我们应用的软件是专业级别的软件,evit,定级的存储应该支持多硬盘,用RAID的方式,不管是数据存储还是什么,RAID0或者到RAID5。

      我们有两台展品P1和P53,都是用了现在目前的移动端最好处理器、芯片组,至强和i9,这两个是15寸的,CPU可以满足主流的BIM运行,包括显卡,P1比较轻薄,P53和73可以支持高级别的显卡。

      CPU也好、内存也好,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专门找了第三方的公司,做了这样的测试,我们对基于Revit2018的软件,有5M、100M、300M的测试,非常流畅。下一张图,绿色和蓝色的一个是CPU,一个内存,软件高速运行过程中,对CPU和内存的调用率和使用率是非常高,反而对显卡不是很高,我们对BIM主流的行业软件我们都做过测试。刚才有一个问题,配置到底选什么?钱应该投资在哪里?我有了答案,不同的软件,对于硬件来说应该是不同的。简单讲,P53为例,它的配置能罗列出成百上千,排列组合非常多,不同的CPU、不同的内存,不同的硬盘组合,不同的显卡组合,包括操作系统和软件等等,成百上千不为过。到底哪种配置是适合于哪一类的用户,不要把钱浪费在不知道的配置上,你花了很多钱能不能让软件达到最高最强的效果,这是我们一一做的测试。

      除此之外,P1这个产品是在4楼展厅有一台样机18.4毫米的厚度,1.7公斤的重量,在业界里面是最轻薄的,使用了因特尔标准处理器,对大量的渲染,海量的运算都有很强烈的需求,这宽工作站不光是轻薄还支持了i9和至强处理器。包括色彩,是通过内置的色彩校正软件,出厂之前,所有的4K都有预设的色域的软件,应用到不同行业,或者你想要不同的色域的时候,可以在云端下载一个东西之后,主动把你的色域校正过程。什么是色域?就是你的眼睛能看到的自然的颜色,普通笔记本色域是145,看到的颜色经常跟你拿到的商品,看到的东西完全是失真的,包括摄影也好,拿到的东西也好,大家总不希望渲染出来的效果图跟实际的东西差的很大,这样的话甲方也并不满意,色域就是所见即所得。包括接口也很方便,是笔记本形态的工作站,接口很丰富,可以拓展出很多图片所示的,可以拓展出来3块,4K的显示,我们很方便把移动图站放到办公桌之后,组成一个很大的设计的工作室。

      ISV,跟大家再科普一个小小的概念,ISV是什么?是软件的独立供货商的概念。讲到ISV不得不提移动工作站,什么是工作站?看到所有的展厅的东西之后,给人感觉上没什么区别,一个黑的,一个壳子,打开一个红点,什么是笔记本,什么是工作站,区别是非常大。工作站简单说就是为了专门的一些行业特制的电脑,这是工作站,移动端相当于移动的笔记本电脑,实际上怎么去再去区分,移动工作站里用的东西都是非常专业的,应用人群也好、应用的软件也好,跟普通的日常办公不一样,日常办公拿一个笔记本,看到外观、娱乐、工作、生活,简单的组合。移动工作站解决的是英文是work,这是很重要的东西,是要工作用的,面对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工作,而不是日常的简单的PPT、word文章,是为了工作设计的。比如说图卡跟一般的显卡有区别,这是工作站区别于普通的电脑最大的区别。专业图卡跟普通有什么区别,普通的显卡是看东西用的,而专业的图卡是建东西用的,你看到的所有的特效、3D的东西,看到的效果好,只要看它的时候,普通的显卡就够了,在座就是BIM行业,我们要生成、制作,我们要质件、渲染,制作的时候要有专业的图卡。从显卡N卡还是A卡,从N卡本质来说,普通的消费级的显卡,普通的显卡只是少量做优化,真正的专业显卡才是你看到的完整体的显卡,因为不光N卡对这些显卡有充分的优化,对大家使用的软件有专门的优化。使用过程中显卡的设置里面,针对这个已经做完优化了,每一年都会针对这些显卡,针对这软件不停做测试,北美官网有一个网站,上面有ISV的链接就是这个东西,每年对独立软件的开发商,这些软件并不是简单的游戏,并不是,讲的都是专业的软件,北美区会对于软件和整机做整个稳定性的测试,整机测试完了之后,这些软件在硬件测试认证过的软件使用达到最好的效果。ISV认证天生卓越,充分的调用了一个N卡所有的性能,专业的N卡对它的驱动的优化,而不是一个游戏级别的显示,第三是官方每一年对于新的软件都有一个认证,这个就是我们看到的ISV认证。

      举个例子,Solidworks,在认证和没有认证过的系统上,软件也不一样,像这个功能,左边这两个,上面这个是有锯齿的,下面锯齿很平滑,最右边有反光,没有认证过的系统,功能你都用不了,普通的电脑挺贵,花1万5买了,这个整机没有经过ISV认证,你买了正版软件,功能都使不了,这些东西都是在认证里面有的,为什么P系列是专业的,为在座的专业人士用的专业工作站产品。

      ThinkPad诞生27年的历史,都是本纪本的状态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它的质量、检测和认证都是非常严苛的要求,这是基于美国国防部的军标的标准,12项军标,高温、低温、震动、湿度、海拔、粉尘等等测试,这两年又加上了防暴晒等等,12种严格的军标测试,就是为了模拟各种各样在工作中遇到的极端的天气。最简单的例子,你挤地铁也好,经常容易损伤元器件,你去野外勘探,你把工作站放在车里面,经过了野地的颠簸,这种震动把精密的仪器颠坏,我们做的12项军标的测试就是为了保证每一台出台的P系列,都能在12种环境下正常的运转。

      高端专线、全球联保、全时无忧、精细质保,除了在硬件上保障服务之外,购买3年里面,第一年有意外保护,公交车压完之后基本上不能使了,但是电脑硬盘是好的。可以享受意外保护服务,还有一个比较贴心的服务,能帮你损坏了电脑硬盘的时候,实现数据拯救的服务,虽然我们经过12项军标测试,但是不保证不发生任何的意外,但是可以有很多的服务保障体系。

      回答开头时候回答过的问题,作为硬件厂商,到底是如何助力BIM行业?回答这句话引用同事说的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座全是BIM里面的专业人士,而我们只是给在座的各位提供一个最好的生产力工具,我们才能追求卓越、携手共赢。

      谢谢大家!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上海城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 张学生

    互联BIM推动行业发展

      张学生:这个主题今天是讲第三遍,三个不同的身份讲这个内容,内容也是不一样的,角度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在现代的情况下,整个的世界的互联互通的情况下,角度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想法。

      我跟大家说一下,我现在是在一家国有企业,做市政行业,同时也是buildingSMART中国分部的副秘书长,后面也有一部分内容会涉及到buildingSMART中国分部的内容。

      分4个主题,第一代表参展方,上海城建对于公司的简介介绍一下。上海城建是一家非常新的一家公司,去年的8月份正式成立的,在之前是上海隧道股份的信息化、社会团体等等的组织。同时上海城建信息也是buildingSMART上海的区域中心,同时也是buildingSMART的用户服务中心和人员认证培训,做相关中国分部的事情。

      上海城建在做的事情,是整个buildingSMART中国分部的建构,红色的部分是上海城建信息在这里面做的事情,除了认证、培训、用户服务中心之外,还有承担联合秘书处的工作,在区域上面会发展buildingSMART的上海华东区域的会员,重庆中心也已经正式开始。

      看看公司主要产品,内容特别多,没办法全部讲到。第一我们是做地铁起来的。像5个城市,这是18年的数字,13条线路,在全国60多条线路,我们占了很大的比例,不是说我们做它的轨交里面的内容,我们是做项目管理的,BIM管理,不建模的。我们是去管理这个模型的。

      还有一个部分是民建,对于整个城建信息来说量不是很大,主要也是在公路项目上面有应用。除此之外还做当地的,比如说这个事情,帮助人防办做的事情,我们已经有了大量的上海的地下空间的人防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保密信息,整个的数据都是放在单独的一套系统里面的。

      这是我要讲的跟今天主题互联的BIM有关系的,孔主任讲到编码的内容,编码是索引,数字的数据和真实的数据怎么联起来,这就是互联的BIM的一个内容。这是真实的项目,是在杭州,这个项目介绍的PPT的内容是150多页,里面的细节非常多,完全可以写一篇论文的。这个项目很有意思,建造成本是32.29亿,20年的运维是76个亿,运营完之后还要交付于甲方。这里面整个隧道股份不光是承接了建设过程,还承接了20年的运维,运维为什么比建造成本高这么多?我们也要讲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如何去用数据去产生相对应的很好的管理的模式,这就是这个项目如何去使用互联BIM的。里面的内容比较新,大家都在出实验性,我们项目是在实施的,我们做20年运维之后,我们把运维的数据交给政府。

      前面这部分比较简单,多数是常用的,只要做市政的,做民建,大部分内容都是比较成熟的。现在全中国做平台的大概有200多家,每家拿出来的东西差不多。我们这里面要完成的是4个事情,数字的隧道,数字化,还有绿色隧道,也比较简单,怎么样去用节能的方式,换一些灯泡,很多地方换完灯泡,电费一年省几千万都有,这都好理解,安全的隧道和智慧的隧道,是这个项目的重点。

      数字隧道,就是BIM,就是数字化的东西,我们如何把BIM的东西和IOT加在一块,自制化里面加上LOT,智能化的感应集群,这里面大量的电子感应设备。还有系统化的BIM的平台,GSI+BIM。绿色隧道,了解一下就可以。要完成最后的目标,里面的内容要建造零件级别,还有好多元件级别,你要怎么安装,这些都比较脆,盾构片怎么保养,设计上面考虑了很多。可以剖切出一个隧道,看里面什么样。这是一个动画,里面的模型一片一片都是外臂。怎么样拿到这些属性,主要是物联网,施工的时候要考虑这些内容。

      这是智慧工地的,我们做的智慧工地项目很多,前期把智慧工地项目也考虑进去了,包括登录的页面,怎么运输、生产的,谁安装的,一下子可以查询得到。盾构片里面要有供电系统,还要有各种的压力,空气的,各种感应设备,漏水了能不能测出相关的内容,在一个环臂里面有十几种相关的设备在里面。

      这是从传统的健康监测和现在正在做的新的,这种东西现在用的很少,前两天我们看到大桥被压翻的,也不是一天能够完成的事情,也是到了一定的累积之后才产生整个的高架桥翻掉的,隧道也是一样。这个内容能不能更好的发现它有些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大量的数据采集出来。涉及到结构上具体的感应设备,还有我们自己研发的,有激光、位移的等等相关内容。

