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深圳商务公寓还能买吗?

深圳新浪房产

乐居依法对直播内容进行监督,禁止传播违法违规、封建迷信、暴力血腥、低俗色情、招嫖诈骗、违禁品等不良信息,坚决维护青少年群体精神文明健康。如有发现您也可点击右下角举报按钮进行举报。

评论

精彩回顾
分享给朋友:
  • 深圳新浪房产 04-20 19:24

    深圳的“商住房”会不会出台政策跟进?深圳市房地产研究所李宇嘉博士做客乐居直播间,对“商住房”和商务公寓的概念进行全面区分。他表示,“商住房”从规划源头被堵死,未来将不复存在。深圳商务公寓需求旺盛,限购的可能性不大。

  • 深圳新浪房产 04-20 19:24

    从源头堵死 “商住房”将绝迹:

    对“商住房”打击力度的最大的就是北京、上海和广州。从21日上海出台政策文件来看,基本停止了对商办类的规划审批,而且在售的必须要整层的销售或者整栋的销售,其实是从规划和统一供应的源头上已经彻底堵死了“商住房”的路。

    “商住房”严控是从北京最先开始的。2016年,北京“商住房”市场异常火爆。由于2016年北京的房价上涨后,2016年10月北京出台调控政策,9月30日出台的调控政策最核心的就是不允许外地人买房。限购之下,外地人几乎无法在北京买商品房,所以导致了2016年北京的“商住房”销售量达到6万栋,还比住房还要多。

    3月26日,针对“商住房”调控的政策靴子落地,从规划、销售、购房资格、信贷层面对商住精准“打击”,从源头上把“商住房”的路堵死了。上海这次出的政策也是,同样从在售,从规划源头上彻底让“商住房”退出了历史舞台。不管是在售的、规划的、增量的未来都不可能有这种产品诞生了。

  • 深圳新浪房产 04-20 19:24

    商务公寓不是“商住房”:

    商务公寓具有合法产权,必定会继续存在,而“商住房”类住宅严格规范后将不复存在,这是趋势。

    在深圳建筑规范中分为商品住房、商务公寓、办公用房、商业用房,其中非住宅类的商业用房和工业厂房就叫“商住房”即类住宅,商业公寓跟它是并列的。

    “商住房”商业用房和办公用房本质是用于实体经济,企业办公和个人创业办公。但商务公寓具有居住属性,明确有独立卫生间的,有可以接入天然气的,跟住宅的的设计规范完全一样。跟商品住宅的唯一差别是产权,商业用地土地使用权是40年。

    商务公寓,在深圳建筑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中都有涵盖,商务公寓一类产品是合法的,但是“商住房”类住宅打“擦边球”,是政策的“灰色地带”。

    在建筑规范上是没有商办类住房,酒店式公寓、公寓式办公,在建筑规范里都是不存在的。类住宅一般是把办公和工业厂房切割,切割改造成具有住宅功能的房子。其实,很多商业、工业用地是拿7%的配套以创新产业为借口拿来卖,用7%的配套打擦边球,建了公寓式办公,因此才衍生了“商住房”类住宅的出现。


  • 深圳新浪房产 04-20 19:24

    深圳商务公寓需求旺盛:

    深圳的商务公寓跟北京、上海是不一样的,因为深圳,首先来讲深圳年轻人口比较多,创业创新的氛围很浓厚,购买物业、投资物业的情绪很高涨,所以深圳存量房的流通率,换手率都很高,2016年的换手率达到了8%,而北京上海只有3%-4%。

    商务公寓是宜商宜居产品,针对一些金融个人创业和居住为一体的需求,深圳这一需求比其他城市要旺盛得多,商务公寓的空置率很低。

    商务公寓总价比住宅低,而且比租写字楼成本低,像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对小面积的办公需求很大,因为这类公司不需要生产类空间,这类对商务公寓的需求很大。