      这是隧道部分它的产生,城建的内容,我们监测点可以在这里面布一些点,通过它们返回数据进行大数据的分析。这是侧面的监测内容。技术积累不是一天就完成的,我们拿了很多隧道,隧道股份也是做整个上海诚实的道桥隧的养护,我们有大量的数据,第一研发了很多像这个专门做的断面的激光的变形,马上数据给反馈回来,是实时的。这是另外一个大连路隧道里面,车走过来变形,本身是载重20吨,过100吨马上有直观的反应出来。这个变化之后,会影响所有的结构体系的。还有这个是精度高一点的,前面是距离比较长,一毫米的,这个是可以精确到每个盾构片交接的部分0.07毫米。包括漏水的问题,隧道里面漏水的问题也很多。

      有了这些设备,我们把这些设备的数据传过来,再到不同的平台上把数据统一出来。还有一些环境的,环境主要是在开车,着火了等等有非常快的反馈。检修人员,车是在上面走,圆形中间的部分,下面的部分,巡检人员怎么做,也是用RFID,编码的一套东西,贴在每一个盾构片一段一段上面,来完成巡检。

      还有一个巡检轨道车,在隧道里面,还有一个轨道车,轨道车里面叫巡检机器人,就可以自动每天不需要人工,车很多的时候,可能轨道车直接上去就可以去在上面去把现场的情况拿回来。

      然后有了这些数据之后,如果是采用这种盾构片的方式之后,这是跟传统的比较,上面这4张图是传统的内容,现在采用这个人的参与度很少,大部分在后台。

      看看具体的,我们起了一个名字叫4S管片,这张图可以看到所有的小东西,这是最主要的内容。里面包括一些工艺工法的,这些LOT的设备怎么装上去,盾构片之间怎么连接,都有相关的内容完成。这一圈还有一套供电系统,每个管片和管片之间也要传输,这个盾构片20米之外是怎么传输,会有不同的LOT的传输模式,这个涉及到成本,天天都是供电或者是设备是1毫米,成本是非常高的。IOT的设备损坏率非常高,维修的成本和传输的成本太大的话,这些成本也是我们考虑的一部分内容。包括里面一些对接的模块,这都是具体的内容,细节不讲了,有时间可以到4楼展区再了解。

      看看具体的,这就是实际的盾构片组装完成的,跟传统的盾构片不一样的,我们把所有的盾构片进行了预拼装,要测试整个系统是不是连的通的,做各种实验,把这些设备都装上去,涉及到了整个前面的设计,到管片的生产、安装。整体的拼装实验,最后的现场安装,最后可以发现,黑色的部分都是最后把一些预埋的设备都埋进去的。

      有了这些智能设备,下一步就开始做分析了。隧道为什么要做这套东西呢?上有延安路隧道,大修的时候,当时的计划是修1年,完全封闭修1年,后来采用了BIM的技术,优化了一下,修了半年的时间,但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一个主干线要修理,成本是非常大的,不是说修理的成本,是对于城市的运营成本,个人可能要换一条路再去另外的地方,不能走这个隧道了,这部分的成本对于城市来说非常不方便的,也是花大量费用的。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测试,要做各种各样的测试?就是来算出来这个隧道它的生命周期,到底能不能用,别用着用着发现这个地方就漏了,在它漏之前,我们能不能算出来,把它盾构片换掉,完成大修变小修,小修变成养护。我们要完成的是这个目标。

      我们做了大量的数据的分析,14年中的标,一直到现在,已经做了5、6年的时间,包括前期的开发和内容,现在这个设备里面,运营的监测,我们就可以拿到实时的数据,隧道是不是有变形。这里面就分级别了,比如像无锡的桥应该是6级了,完全是很严重的事故了。对于这里面的某些部分,是更换保温层,还是更换一个设备,我们进行预养护、小修、专业大修。数字怎么来,通过全生命周期的分析评价系统,主要是结构部分的,具体的操作,哪里有什么问题了,再发生过劳的部分,过了20辆卡车和200辆卡车肯定生命周期不一样,我们针对这部分内容做分析,对于那些部分进行维修。

      再一将一下Connect 人,我代表buildingSMART中国分部跟大家说的事情。在互联互通的情况下,人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拿出来一个1+X,后面大家可以在网上自己搜搜,教育部今年推了1+X的项目,第一批BIM是排在首位,列了5个专业,WEB设计、汽车养护、养老护理之类的,BIM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从教育上面,从中国整个国家来说,全行业的BIM从业人员不到30万人,虽然今天来了很多人,但是对于整个从业人来说非常少。真正使用BIM的全国加一块,包括施工现场、工地所有人加一块,包括搞教育的加在一块也就30万人不到,这个数据哪里来的。去年学会考了不到7万个证。再把前几年的数据加起来,数据很容易出来了。国家要求是600万从业人员,在600万人的前提下现在很难说把像我这种40岁以上的很难转变成让他使用BIM软件。教育部提出来一个新的,针对于学生的,针对于中职和高职的,985、211开了课学习BIM有一波人做这个事情,中职、高职没有人推,1+X里面,我们积极帮着一块推动1+X项目上面教育部分内容。这是我们在教育上面第一个要做的事情。

      第二个事情是buildingSMART自己的,前两天我们也是在buildingSMART自己的国际人员认证会上讨论了一下,虽然说我们从业人员很多,包括发了证也很多,但是大部分是偏应用型的,buildingSMART的证书是管理的,现在最缺的两波人,一是基础应用的,建模的,还有一个是BIM管理的,BIM管理不是像国外,国外从二维到三维,再到BIM是有一个过程的。中国没有,中国直接从二维到BIM,在人员衔接上是缺了非常大的空档。国外搞BIM都是年纪很大的一波老专家,但是在国内,你会发现非常之年轻,都是20、30岁的人在做这个事情。这些人现在从他本质上来讲,他还没有达到BIM经理的程度,我们也很难说把buildingSMART的认证拿过来直接推,他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我们在基本的buildingSMART认证下面,跟国际又申请了一个更低级别一点的内容,会针对于国内的市场来推。所以在这里面,整个的项目里面这是大概的组织架构,从国际拿到相对应的方针和政策,通过buildingSMART中国分部这边,把这个事情推下去,现在有了一些一跟达索,还有跟OTC的认证中心,希望更多的社会资源能够参与到buildingSMART的课程里面来。也是希望各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块推动教育市场的内容。

      现在加我一共4个人负责教育部分在4楼展厅有对应人联系。想要跟buildingSMART中国分部有认证的事情,可以在那边去联系一下。

      在专业委员会里面,也是大咖云集,人现在还不够,5个人还有大量的课程,大部分的强项在建筑,现在最火的是施工,基础设施是最火的,这块没有那么多人做,希望在座的各位可以毛遂自荐,增加更多人来扩充整个的专家委员会的力量。

      推buildingSMART的时候,今天大家都知道buildingSMART是什么了,但是我们推动buildingSMART有好几年了,发生了一个问题,大家知道IFC、IFD,不管是听说,还是知道大概有个东西,知道是什么,但是不buildingSMART是什么,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所以,buildingSMART里面对应的L1、L2等等的证书标准都没有。我们做了8个层次的准备,推向光的内容,ISO19650的以及现在推的达索的等等的课程。前两天在北京开的会,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参与到中国的buildingSMART中国分部的人员认证上去,比方说明年春季峰会在挪威,希望大家去挪威跟整个的bSI人员认证具体去沟通。

      谢谢大家!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应用推广部主任 孔洪亮

    GS1标准在建造领域的应用

      孔洪亮:谢谢主持人,非常高兴今天可以到这里来大家分享一下,GS1标准如何助力建造行业数字化发展。昨天,我的同事来自GS1总部的他在主会场在大家有交流,可能大家听了有一点点认知,它和数字化什么关系,怎么助力数字化。

      交流之前,先谈一点我自己的感想,目前数字化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如果走在外面不谈数字化你都不好意思开口,你都out了。2018年全球知名调查公司,IDC对国际1千强企业和国内的1千强企业做了问卷调查,在国际的1千强企业里面,67%数字化作为重要战略,国内50%把数字化作为核心战略,对于传统产业,包括建造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数字化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不搞数字化柯达完蛋了。大会的主题是迈向数字未来,所以拥抱数字化BIM更强大。

      GS1是什么,脚上穿的鞋子、身上的衣服,包装上都有一个编码,这就是我工作的领域,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飞鸟早已掠过,大家未曾留意,条码服务多年。GS1是1973年在美国成立,目前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14个成员组织,广泛应用于零售、物流、医疗、图书、建材等等。每年全球扫描条码结算或者查询的次数超过60亿次,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了效率。编码的概念,物料的编码是大中小是便于统计,便于管理,而我今天要介绍的GS1编码是一个标识。

      对于机构,有社会体系的代码,人有身份证的代码,商品、物品有GS1编码,我们称之为全球统一编码。2018年10月GS1总部和buildingSMART国际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加强合作,有关产品的标识和数据交换进行深度的推广。昨天在大会当中,buildingSMARTCEORichard Petrie他在发言当中讲到,多次提到GS1,下午做的总结当中说,未来有关的环节将由bSI和GS1开展相应的工作,他在演讲当中提到关于追溯我们也可以做很多的工作。

      GS1可以理解成全球的标准,还可以理解成全球的系统。也可以理解成是全球的解决方案,还可以理解是全球的服务体系。我们是建造一套全球的标准,提供一套全球的解决方案,给你一个全球的服务,最后得到一个全球的服务体系,一句话就是打造了一个全球统一的商务语言,这就是GS1基本的印象。

      GS1我提到它已经默默陪伴大家多年,GS1在国内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从最初80年代末,满足产品出口,没有条码的产品无法销售到国外,到90年代中期,条码进入超市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再到90年代末和2000年前后,之前是企业信息化的应用,再到2000年之后,阿里、京东的崛起,电商的全球应用,人生难得二回春,条码已经春四回。在全球有114个成员组织,在中国就是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物品编码中心1988年成立,隶属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1991年经外交部授权代表中国加入到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现在的GS1,统一组织管理协调我国物品编码、商品条码专门的管理机构,目前在全国有47个分支机构。积极推动GS1这套标准、这套服务、这套解决方案在国内各行各业的应用,目前已经有成员主要是生产企业超过36万家,全球第一。对于这样的管理,36万成员的产品进行标识之后,大家面前摆的水,把产品的信息进行录入、统计,形成了商品大的数据库,目前数据库的量超过1.2亿,每天还有5—8万条增长的速度在增长。企业自行填报36万家企业1.2亿条条码都是世界第一。在国内有200多万家商超,无论是大型的卖场、综合百货、便利店都在广泛应用这套标准,进行扫描结算,我们不输出产品,是输出服务,我们是在标准化当中做大量的工作。

      这张图是给我们展示了GS1的标准的三大体系,组成部分,第一块是标识,供应链当中涉及到的产品从生产出来到流通,到配送中心,到零售卖场、便利店,假如建筑这个门,砍伐树木经过家具厂的加工,再经过车辆的配送,生产之后到达销售的环节,最后安到房间里面来,全链条涉及到的生产、流通、结算都可以采用,包括订货都可以采用GS1的标准进行标识,标识单个物品、批次的物品,一个托盘的物品,一个批次的物品,不同包装规格都可以。可以有一维、二维条码、也可以是电子标签根据企业的需求,包括产品本身不同的特色来进行选择。国内通常讲条码是合在一起看,我要分开一下,条和码最关键的是码,就像公安部发的身份证的18位的数字,一代身份证、二代身份证,对于条码数字来说,可以是一维可以是二维也可以是电子标签,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个数字,条码有条有码,条是外在,码是内核。条因码而改变,码随条而流转。码的数字不一样,表现出来的条框是不一样的,一扫描之后,数字读取到了,在超市里面购物的时候,不能扫描出来的时候,自己把数字输进去依然可以达到结算的效果。商品无码一团乱麻,商品有码管理到家。我们当把这套系统加深理解之后,你能够理解到编码是基础,编码是核心,编码之后,又用载体表达出来,这个时候要做什么?需要分享信息。订货通过EDI等等,要订多少箱水等等,配送过来,采用什么进行交流,采用GS1的标准体系,我们设计了EPCIS,什么产品,到达什么状态,这都是开放的全球的标准,GS1的标准称之为三足鼎立不断的衍生和发展,从1973年成立到现在源源不断在扩大。

      在国内,它的管理是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来开展的,这是分级管理。GS1标准做到全球唯一,是由国际组织给中国分配,称之为国别代码,690—699,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给中国的生产企业赋码的,再给中国的生产厂家4位—6位,可以标识到10万,无论是7位还是9位,自己再进行管理。第13位是校验位。编码是唯一,企业可以不用,用了就要遵守有关的国家标准,可以自由选择,一旦选择要满足标准用,否则交流过程中,信息不能保证唯一,我们是层层递进的,我们打造的是商品全球唯一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在中国一旦用上这样的GS1标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赋码,产品出口全球通行无阻。

      我们可以标识产品和服务,标识位置,具体到建筑行业,可以标识门窗、建筑的玻璃,应用的扳手等等。这样的一个螺帽可以单个采用GTIN单品进行标识,采用一箱进行标识,6箱打包采用物流单元进行标识,无论包装规模是什么尺寸,我们涵盖所有的供应链都可以进行完美的标识。具体到建筑行业,目前在终端环节,GS1标准在建造行业有应用,最初的物料大宗还没有,我们未来还要探讨怎么样管用、能用。

      除了对主标识之外,还涉及到属性,门高宽深是什么,什么材质、什么时候生产的,批次是什么,重量多少,运输过程当中,门大小也好,其他的工具,尺寸到涉及到安排什么样的车辆提供运输,可以对里面的批号、有效期、面积等等,我们称之为属性代码进行标识。给了身份证之后,我的血型、家庭地址身高都在公安部的库里面,对商品来说,静态的信息也在一个库里面进行支持,门窗坏了,要进行维修,什么厂家,什么时候采购过来的,批次什么,什么注意事项都可以一目了然。这是物流标签,告诉你什么样的商品,什么时候送到哪个地方去,批次、有效期等等都在。    

      GS1提供是全球统一的通用的标准,涉及到中间的基础的数据,属性的信息,可以贯穿整个所有的供应链,供要供得上,应要应得快,链是全链条,很多时候是内部的编码,当我与合作伙伴进行交流的时候会发现,这个系统不兼容,要进行升级,升级就意味着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以前所谓的信息孤岛都是由于企业在搭建信息化过程当中,没有有意识采用全球通用开放的标准。我在编码中心工作18年,从事研究工作、从事管理工作,也从事推广工作,我有一点点认识,全球通用的编码,称为标码,标码通行天下,乱码寸步难行,无码心神不宁,妖码是祸国殃民。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推标码,要纠乱码,要去无码,要斩断妖码,给企业增加负担带来种种麻烦的不合理的编码。在建造行业,大家携手共同推动全球通用的编码,进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投入,助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GS1标准可以标识建筑材料,这一批门窗、玻璃,还可以标识到单个的门,唯一的序列号标识出来。同时可以标识合作伙伴,谁供应的水泥、钢筋,采用位置码的方式标识出来。同时运输的车辆,用的大的挖掘机等等都可以采用单个资产进行标识,有关的属性信息。扩展应用标识符也可以把它标识出来。

      举个例子,以建筑行业的门窗来看,前面的GTIN相当于门的标识,相关的信息录入进去,厚度、宽度、高度,开门的方式,什么时候生产的,什么工艺,完整记录了这个门的有关身份信息和属性信息。

      这是在智利应用GS1的标准来电缆当中,电缆安装之后,后期的管理和维护非常重要,发生了断网的情况怎么样抢修,每隔一米放了一个电子标签,记录了相关的信息,谁生产的,规格型号、长度、安装的说明、安装的位置等等,这取决于我们的管理系统,需要录入哪些信息,采用RFID的标签。

      这是澳大利亚,对于螺纹钢的关系,在一捆上面采用了二维码的方式,一扫描就可以了解到这个钢筋的信息,包括收获,从厂家拉到经营商、物流公司,收获、盘点非常的便捷,没有这个条码的话管理起来非常困难,采用内部编码,一旦有多个合作伙伴的时候,怎么样进行交流。我们开会大家用的同传讲英语,你讲俄文大家都听不懂了,我们提供了交流的通用的语言。在国内,中国建筑也在把GS1的标准应用在预制构件中,白色就是标签,全球贸易项目代码,编码信息,什么时候生产的,毛重多少,长度多少,宽度是多少,我们提供全球唯一的身份证,贯穿于BIM涉及到的设计、生产加工、运输、吊装等等,全链条。2018年刚刚和GS1总部签署buildingSMART国际签署了MoU,未来的合作正在推开,昨天听了一天会议,今天也听了了解,BIM到底怎么和我们进行结合,刚刚提到的智利的应用、澳大利亚的应用,中国建筑的应用,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启迪,有待进一步更多的应用和合作,我们可以后面进行探讨。

      GS1标准对于BIM来说,建造行业来说,主要是从完整的标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建筑材料,每一个商品,然后提供供应链当中所有参与方、信息的传递是准确的无误的,很好开展追溯,什么样的建材产品,从哪里来,去向何处,建造之后后期的维护,也可以通过扫描调集库里面的相关信息,进行很好的后期的工作。

      用两句话结束我的发言,不忘数字化,积极拥抱它,抓住数字化,发展又壮大。谢谢各位!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美国PDC Engineering 工程公司高级数字工程项目经理 Gabor Gulyas

      Gabor Gulyas:非常感谢刚才的这番介绍。Alastair Brook简单介绍了公司和我们的项目。接下来我从细节的部分介绍一下,更多介绍一下具体的东西,在开始之前,我必须要感谢我们一块合作的团队,今天我们也是站到了台上去领奖,特别好,有一个团队过去4年一直在这样的项目里工作,这个团队非常勤奋,也非常感谢他们所付出的时间。

      简单回到我们团队,团队比较小,但是技艺特别的精湛,我们以团队协作做决策,产生了信息流的图,简单说一下我们任何做决策的这只是一页纸,讲到信息由一端流到另外一端,有哪些部门提供支持,实际的过程远比这张图复杂,涉及到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箭头等等。先讲一下,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有几个目标,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使用BIM的工程,这样的工程一定要从开始是基于模型的,我们也知道客户或者是这个财团是IBM的财团,他们使用了很多的IBM的软件,我们可能会受到很多的模型,来自更多的资源,我们也要对此做好准备,这些就是我们形成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一定要有结构性的数据,然后要使得所有的模型都进来,我们还需要有一个数据进入的界面。然后Alastair Brook帮我们做了大量的测绘和衔接,我们做了大量的测试,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做了大量的设计,报我们的设计能够实现这样的项目的最终目标。我们思考了一下如何让信息从一端到另一端,我们做了很多的测绘,对语言进行了很多的翻译,使得它能够在不同端之间工作。了解了客户的需求之后,最终运营方的需求之后,我们定义了几个阶段的数据产生的方式,我们期待能够以一种有机的方式不断管理数据,到最后所有的数据能够满足运营方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最开始的时候需要管理很多细节的需求,有很多的具体的信息的需求,最基本的做法是在具体哪个阶段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在具体哪个阶段实际的地形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做了最大程度的整合,把很多的方法论结合起来,把数据都反映给具体负责数据工作的COBie,使得所有的数据都汇集到一个点,我们能够实现基于具体地址的信息,我们需要对所有的信息做文档记录,从战略咨询的层面来看,我们的任务就是去把需求做好,把流程做好,我们需要定义需求,然后看有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需求,我们会传给团队,看我们能不能找到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确定我们工作的顺序。

      介绍一个例子,现有的数据捕捉,一个建模的BIM,在布里斯班,每一天有大量的数据,然后经过过滤,取得这些数据,然后应用到工作当中,每天看工作的负荷,基于数据的模型最后出来什么结果。这样的数据量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可以接受和处理的。

      这个看起来是像非常复杂的建筑,是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个基础设施边上有一个12层的建筑,在这周围有很多监测器,整个状况或者这个模型其实是挺复杂的,但是可以看到大体情况,可以看到数据捕捉,捕捉之后是有很大的分析的工作。通过一些计算来看怎么去拆除这些建筑。我们也要保持建筑的间距。然后去监控我们如何去设计这种新的建筑,然后看这种新的设计是否符合现在现场的要求。在岸边我们也会做一些测绘,我们能看到这条河,周边的环境并不是特别完美,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是有一个摆渡船的,我们需要确保这个楼建起来之后,摆渡船可以用。下一个步骤是管理信息的授权,这个需要确保在模型当中去打造信息,而且需要定义在不同的阶段信息都能够在项目过程当中进行传导,而且也需要能够在设计上确保这些信息可用,需要确保有些软件看它是不是能够应付这些信息,我们需要把这些数据分成几个不同的子集来确保这些信息从软件、硬件角度来说都是可用的,我们也需要确保,我们所有的这些咨询公司,讲到的语言都是一样的语言,然后我们需要确保具体哪个屋的编号怎样的,需要对资产进行编号,确保大家讲到一个语言都指的是一个事情。

      我讲一下关于河岸的几个特殊的点,布里斯班经常发生洪灾,这是一个热带的城市,在过去100年最严重的洪灾的情况做了一个建模,看了一下对于我们新的设计会有怎样的影响,然后100年一遇的洪灾发生的时候,我们周边会发生怎样的情况,鉴于此,我们把一些非常重要的电子的组件拿到洪灾可能受影响的地区之外。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流来确保我们能够在这样的流程上能够有5个问题管理的流程,我觉得这个问题管理的流程是非常好的,这也是管理的工程问题的一个流程。也有非常好的冲突的检测的系统和冲突报告的系统。

      然后我们在不同的数据应用之间也做了很多的模型,这是一个针对零售的流程,我们需要确保在工程上实现所有的目标,空间的目标,都是通过数据的形式反映在了模型当中,我们需要做可视化的陈述,确保这些租户和店户能够看到相应的数据,他们也能够知道自己的店铺和街道和别的店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做了很多的数据的调查,来确保整体的材质的数量,我们跟明美国的一个公司是在这方面开展合作的。我们简单这些东西在模型阶段就可以解决了。比如说停车位的数量等等。这些数量都是经过模型来确定,是和美国公司合作的。

      我们也做了基本的建筑模拟,看一下主要的建筑的模拟,左边是静态的图形,是项目的分析,我们团队是非常严谨的,我们是不太允许在中间做很多太细节的展示的,我们还是用视频的形式做简单的展示。使用这样的形式能够把计划图在2016年的时候,跟客户做沟通,让他们大概了解一下这个项目。

      然后我们也使用了垂直化的一些工具来捕捉组件之间的垂直关系。我们也采用了一个基于平板的软件在现场去拍照片,去扫描二维码,使用这样的一个方法,去核查一下真实的环境是不是跟我们设计的3D模板是不是一致的。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强有力的问题解决的系统。我们是通过很多现场的核查将发现的问题跟交付团队进行沟通。

      如果有分包商或者是子承包商的话,为了跟他们进行更好的沟通,我们需要在模型当中去确认一些细节,这样的表格展示的是我们确认的一些细节。或者是我们还没有最终确认的一个细节,我们也期待我们的分包商按照这样的要求进行制作和生产。不光是图纸或者是这些模型,其实都是可以参考的,图纸也是基于模型的。

      讲一下资产管理的这套系统,我们估计至少会包括几万个具体的组件,在大楼当中也会有很多设施,这上面的数字就展示了这个工程的复杂程度,所以我们一定要建一个基于数据的一个系统。然后,这是一个基于IFC的工具。通过这样的工具可以对资产进行管理。这是IBM MAXIMO的工具,用手机就可以使用。这是一个维护系统,这里面有一些虚拟现实,还有加强现实,所以,然后在创造这方面的一些需求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个工具。这样的一个圈,可以看到,澳大利亚有很多经理人,他们都是用这种形式作出自己的战略。他们会去看一些运营需求,给出自己的反馈。我们想传达的信息,刚才给大家分享是关于皇后码头对于BIM的应用,大家有问题的话,欢迎跟我们一起交流。

      谢谢大家!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美国PDC Engineering 工程公司数字工程总监 Alastair Brook

      Alastair Brook:简单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澳大利亚的,我们有一个BIM的咨询公司在澳大利亚。今天介绍一下布里斯班皇后码头的项目,是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我们非常荣幸的是获得了今年的bSI大赛奖,我们也非常荣幸把这个奖带回家。

      简单做一个介绍,昨天晚上已经知道这个奖是搬给了PDC Engineering公司工程,这个公司的历史是三个公司融合的,首先是PDC,是博思草图公司,博思是澳大利亚的公司,最开始是素描细节,我们用了很多绘画模型,后来我们跟布里斯班的桥梁测绘公司合并,我们管理很多模型,用了很多软件,十年前我们成立了BIM咨询部。在这个公司是有50年本地和国际工程的项目,我们有850多个内部的人员,有100多个是座落在澳大利亚的,我们有140多个本地的专家,受到了ISO9001的认证,我们有非常富有活力的系统。这些使我们成立了BIM的咨询公司,我们在这样的公司内部使用了大量的工具。

      今天分享的是案例是布里斯班皇后码头,我们在很多项目应用到了BIM,博思医院和体育馆,还有布里斯班的地铁系统,我们也做了大量的桥梁系统等等。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布里斯班的皇后项目,这个项目的投资额是非常大的,座落在布里斯班的市中心,是800米长,上面有酒店也有住宅。总投资是36亿美元,有2千多住所,像一个酒店的房间有50个餐厅,在BIM模型方面,我们有250个独立的模型,每周都会处理,他们是来自25个组织。我们是用到16个不同的软件,稍后我的同事会介绍这些软件。

      为什么在这个项目上使用BIM,跟我们的客户有联系的,我们的客户想要在99年期间有租期要照顾好这样的建筑,所以用到了BIM。首先有99年的租期,然后,承包商对政府富有责任,去管理这个地区超过99年。他们也用到了BIM,把BIM作为他们的工具,我们的目的是怎样的,最后去使用我们的技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不同的设计项目,有很多不同的建设项目同时在做。同时还有很多的合作商正在咨询业务,我们应该在客户端使用BIM专门针对这样的客户。

      我们整个的团队是英国的财团包括几家公司,THE STAR等等公司,我们的pdc 是主要的设计公司,还有很多别的设计公司和工程公司,他们在整个行业也是用到OpenBIM的,所以我们设计了很多方案。我们是怎么做的,怎么解决这样的工程难度的呢?我们其实是把项目分成几个期,有一个地区需要拆迁,有一些地方需要筹备,有的需要重新的搬迁等等,所以在整个项目需要设计。通过这样的流程,我们打造了BIM的规划,由BIM规划再进入到执行阶段,在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跟合约商的启动会。确保不同的模型协调,确保所有参与的公司在不同的阶段如期产生这些产出物,这就是总体的工程组织。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达索系统建筑、城市与地域开发行业全球副总裁SimonHuffteau。

    重新定义人居环境,为城市提供可持续、可适应的未来

      Simon Huffteau:谢谢,非常感谢刚才的介绍,首先以一幅图画开始我今天的演讲,这是我成长的地区,这是法国的郊外,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小胡同,在小胡同上我们有很多小城堡,这是我小时候经常玩的地方,我小时候的时候,可能这是公交车站,几个月前,我去了一次东京,我去到了他的地铁站去拍了这样的图,可以看一下在东京地铁站的标识语当中看到现在所在的地方,也知道出口在哪儿,你也可以知道具体在的位置是怎样的。这样的图是不时更新的。

          我们把这两个图对比一下,一个是法国郊外的图,另外一个是巴黎的地铁站,一个是很多年前照,另一个是一个月前照的。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是乘客和通勤者的体验,住在农村跟住在城市当然是不同的体验。所以,要运行这样的一个交通的系统,其实是非常关键的活动,需要非常复杂的一些数据,还有大的数据集,不光运营是非常难的,想要打造这样的独特的乘客体验,你需要有很多的想象力,需要有很多的设计、模拟、建造还需要很多越来越复杂的系统运用到建设当中。这是几十年来发展的变化,在这个领域,达索系统可以有很大的作用去发挥。

          我们致力于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公司,我们有17000多名员工,全球有25万客户,遍布各个地区,有航天业、汽车行业,有造船业等等。我们很多的产品都是用达索技术来设计的,底下也有一个部门是关于建筑的。这是今天我们正在跻身的一个行业,也是2年前开始的转变,把我们的技术做一个延伸,以便确保我们能够支持建筑行业的设计或者是创新。

          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呢?我们最开始是来自于机械领域,我们在机械领域有很好的组件,我们可以从机械领域吸取很多的教训或者是经验来造福我们的制造业。第二个原因是最开始我们只是设计组件,现在我们开始设计新的体验,打造更好的通勤体验也是我们的方向,我们打造了一个3D体验,是一个平台,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具体相关领域的活动,比如在建模,支持项目之间的协同和合作,我们也可以实时跟踪数据,监测每天的活动,我们也有一项应用去规划或者是模拟项目的建设,当然我们还支持输入和输出,还有最基本的标准的符合。

      虚拟技术已经用了很多年,很多的产业都在做,航空业等等。来到了城市建设,我们需要重新去看一下,城市如何来变,去获得一个更好的未来,作为一个岛国,新加坡面临很多的挑战,政府正在确保能够不断的把城市进行改造的同时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新加坡有这样的愿景,成为一个智慧的城市,智慧城市就需要很多的流程、技术,或者是人等等,技术在这方面确实可以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能够让这个国家,让这个国家的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好。潮湿、温度、噪音等等都是新加坡面临的问题,我们搜集了这些数据打造一个虚拟的新加坡,打造了一个3D模型,我们打造了这样的达索平台,我们可以改善人们的服务,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简单。新加坡的热带气候可以导致城市某些地区特别热,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城市的规划者需要经常考虑,如何建造一个新的城市,影响城市的风流。我们通常去模拟风的流动,我们进行风流的测试和模拟的时候,我们会考虑风在哪些地方被阻止了,我们也可以改变这样的建筑的模型或者是安装一些风动。在实景当中是不可能这样做的,你把建筑建成之后,发现这个地方不通风了,这时候不能做更改了,我们在虚拟设计的时候,以非常细节的方式做一次模拟,我们打造了一个协同的平台,所有的政府机构都贡献数据,凭借着很多丰富的数据,我们就可以进行更好的规划,好的规划就意味着我们能够为市民提供很好的生活体验。所以在这个平台上有非常多的特色,能够让我们去更好的去发展新加坡,做更好的规划。

          现在我们的这个平台是非常的有雄心的,也是非常开放的,可以让我们能够共享,共同使用。工程师还有行业内的专业人员,甚至是居民,他们都可以感受得到这个平台它的益处。有了这个平台,可以让我们很好的去试探或者让我们去看未来能变成什么样子。

          那这是新加坡正在进行的项目,它的状况。我们也要建一个战略,我们就需要看城市是如何去被管理的,如何去满足它所有的需求的。人们又是如何去管理,能够更好有一个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但是,关于所有的点,我们都不是孤立去看的,必须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看成是一个整体。这就要通过我们的合作,还有团队才能实现。从设计一直到建设全生命周期,我们都需要去协同。

          下面说一下城市的变革,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觉得未来非常重要的一个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非常重要的技术。首先我们要想一想,我们软件开发的方式,还有所有的这些系统组织方式,城市里我们现在确定角色有一些变革,那就是我们的组织,主管部门和实施的不同,有一些可能现在采取的行动少了一些,但是他们现在是规划,还有监管的更多了。也就是角色发生了转变。所以,如果从技术的角度,他们就需要更多的信息,然后来实现自己的技术管理目标。

          在城市的变革方面,第二个我想分享的点,创新的水平。这不光是指建造行业、建筑物或者是建路,在相关的任何领域,所有的资产应该都去想这个问题,我们要考虑这个地方人口问题,然后从而通过更好的设计、创新给他们全新的体验。现在公司都需要找到途径,看他们现在有没有足够多的方法去应对,去满足他们现在这个空间上所要求的那些需求。对于更大型的复杂的城市还有更大型的设施,我们对于给予这里面所有人提供服务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考虑,我们在设计上是否需要做特殊的一些变化。从而去满足住户还有员工他们的需求。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就需要在设计方面要有非常深刻的范式变化。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预制增加其他的一些元素。

          3D体验可以给我们带来商业上面的变革,或者是企业的变革。现在的变革已经跨了产品、项目、公司的活动所有的领域,关于产品方面,这种变革非常有推动作用。现在不光是考虑开放性,或者重新再造一个数字孪生,而是要考虑信息的流动,有更好工具的话,我们就可能有更好的自动化。另外,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软件来缩短建筑物还有更大的元素,他们之间的差距,所以现在的工程可以给大家提供更多的体验。

          从项目方面来看,3D体验能够让项目更好的管理他们的目标。而且可以更好的做契约的交付或者合同交付。我们需要清楚交付什么样的交付物,实现了什么,没实现什么,在合同交付方面,要特别清晰现在的现状。所以从设计一直到交付,可以把里面所有的这种相关的信息都进行整合,让所有的项目相关者都能够在同一个领域里合作。

          在设计所有的建筑、道路的时候,所有的流程,我们都需要把它和我们的项目里面所有的流程进行对照。另外,在公司的层面上,刚才我也提到了标准的开放性,它是很重要的。还有我们要利用好我们的公司知识和技能,所以,有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做成不同的模块,制定出不同的规则和分类,可以共享这些信息。

          在能力的建设方面,我们刚才有的谈到的是城市层面的,有的是区域层面的,有一些是关于3D体验数字孪生,在是基础设施或者是建筑设计方面,3D体验可以提供很好的服务。而在设计特定的元素的时候,比如说建筑元素,我们也可以做到很好。在所有的建造、制造过程都可以利用现在的系统,然后预制,以及厂内外优化方面,我们系统都非常有作用。

          大家看一下国家体育馆鸟巢,它的设计所使用的是一种很特别的设计,里面是有不同形状的,能设计出这么大型的建筑,它的架构,这样的软件是不多的,所以在构造方面遇到了很大的挑战。看一下这些图(PPT),在进行建造的时候,可以通过3D图形的模拟,再进行每块的建造,把它放到现场进行搭建。这个是建造过程中的图,可以看到外形,每个架构外部的形状。

          这是最近刚刚启动的北京最新的大兴国际机场,在这个机场也用了一些软件来分析它的目的。可以想象成非常大型的艺术品,虽然我还没去过,但是我特别想亲自去看一看这个机场它的美。

          在建造领域,大家看一下这个演示,这是传统建筑,我们想展示的是让大家看里面的细节,可以看到内部还有的内容。我们有很多细节点,这些都是有自己的标准,在物理还有逻辑连接方面,在这个平台、软件上,我们都可以进行设计,然后看所有的连接处,所有的元件、所有的组件。这不只是模型的展示,更多是所有现场细节的展示。我们使用这些方法就可以让大家看到今天我们在行业里,所有相关的原则。

          所有我今天讲的东西,都是我非常高兴和大家分享的。我们公司也非常乐意去创造更多的相关的软件还有系统,辅助大家的建造过程。

          再分享一个例子,这个世界上建筑越来越多,有很多是大型的项目,我们非常高兴也跟中国进行合作,中国铁路设计建筑公司合作,中国铁路设计建筑公司也跟我们合作使用我们3D体验技术,体验之后应该知道,这个软件现在它的功能。

          在我们的发展上,我们也不只注重城市,现在也开始了在农村地区进行开发,在住房业,在一些共同合作办公空间领域里,现在也开始有一些项目。刚才给大家展示了新加坡的例子,这样可以让我们很好的协调不同的利益攸关方,我们也可以在本地的利益攸关方打造网络,更好进行信息的分享和沟通,所以我们一会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在亚洲是怎么做的,是如何助力于这样的市场的。我们也在6月份的时候,签署了一个谅解备忘录,是跟ARUP公司合作的,我们也期待跟这家公司分享本地的关于城市建设规划的专长。

          我刚才讲到,我们期待能够把创新带到新的维度,这是法国的城市,这个地区想要翻新这个医院,我们的项目是帮助业主去管理资产,来确保他们能够在接下来几个月能够跟踪这个项目进行,为了确保他们能够理解,这个项目的翻新如何跟周围的城市生态做互动,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就用到法国中部生态的图景,去说明一下这个医院跟它周围的生态是怎样的关系。

          这个项目对于开发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个项目可以帮助开发商去说服他们是有能力的,而且能够帮助市长说服市民,还有相关的社区的人们,这样的改造项目是有价值的,而且也能够帮助城市打造一个更好的生活体验,给本地区的人们带来福祉。

          我的演讲到尾声了,介绍一个非常短的例子,关于创新的做法的,在自动化这方面,我们其实有很多的案例,有工程设计,有工程能力等等,我们在今年在米兰也是开发了一个系统,我们想如何利用软件打造更好的室内生活空间,我们用到的是很多不同的思维方式,更多运用了数据,这些数据是从很多别的城市收集起来的,我们把很多的设计师、架构师、开发商等等联合起来,打造了这样的一个创新的模式,就是现在大家在图上看到的,这是米兰城市在模型当中,不断进化的情况,这个仍然是在概念阶段,但是依然是非常富有创新的。

          谢谢大家的聆听。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汉诺威航道新建局工程师 Julia Wissel

          MatthiasKuessner:我来介绍第二部分,大家了解了数据管理系统,在这个界面上,是比较简单的数据管理系统,但是这里面有几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其中一个是对象目录,我们有不同的管理系统,WSV,我们有不同的针对数据建筑、维护、资产的介绍。这是我们对象的样子,我们有一个分类,大家可以看到左边的图表,右边都是具体的组件和部分,对右边的组建也是有一定层级的,我们也是对它进行了资产层级的分类,有1级、2级、3级的划分。在WSV的对象目录当中,每一个组件的话都有3位数的编码,不同的层级不同的编码,通过这个编码可以识别到每一个不同的组件。

          当然这样的编码系统,一定要基于一定的架构,这是WSV对象架构的整体框架,我们资产是分成技术资产和未开发资产,进一步又分为固定的技术资产和可移动的技术资产,固定的可移动资产可能是渠道、技术装备,技术这部分又包括固定设施和飘浮设施等等。都有二级的栏目,比如说设施这一栏还可以点进去,这是设施的二级的架构。这是非常层级化的,跟原来的组件做一个细分,有一些有子集,有一些没有,交通空间是有子集的。

          WSV的对象目录是一个全面的,也是被证明有效的资产的整合,这给我们IFC水路系统开发提供了基础,WSV对象目录包括了一系列的超级结构和一系列的子结构,有主体的架构,还有一些子的结构。有很多资产可以被放在不同的类别当中,取决于不同的水路架构的定义是怎样的。WSV的对象目录也是包括了很多非常具体的参数,包括实施的很多具体的资产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它变得简单,变得可管理。我们也是把很多不同的资产在同样的数据下面是做了集合,这样的话就可以最好去描述它的可行的性质。目前来看,这个是相对有挑战的,我们需要把资产划到一定性质的资产下面。

          我再讲一下挑战,对水路进行IFC的操作,这是目前正在工作的水路,我们想要打造一个横跨德国北部两个城市的水路,这不是在设计和建造阶段第一次使用BIM的工程,但是这会成为欧洲最大的一个内陆货运港口,然后水面宽度达到225米,最短的地方有可能只有38米,刚才我同事讲到了最困难的地方可能只有几百米。

          现在我们需要依赖于现有的船舶升降的设施,目前已经基本完成设计阶段的招标,我们也做了最基本的调查,包括潜在的船舶升降的设施,我们也对船舶升降的地段做了3D建模。我们还需要做一个建筑部分可行性的研究,因为这个地方只能容纳几个毫米的移动。如果移动超过这个差别的话,整个工程就会停止奏效。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样的图,经过可行性的研究发现最起码要有60米的宽度才能确保船舶不至于碰撞到两岸,这个是早期的一个预览图,可以看到是怎样的状况。现在还是处在一个早期的情况,我们还没有很多花哨的预览的模式。

          大家有问题的话可以通过邮件的方式给我们取得联系。欢迎跟我们对话。谢谢。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德国联邦航道与航运总局工程师 Matthias Kuessner

    德国航道与航运管理部门建筑物维护的基本原则和由此得出的IFC标准的指标

          德国联邦航道与航运总局工程师

      Matthias Kuessner:非常感谢给我这次机会让我做介绍,我的同事和我一起设计,第一方面分享一下建造的经验。第二方面,我们在BIM实施,在基础建设等相关项目上实施的现状。

          首先说一下德国联邦水运和航运管理局,主要是负责德国联邦水道和航运管理方面的工作。这是西欧最大的水陆网,在23000平方公里的沿海水道,内航7300公里,2.23亿吨的运输量。税前资产达到500亿欧元,大家可以看到,2.23亿还有500亿都是非常巨大的数字,这也说明我们这个体量是非常大的。

          另外,我们也有很多水道结构,我们的运营覆盖面也是非常广的,涉及到非常多的预算、资金。

          现在可以看到这两幅图,这两个水道都是我们国家非常大的,涉及到几千米宽的河道,作为水运的机构,我们在水道、航道建设方面有很多的任务。我们主要是设计建造还有延展水道、航道,这里面涉及到非常多的设备,比如说有升船机,有船闸综合体,有两个升船机,还有很多码头、运河。我们有很多的桥梁,还有一些防护措施,两个大坝。

          我们除了建造业需要对它进行维护,我们有50多个水利方面的工程,所以,要确保所有工程的安全,我们的检察员需要定期按照一定的路线,一定的规则去做检查,他们去检查之后,要看问题的紧迫性如何。管理局的人还有分支机构就会去做一些跟踪,还有一些相关有资质的公司也会协助我们。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都要符合欧洲的一些相关的检查标准。检查现在是规范化的检查,主要看的是设施的安全性、秩序性、可靠性。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是每6年就要做所有部件的全面检查。对象有一些很难接触到的地方,或者是一些设施,我们也需要做非常全面的检查,建筑工作主要看整体的结构,我们每三年要做检查,看是否可靠,我们来看地点提供服务的可靠性以及可持续性,在建筑物的检查上,都是有专人进行复杂检查的,去看整体这个大楼建筑的情况,我们会对它进行持续的观察,然后由公司或者是相关的专人进行检查。

          还有另外的检查,这个主要是针对厂房和电的,有专门的专家、工程师,检查所有的项目,我们也会制定计划去维护,我们在维护的时候,去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说明,去看所有的情况。这些文件的提供或者制定都会是非常快速和及时的。这些维护任务我们也会组织一些研讨会或者内部的研讨,然后有专业人员负责相应的项目。

          这是一个大坝,我们要检查堤坝,包括入口和建筑物的连接,检查是否安全、可靠,我们的联邦水运、航空,经常都是和一些建筑物是相联的。有时候有一些运河,有一些设施,关于大坝,还有等一些相关的结构,我们也是在检查过程中要把他们包含其中,刚才提到每一种类型的检查,都会有一个数据库,独立对每一组数据进行管理和更新,他们因为需要不同的技术,所以我们是有不同的组,但是最后我会把所有的信息进行整合,最后这些项目如果想得到好的结果,就要把所有的信息进行整合,但是在一些界面处还是会有一些风险存在,有一些漏洞存在。在建筑维护方面,我们想最终实现信息的整合,做一个比较完善的检查。

          谢谢大家!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 张洪伟

    鄂州机场项目工程数字化应用实践

          张洪伟:各位嘉宾好,分享一下关于机场项目的实践。这是2018年初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复的亚洲最大的货运机场,目前项目处于前期阶段。这里面有保密要求,不会有太多成果,更多分享一下在实践过程当中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还有一些亮点的应用。

          第一个方面关于BIM与共数字化,这个题目不是跟各位炒冷饭,我想表达的意思,指挥部对这个项目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在这个前提下,因为受制于将来在参建方对BIM的认识,参差不齐,对于BIM从支持到认识到达成共识到共事,我们在共识上不能达到,就很难去后面更好推进和实施,所以在这个之前,题目的第一个部分,简单回顾一下,我们和业主沟通过程当中,以及有前期的参与方如何在BIM和工程数字化上头,如何达成共识的。

          分享两个概念,信息化和数字化,第一次信息革命是以PC、芯片、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第二次信息革命提到数据技术的时代,更多的关注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来实现我们对数字的生产、加工、分析和使用。这里面其中在数字化和其他领域的结合方面,大家已经感受过很多对生产和生活的一些影响,这里面更多的想表达的意思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如何和我们的工程进行深度的融合。我们怎么把数字化技术和我们的业务对象,包括我们的工程管理、工程设计、施工等等,很多的要素,深度结合起来。我想这是一个工程数字化的概念。

          从BIM的概念来讲,也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某种意义上讲,因为这个项目涉及到非常多的工程业态,最开始是源于建筑工程,可以扩展到很多的业态,构建了使用过程当中的工程数字化的对象。这里面信息这块也是按照阶段动态去管理整个信息和数据,这里面还有一个业务对象这块的,因为不同的建设主体对对M的理解不一样,这个项目我们是作为建设方BIM实施总顾问,很多的是站在管理的角度去如何推进工程数字化。N代表我们的业务有无限扩展的可能。这个项目的要求,从各个角度,包括参与方去完成这项工作,所以我这个N代表着很多的含义。如果狭义的BIM,是数字化、工程建设领域的子集。有几个构成从数字化建造,包含设计、加工、施工,到最后的数字孪生的数字化交付,以及将来的数字化运维。基于当前的实践,这张图想表达的意思是,外面谈到很多关于智慧建造、智慧运维,我们应该是处于中间数字化建造和数字化运维的时间阶段更为恰当,毕竟我们还没有积累到足够的数据去支持智慧建造和智慧运维。

          我想前面有一个对这个项目跟业主方和其他的参建方在对BIM的认识上和达到共识之后,看一下后面具体的实施,这个项目是顺丰集团跟湖北省政府联合,一号工程,占地面积非常大,14平方公里,投资也非常大,建成是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物流航空枢纽,兼顾一部分的客运支线,从项目到各单项工程来讲,分4大板块,机场、转运中心、航空基地、供油工程。整个工程项目的业态非常多,如何全方位去应用BIM,或者是推进工程数字化,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大的挑战。

          建设体量包括涉及的专业29个,按照民航提出的四型机场建设的要求,要高标准的建设。我们按照这个要求跟甲方、业主沟通形成这样的总体目标,发挥共数字化的管理价值,在全过程管理当中实现建设方对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第二个目标是数据价值,数字化交付,为打造数字化的机场枢纽奠定基础。第三项是希望能够形成一个正向实施的成功典范,主要是前面两个价值,这是我们定的总目标。

          在这个要求上,提出了全阶段、全专业、全业务、全参与,尤其是在后面整个推进中,可能在很多的建筑工程里面,也都有一些全阶段的一些应用,全参与方面,这里面是很大的挑战,各个参建方和认识程度和水平不一样,如何高效准入和约束BIM数字化行为是非常大的难题,我们在实施过程过程当中,通过计量和合同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基本原则5个方面,规范、法理、标准、实用性和经济性,是整个推进项目实施的整个原则。三大总体目标、四项总体要求、五项基本原则工程,是项目指挥部推进BIM在枢纽项目应用的总方针。

          我们通过前期左边这张图,分析这个项目的可研、对标案例,这种体量的项目在国内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只是通过不同的单个项目如何做好这方面的需求方面,来完成我们对BIM总体的规划,右边大概构建了这些一些内容。总规里面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技术标准还有相应的管理规范。这也是我们推进整个项目落地的非常重要的三个纲领性的文件。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有这个还不够,各个单线工程里面,右边这张图,看到我们在具体推进过程当中,构建相应的实施细则,按照不同的工程业态特点,构建出具体实操层面的细则,帮助各个参与方,包括设计、划分标段的施工方很好利用这个项目的要求,推进BIM的要求,标准的要求。通过前面这三个文件,包括后面详细的实施细则来构建指导手册,便于我们进行落地。

          在过程当中,我们借助BIM协同工作平台,这个平台更多是管理负责把技术标准、管理规范、BIM资源刚性化的去固化到这个平台里面去,设计通过自己内部的要求,然后完成交付和平台进行共享,刚才广联达的王总讲了施工阶段的一些应用,更多的是在施工的领域,他们的一些应用,哪些信息可以共享到业主这个层面。所以通过这个协同平台,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实现辅助全过程项目管理的要求。这是整个推进项目实施的一个基本的路线。第一项是强调的总目标里面发挥管理价值的一个目标,第二项是数字价值的目标,将来满足数字化交付的目标。这个模式是对应上的。其中在建设阶段,我们在这里面的角色,更多的是我们是工程数字化整个这个项目全过程的组织和管理者,基于我们自己的定位,一个是标准制定,一个是宣贯和培训,还有监督标准执行,还有成果审核。具体的应用都由各个关联方去实现,所以我们构建了BIM辅助全过程项目管理的模式。目前来讲对项目管理的影响会非常大,在这个基础上,目前受制于当前的包括管理能力、软硬件的条件,很多的要素,还不足以去支持我们采用基于BIM的全过程项目管理,我们提出辅助全过程项目管理的思路,来实现过程当中的BIM对于这个项目甲方的管理目标的实现。

          分享这里面有几个主要的点,在总规里面提出三个阶段,关于BIM的应用,通过需求分析,我们梳理出各个工程业态的应用点,进行设置,按照不同的阶段,同时对每一个应用点进行价值分析,最后通过一个应用点的分级,考虑实际情况,有哪些应用是必须要做的,有哪些应用是可以选做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具体对BIM应用的分级表和描述。

          关于技术标准这块,技术标准还有管理是确保整个BIM交付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制度保障,国家标准包括已经发布的标准,都带有建议性,其实在原则中,在项目实践中,必须要上升到项目标准,或者是企业标准的特征,专用性、强制性和落地性。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的改变,更好推进实践。其中有一项标准,关于模型结构,刚才也听到有的分5级有的分6级,我们的架构做了详细的,因为要满足工程阶段的应用,所以模型分层结构数非常重要,代表了所有机场项目的工程业态的模型的组织方式。因为它决定了后面的应用能不能实现。这里面没有达到零件级。关于分类编码采用12个字段描述,怎么实现,大家探讨过很多问题,很多都在编这个编码,方法不是很困难,非常简单,但是如何来落地,如何来实现,因为从实操层面来讲,让设计人员做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是通过软件的方式在数据库里面,让他自动编码跟我们的图形ID进行匹配,所以自动对我们录入的构件信息技术自动编码,这是非常重要的落地的应用。

          精度标准,通过几何和几何精度,很多工程需要扩展层级,基本上已经满足了我们当初对模型表达精度的基本的划分方式。这是国标,第一种方式表达的意思我们就是传统的二维图表达成果。第四级几何精度表达是满足制造业需求的。我们在座都是处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更多的是使用G2和G3,仔细看交付标准,出现G4的地方很少。

          在实践过程当中,随着项目的推进,是动态变化的,示意的图,这是一个机房的设计阶段的表达,在设计阶段,因为没有定型的产品,只是给出一个大概的体块的描述,进入采购安装完成之后,这个会有具体的实物来体现,这个不仅要对模型文件进行相应的过程的跟踪、更新、维护,还要对构建的数据库进行相应的更新和维护。按照交付标准,属性信息表去表达这个成果,同时这里面有很多像我们去表达落地层面、实操层面,模型不是说能够表达所有的设计意图,有很多是图上能够表现的东西,在模型上不能表现,甚至实现起来非常困难,而且性价比也不高,在这种情况好,按照我们的理解,我们希望设计以图纸为中心的交付转到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交付上来,是图纸加模型加附带的文件,共同构建了设计模型的表达。并不是简单用模型取代图纸,是取代不了的。在项目当中,我们提出用模型为中心,这是塔台工程,可以用图纸去满足他的交付需求就够了,不一定非要表达出来,表达也表达不出来那个颗粒度。

          前面也分享过用其他关联的数据文件,在构建后面交付数据库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去弥补有一些模型上几何表达上的缺陷。这是一个管理上的要求,大家这几年通过很多论坛的交流都知道世界上很多BIM没有落地,或者是落地效果不佳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没有跟上,整个的项目采用国际PMI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要求,这是典型的说明书,这是其中一项任务,我们把任务拆分非常细,按照时间交付,这是经过跟双方的沟通达成了SOW,如何进行权责取证的划分等等,把每一项工作做的非常细和扎实。在过程当中,管理的要素里面,制度是管人的,流程是管事的,这些东西如何刚性化体现在协同平台里面去,所以平台三个核心,一定要有规则,同时有流程,流程非常重要,而且流程要具备灵活去调整的功能。另外是内容,内容的管理,我看过太多的大家提出协同平台,大家的交付内容上来讲,只是文件管理,没有体现出真正数据库的交付。所以我想从数字化交付上来讲,一定要围绕全过程数字属性信息,这才叫完整的交付。我们是定制了专门满足项目需求的,流程到哪个地方,这是确保流程交付关键的刚性化的处理。很重要的一块就是这个平台里面达到了非常强大的数据库,主要是有两大类信息,一类信息是满足工程实体数字化的信息的描述和交付。另外过程当中,管理属性要求的信息。所以这里面,数据库做的非常细,我们会拆分,按照不同的权责,有人检查、有人录入,有人分布,整个数据库按照管理要求去推进。

          有几个词,从知识、认识、共识到共事,这是做成一件事情的基本逻辑。保证到今天,我们对BIM工程数字化的认识也都参差不齐,只有每一个单位受制于知识、阅历、经历,只有对它有全面的认识,同时在你的各个共事的参与方来讲,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去推进这件事,最后实现共赢。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些内容,随着项目的推进,我们会陆续在可授权范围内发布一些应用的成果。今天不能展示太多目前的交付成果,目前项目是属于前期设计阶段。

          谢谢大家!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王鹏翊

    BIM+智慧工地,实现施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

      王鹏翊:非常感谢buildingSMART,我分享的话题是在我们自己的大厦里面怎么用BIM做建造过程,广联达成立21年,就做一件事,工程建设领域的信息化,在过去十几年里面做成了一件事,就是造价领域的信息化。未来5年里面,我们也想在施工这个领域去做成类似的事情。

      广联达BIM聚焦的是用BIM怎么做管理,依托自己的图形技术,包括轻量化引擎BIMFace,还有自主产权BIM建模平台。我们加入了很多内容,建造过程怎么应用BIM,包括造价的工具,包括一些进度,怎么依托模型做过程的进度、成本的管理,所有的数据上来,回到企业,变成企业的数据中心。今天不会展开介绍内容。

      这个案例是建造体系是广联达在建造自己的楼过程中不断实践和验证的过程,09年一期,13年二期,18年上海大厦到现在建的西安大厦,这4个大厦都是标准的办公楼,建造过程中用的新的方式,今天想分享的是第四个西安大厦。

      内部有很多讨论,这个大厦我们想建造的方式,项目经理曹工分享了之后,是不是太超前和冒进了,产品研发跟项目经理做了大量的探讨,在之前的4个大厦里面,很多软件都在过程中孵化出来。这次项目经理是不是太超前了,最后广联达去用新的方式,至少在广联达作为业主方做验证,大家都知道BIM应用面临很多的瓶颈,跟几位老总分享的特别好,信息是一体的,中交和中铁是一体的。广联达说我们想尝试一下,我们作为业主方有能力推动的时候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施工阶段目前是很多的设想,但是设想基于前面三个大厦的很多新的实践,所以也想给大家分享一下,对大家可能会有一些帮助。

      这个大厦想做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用BIM建筑实体怎么做设计,做更符合要求,更加绿色、环保的建筑。第二在管理过程中其实采取的是一个类IPD的模式,IPD在国内不是合法的,我们从广联达一期尝试用这个类IPD的方式来建造第三这个BIM信息怎么推送到现场,加上大量的物联网怎么指导我们做更精细的基于精益的建造过程。

      独一无二的楼,然后是生态的楼西安是比较缺水的地方,内部建造绿色的环境,这是目前能看到的一些效果。第三个关于室内的交通,我们想了很多方式,包括传统的L1—L4的5楼以上的交通,访客来了之后,专门设计了访客的绿色通道,里面采取阳光电梯、景观电梯,室内的休闲办公步梯,鼓励员工在楼里走一走。有一些创意区,有大量的室内休闲的区域。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我们设计了一些关于体育的,在西安的员工每年是有跑步的比赛,专门设计了空中跑道,中厅的人形布道,包括攀岩区,这是设计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关于智能建筑,有几个内容,移动工位,有大量人出差,不会设计每一个人都有工位,有大量的移动工位,包括人脸识别、自动寻车,甚至考虑电梯预约的系统。

      关于能源方面,我们设计了太阳的光伏板,热回收系统,室内室外一体化设计方面,在广联达一期的时候,设计那个楼就含了三套图纸,这个大厦继续用两套以上的方案去做可视化的同步设计,去做室内外的一体化的设计,大家可以看到电梯的布置、中厅的布置,关于工位,在布置方面,我们吸取了二期的教训,二期的时候,我们想做的是精细化设计,1199个工位是全部在设计阶段排出来的,连隔墙按工位的走向进行布置的,后来发现设计有很大的问题,跟不上变化。现在的理念做基本的分隔,做灵活的布置,加上动态的工位,用这种方式满足要求。这是内部的景观、纯绿色,全新的,外面是很常规的工程,里面是绿色的带设计理念的工程。

      分享的是简单的关于这个楼本身的设计,这些设计里面全部是要用BIM来实现的,没有BIM用传统的图纸特别能表达这方面,所以我们用了多套为了印证这个软件用了多套设计软件来设计这个楼。这是分享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关于IPD,施工阶段做到数据共享、全程阳光、数据驱动、动态优化、及时交付。数据共享的问题,前期的话跟龙湖有一些项目合作,设计院要模型比较痛苦,设计院要承担额外的责任,现在交付是模型,精细度更高了,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带来的好处并没有那么多。所以对我们来讲,我们想解决的是文档的共享,模型的共享,做的数据的唯一,建了统一的平台。全程阳光,分享一个小例子,在一期的时候,做了一个案例,项目经理是做了十年的造价工程师,又做了5年双量软件的业务专家,他也是特别知名的项目经理跟他们聊的时候,我们曹工就说料算的不对,来了4、5回之后,那位项目经理讲,以后就听你的。技术的发展,有可能会驱动我们用同样的数据,用阳光的数据,大家看到是一份数据这样我们的成本管理、采购的过程是不是可以变得更加的透明,这个设想一直延续到今天。

      往下是里面的标准、流程,我们的标准工序,到目前位置积累了4千多道标准工序,包括过程的优化,后面想提一点,及时的支付,曹工提了我们也觉得很超前的内容,这个队伍做完工程之后,及时发钱给工人,这挑战很多人的利益,现在技术能做到,实际上能不能做到,我们也想尝试一下,这么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关于IPD的架构,我们是业主方,管理的总包、设计总包、施工总包,前期用聘用的方式、联合体的方式,把大家统一到一个利益里面,这种利益方式,楼盖好大家分成。施工方和采购方用传统的发包,采购什么时候要多少量,什么时间做到什么节点是联合体做的,是跟以前管理方式非常大的变化。

      通过这种方式,从甲方的角度,资金是到位的,按时支付的,过程管理是标准的,设计变更争取做到零变更,一期就追求的理念,施工过程不浪费、不返工,精益的理念。

      关于设计理念,我们想用的是这种理念是实践的方式,而不是一种研究的方式,因为IPD精益在国内有大量的研究,我们就想用实践的方式,从第一个楼开始,那时候还不知道精益的理念,到第二个楼开始接触精益理念,非常契合,用实践方向来做,让项目成功,而不是让某一个组织成功,通过甲方跟设计院跟施工方的博弈,让大家利益不一致,通过这个方式,关于进度方面,以前大家很多痛点,进度做完是很好的进度,期间很难调整了,成本是过程做记帐,事后追溯的时候,该亏已经亏了,包括质量就是找问题整改,我们想很多问题做到前面,用数据驱动。中间包括物联、大数据、云,我们要做大全员、全程、全新、全时、全面,过程中全员要参与,全过程有机可控制,过程的标准化,新的管理,新零件要多提一下,广联达有自己的生态企业,木墙有生态企业,通过由设计到后面的钢筋、木墙和模板生态企业一起参与到建造过程。这也就是零件方面往前多探索一步的地方。

      落实的方式,(PPT)上面是总包的计划,是甲方施工方和分包方一起做的计划,用类IPD的模式才能实现的协作模式。施工现场装了很多产品,把现场的方式拿回来,通过很多方式做到数字模拟,我们还有一个新金融的方面,我们会把项目的钱放到一个机构里面,每步完成之后,按时支付,这也是关于新金融方面做的常识。

      最后打造一个项目建造的新平台,包括管理场景、采购场景、调度场景,往下拆分是目标管理体系,进度、质量目标、劳务管理、绩效管理,工艺管理、采购管理系统,这里面大概70%是广联达现有的系统,一些最基础的工具,目前广联达是具备的,怎么把工具组成一套围绕多方协同的项目管理平台,这个事广联达还在打造过程中,大概70%成型,剩下30%是在未来建造2年中逐步完善。

      刚才聊到关于IPD我们的设想,已经找各方用类IPD模式组建总包方。有关后面的建造过程,这也是依托过去三个项目的经验,做一些规划,比如说是计划想排到每一道工序,依托上海项目的经验,做了两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图纸2万多张,一般有2千多张就可以了,这2万多张我们做到了深化设计,具体排污到每一块砖,机电所有的管道都做完,依靠图纸指导施工。第二总结1800道工序,依托这个工序,把总包和分包一起把这个计划排到工序,每周计划各个专业分包一起来确定,下周我们要做什么样的计划,这套方式一直排到末位计划,这个项目还会继续一直延续。

      第二每一个计划上面,是软件的支撑,每个计划有专业标准的交底,不管哪个工人过来,用的是这套技术方案,每一套完了之后要做及时的工序的验收,验收的结果要拍照留痕,存在系统里面,每一道工序怎么验收,系统里面都是有记录的。

      以送砖为例,图纸排到了深挖施工,从工厂准备装车、送货、指引、搬运,每一块地方放几砖,提前几天力工把砖搬到现场,就用这几块砖,浪费多了找我要的时候,我会问你为什么砌多了,我砖排到设计的级别了,为什么会多?他这时候会控制中间的浪费,这是我们精细设计完了对现场是有很好的控制。设计比较精细,采购方跟设计方之间付款是清晰的,送过来就立刻付,这跟用月结和其他结账方式是不一样的,所有都是单子及时结了,不存在送多了送少了再扯皮,我们想通过这个方式规避后面的扯皮的过程。

      关于人员安全方面,结合广联达自有的软件,做了设计,人脸识别、IC卡、戴安全帽,做安全教育,进入施工现场安全要戴安全帽,只有登记了才能进去,智能安全帽智能识别,进入现场摄像头会跟踪这个人是不是戴帽子了,不戴帽子的会标红,通过人脸找到这个人要及时付罚款,下次才能进现场,否则再教育,教育完了之后交钱才能进现场,就是保障现场是安全的。如果你没有付款3次这个工地你就会被辞退了,我们尝试新的管理方式,结合软硬件一体。

      这个大厦目前还是非常早期的阶段,依托前面三个工程的案例,第一,BIM怎么做满足我们需求的建筑方面,我们目前已经看得见了,很多技术只有用BIM技术才能更好的实现。第二管理模式上,要想尝试多方联合、利益一致的时候,用的是IPD的集成交付的方式来做,共赢的方式来建这个楼,第三过程是精细的,每个人每个工序是能够精细管理的。

      这个尝试对广联达来讲这也是超前的项目,但是我们想用超前的项目去引领,里面已经孵化出来已经落地的,BIM5D,质量安全等等,这是第一个实验室。

      分享到这儿,谢谢大家!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苏林

    2019BSI大奖赛入围项目:京雄高铁项目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BIM技术应用研发中心副主任 刘松

    水运/港口项目BIM标准化应用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2019bSI大奖赛入围项目:英国政府项目Hinkley Point C核电站建造过程中的BIM应用

    Regis Baland Regis、Elie Petre-Lazar、Veronique Remande

      Veronique Remande⋯:大家早上好,今天早上我们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项目,是位于英国。首先今年BIM峰会在中国召开,项目组给我们这样的机会来谈论OpenBIM,还有相关的格式等等。

      首先说一下关于BIM在这个项目里的应用,在整个项目里承包商、设计师等等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一直使用OpenBIM这样的平台,我们确保所有的流程都能够非常好的去实施。我们的重点是在项目当中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作出的调整。由于使用了OpenBIM这样的平台才能够让我们去应对这样的挑战。

      我不是Veronique Remande,我是他的同事,我是结构工程师,我主要教数字流程。

      Elie Petre-Lazar:我们公司是设计师的公司,今天上午我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做一个介绍。

      Regis Baland Regis:我是公司的工程师负责人。我们是EDVANCE的客户,我们主要是做BIM设计,非常高兴看到大家。

      简单说一下我们面临的挑战,这个项目是欧洲最大的工程,这里面有50个建筑,所有这50个建筑都会以细节的形式在OpenBIM的形式上进行细节的设计。我们引进了新的美国的EPR的设计,我们公司会共同负责设计这个核电站,后期也会交给专门的公司去运营。我们最初的任务是设计原始的模型,HBC还有此CCGN,这个公司是中国的公司,我们会先做一个建模,建模的话会强调具体的细节,我们三个人每个人负责的都不一样,我们还有两个关键的公司,这两个公司也是非常数知像这样大型的项目。

      我们的项目是传统的建筑项目。这是晚上的时候进行混凝土加工,晚上可能是4个小时,把5千吨混凝土进行浇铸,也是英国最大的混凝土浇筑,是很大的工程。

      Elie Petre-Lazar:我们需要28000万人,他们来自很多国家,我们公司的组织是提前由ICOS和EDVANCE公司合作的,合作的模式和组织的模式是非常富有创新的,尤其是在建筑领域。我们有助于利用这样的模式更好地去开展合作,我们也相信这样的一种合作是有利于开展BIM。我们在BIM这方面主要的点是在组织的模式达成一致,还有IFC的格式,3DBIM、IFC等等,来确保我们能够如期交付,我们的联络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联络的过程当中,非常注重信息的安全以及交通可追溯性,我们也积极贯彻共同的格式的文档。

      Regis Baland Regis:这个项目的挑战是非常大的,有非常多的界面,建筑之间的几何界面,尤其是在穹顶的界面是交织在一块的,我们需要有很多的加强的界面,尤其是在核反应堆上面,我们需要有非常强的设计韧度,很多的界面需要有很多组织能够完整的交织在一块,尤其是一些嵌件和防冲突等等。这样的模型非常难进行设计,尤其是在交互的界面,我们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我们有很多内嵌件,包括管道、电力、EC系统等等,这里面有很多系统,尤其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当中有很多的组件,这还是简单的画面,有很多的组件,我们在图上是看不到的,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使用了一种模型,把这个模型运行了两遍,可以把一些关键的组件进行加强。我们还注意一些内嵌的组件,关于内嵌的组件专门做了一个模型,进行现场的比对,一旦有了这样的模型建好了之后,我们需要进行内部的统一,我们需要在现场去进行流程自动化的运行,也打造了一个模型和相关的工具来确保现场的一些采购、现场的一些具体工作。

      我们在工程进展过程当中,我们是使用了IFC来确保合同的交付件能够如期交付。自身来说就是非常大的挑战,因为里面有很多交付件,很多的交付件都是纸质的,还有关于设计的,对我们来说确实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需要把自己的组织调整好,来把事情做好。

      Elie Petre-Lazar:为了实现设计师、承包商、客户三者之间的合作,我给大家在数字连贯性方面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全球的工作流首先是PDMS模型,工作流由ICOS生成的流程来完成的。这里面也包括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整体也是用到了IFC,我们把钢筋的编织用IFC进行了运行。在方法论这方面,我们有ANSYS的系统,确保数据的输入,由于BIM的流程,可以确保这个项目从PDMS模型到技术模型到组件或者是钢筋还有混凝土等等都有数字的连贯性。这样的数字连贯可以做到主要是由于有IFC的格式,所以我要说的是在建筑行业这样的一套流程是相当具有创新的。

      简单讲一下建模以及防冲突的流程。第一个流程是分析混凝土模型,确保这个特质是符合ICOS的要求的。所有的输入数据都是进行过分析的,我们也进行了合成来确保我们有增强的模型。

      我们也做了一个水泥的防冲突,在3D模型当中做的,误差只有3毫米。我们还进行了内嵌件的防冲突,得益于IFC的流程,还有IFC流程下各个利益攸关方的合作。我们最后用3D提取的方式来确保所有的东西都是有效的。

      最后,我们进行了2D的绘图,包括了所有的钢筋混混凝土的IFC,最终形成了一个可用于所有利益攸关方的交付件,可以指导所有活动的交付件。

      在设计阶段,都已经取得相关的一致,比如说管理层、执行层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共识。我们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来注重质量来确保IFC的模型能够打造合适的建筑,我们还进行了一定的工具,是在IFC模型下面,这些工具都可被所有的利益攸关方利用,所有的这些工具很多都是由ICOS开发的。我们也用到了BCF的格式,对于ICOS而言,他们也生成了BCF的格式的文档,是在这个项目的整体的框架下生活的。

      Veronique Remande:简单讲一下我们在现场所做的人工的工作。第一个我们先进行了一个钢筋供应的数字流程,从设计到现场都有一整套的流程,首先是检查我们从ICOS设计师手里收到的模型,我们有内部的开发团队,积极开展管理,打造了一个数字的架构,通过所有的数据去分析所有的钢筋的采购等等。我们的制造商可以按照我们的需求,按照具体的尺寸和数量进行生产,我们把钢筋运送到现场,开始现场钢筋的工程。我们有钢筋结构的组装,是在现场的。最后进行混凝土的浇铸,在整个过程当中,是由于数字化的技术,可以持续的去监测所有的流程,我们也能够确保所有的钢筋都能够以一定的秩序被发货到现场,在现场被严格组装。

      在这个过程当中,能确保的就是一定的灵活性,我们这样做的话根据3D模型来做指导,我们发现这个模型是可靠的,不断强化这个模型,因为这个模型在设计阶段得到了多轮的强化,可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后形成了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所有与钢筋有关的数据,而且也包括与所有项目相关的数据,这样我们可以跟踪所有的钢筋,可以具体做钢筋的KPI,可以按照KPI的指标确保每一个钢筋的组装到位。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沟通包括承包商、客户、设计师、业主几者之间的沟通,来确保我们能够有合规的数据的追溯。也可以制造商角度管理需求,确保他们按照我们的需求去制造。

      我们也是需要确保在整个流程中,我们是按照所需的流程还有要求去做的。关键是我们要确定好我们的数据架构,进行合理的检测,让所有的流程都合规、合标准,在每一个阶段都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操作。

      建筑方面都使用3D模型,在IFC方面进行钢筋从一开始到最后的安装,都是使用了BIM还有IFC,从csv文件里面生成了带着标注的模型。然后,在现场使用3D模型,进行钢筋的搭建。这个图是在预制厂使用3D模型进行搭建,在过程中,发现它的一大优势,对于使用者来说是非常便捷、高效,因为我们把我们的需求数值输入进去,就可以给我们出一个比较直观的模型,这是非常好的工具。过往我们使用的是2D绘图,后来使用了3D,大概改善了工程质量和效率。这里面涉及非常多的信息,我们在绘制的时候,不要去误解某一些信息,然后出现一些偏差,所以想提醒大家的是在现场我们进行操作的是我们所有理解是正确的。我们现在用3D模型不是纯的3D绘图。

      Regis Baland Regis:最后做一下简单的总结,现在实现了数字连续性,不管是从设计一直到现场的施工,这都是由于现在使用了IFC开放格式,以及一些软件开发,对我们来说都非常有效。可以让我们在现场很好进行操作。从建模到现实都是因为有OpenBIM这样的平台,从规划到指定策略都起到很大的帮助。

      另外我想提的是持续的协调的共同去改善BIM流程,可以开发出改进我们的工具开发流程,让我们在数据的适应性、设计的序列调整方面都取得重大的作用。在数据应用方面,Data上面都非常有帮助,我想说的是协调性。开放BIM在设计和现场的施工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现在从平台上已经得到了关于生产率还有质量方面的益处,我们是有着亲身的体会的。我们现在主要用在钢筋加固上,未来我们相信它可以有很多的应用,这种方式让钢筋的组合变得更自动化一些。现在在BIM使用上,建筑的流程,尤其是在中间的加固方面,还有我们去实施BIM的时候,是一次变革,一次革命,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想法,我们需要去拥抱新的技术,尝试各种可能性。

      感谢大家聆听我们的讲话,有问题可以提出,我们一起来讨论。谢谢。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迈向数字未来 中国BIM论坛

  • 新浪地产 04-20 13:04

    buildingSMART中国分部主席、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郁银泉

      郁银泉: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北京,相聚在国家会议中心,相聚在buildingSMART全球标准峰会,共同探讨有关建筑信息化的标准制定、业务实践等行业关注的问题,展望行业的发展前景。在此我谨代表buildingSMART中国分部向来自全球各地的专家、同事、朋友们致以崇高的谢意,感谢各位莅临中国BIM论坛,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buildingSMART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BIM专业化标准组织,成立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全球数字工程的标准制定,标准化工具的研发,BIM知识普及等工作,广受行业关注的IFC行业基础类标准,IDF交付标准等,已经成为了BIM领域主流的技术路线,并被采纳为ISO国际标准。此外,还研发了buildingSMART数字字典、BCF交换格式等,经过全球数百位专家的共同努力,这些技术逐渐走向成熟,为BIM的生产、实践提供坚实的数据标准化基础。

      中国分部是buildingSMART重要成员,自2008年加入到组织开始,分别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院的组织下,在众多会员的努力下,建立了国内外BIM标准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的机构和企业更加充分在国际BIM标准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将国际上先进的BIM理念和标准引入中国,促进了全球BIM的发展。

      融入BIM国际标准大家庭,是中国分部的使命之一,几年来中国分部以建筑、铁路、公路、水运、电力等建设行业协同工作,经过多方努力铁路BIM联盟,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已经或正在成为BIM战略执行委员会单位。此外中设数字、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上海市政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也代表国内先进的工程力量,成为buildingSMART国际标准委员会成员。

      另外,在建筑、基础设施、铁路、航空、产品、人员认证等buildingSMART的各个技术委员会当中,也能看到中方力量的参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和众多的合作伙伴借助buildingSMART这个平台,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视野广阔的BIM标准化共同体,中国分部组织了23家国内工程建设各领域、领先力量,开展了多行业、工程数据标准融合的研究,促进建筑、市政、铁路、交通等设施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数据相互融合和协调。另外,中国分部2019年开始开展了关于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评价,超过100人获得了buildingSMART中国分部人员评价的中级证书,在达索等体系中中国分部的初级证书和中级证书也得到了推广和认可。

      另一方面,中国分部已经以buildingSMART签定协议,在不久将来,buildingSMART专业人员证书也会向行业推出。加强国际国内BIM标准和技术交流是中国分部的使命,2019年buildingSMART全球标准峰会首次来到中国,使中国BIM领域前所未有的国际盛会,中国BIM论坛作为此次盛会的组成部分,组成了buildingSMART部分竞赛获奖项目,国内优秀的工程项目,和软硬件支撑产品等为在座的嘉宾做一次展示和交流。

      本次大会将是一次成果总结,也是对发展前景的展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行业运用的逐渐成熟,BIM已经走上快车道,成为公认的数字城市、工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向的重要技术支撑,建立和健全国内外融合意志、理念先进、技术可行的BIM标准化体系,将是全球工程数字化的首要问题。为此,中国分部愿意与行业同仁和朋友们并肩前行,以BIM为基点,不辜负历史使命和机遇,坚定不移地为城乡建设服务,为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贡献力量。

      祝本次中国BIM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专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原创视频版权声明】

1、本页面视频归本网站所有,未经本网站允许不得转载视频,否则将视为侵权;

2、需转载或者引用视频内容请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视频,本网站依法保留追究权;

3、本页面视频,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商业性或盈利性用途。页面所载视频不代表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最终以开发商实际公示为准;

4、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许可,否则本网站依法保留追究权。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