    另外,深圳一些非户籍人口比较多,对没有购房资格的人来讲,买商务公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还有很多来深圳短期投资的一些人群,租期长的可能会租商务公寓,因为商务公寓很多在商务中心区。这个是深圳相比于其他城市的几个不同特点。所以深圳商务公寓,还是一个不错的产品。

    “商住房”将被终结,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北京上海“杀鸡儆猴”,深圳也不会很远,这是大势所趋。相比之下,商务公寓的未来是无限光明,由需求衍生的合法市场,规范之后只会越来越好。

  • 深圳新浪房产 04-20 19:24

    买“商住房”要警惕三大风险:

    买“商住房”会有哪些风险?如果政策出台了,会有被拆掉的风险。商业和办公产品,深圳最小面积应该是200平米、层高约4.5米,一般通过左右分割或上下隔断,改造成面积较小的类住宅,这样以后被拆的风险很大。另外,是有安全隐患。类住宅的消防安全配套是按照商业办公标准,如果住了人的话,每个单位空间的消防和安全的这种设施是不够的,所以是有安全隐患的。第三,因为土地性质和体量是比较大,从未来投资的前景来讲,转手税费高,往往很难转手.

  • 深圳新浪房产 04-20 19:24

    李宇嘉:上海在售的公寓都不能售给个人,已经完成购买流程的则按原来的流程去走,但在新政后只能卖给公司,广州也是。

  • 深圳新浪房产 04-20 19:24

    李宇嘉:类住宅的建筑方式是有消防、安全隐患的。建议大家不要去购买这种房子。

  • 深圳新浪房产 04-20 19:24

    李宇嘉:商务公寓是明确可以接入独立卫生间的,是可以接入天然气的,现在市面上的一些在售项目会明确标注是商务公寓,是有居住属性的,跟商品住房的区别就是土地是商业用地,产权是商业用地的茶全,去购买是完全合法的。但是类住宅不一样,首先类住宅在建筑规范里是没有的,因为是把办公和工业厂房切割改造成变向具有住宅属性的东西,但是在用地规范里是不允许留有天然气接口的。

  • 深圳新浪房产 04-20 19:24

    李宇嘉:商务公寓现在多是年轻人在买,他们对教育和医疗的要求没有那么高。

  • 深圳新浪房产 04-20 19:24

    李宇嘉:深圳商务公寓是商务公寓,类住宅是类住宅。其实商务公寓一直发展的都不错,但是类住宅不一样,类住宅是什么呢?比如在一些工业用地上建的公寓,这个是属于类住宅。

  • 深圳新浪房产 04-20 19:24

    李宇嘉:现在北京上海的类住宅很多都是小商小贩在做,所以会很乱。

  • 深圳新浪房产 04-20 19:24

    1、一线城市中,北上广都已限制商住,山雨预来;

    2、商住的今生前世?

    3、北上限制商住的力度很大,为什么要一棍子打死?

    4、深圳商住的基本情况?

    5、深圳会不会跟进?

    6、未来商住,风险还是机会?

  • 深圳新浪房产 04-20 19:24

    深圳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李宇嘉

上海暂停“类住宅”项目网上签约,并全面清理规划、在建和在售项目,揭开了大城市当前供地乱象和困境。一边是住宅需求嗷嗷待哺,但京沪深近几年宅地供应年均下滑30%左右;一边是服务业对GDP贡献高达70%,而占存量建设用地近50%的为工业用地,低效闲置、难以盘活;另一边是商办用地建设大量配套严重不足、安全隐患突出的“类住宅”。乱象和问题,已严重影响未来大城市供地。

从2017年开始,我国大城市供地政策出现新的变化,一是供地要与人口流动在空间上匹配,人口流入多的城市要增加供地,这与过去大城市“一刀切”地缩减供地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工具完全相反;二是增加住宅用地比例,契合人口净流入、就业率高的第三产业大发展的趋势,这意味着要减少非住宅用地;三是盘活存量用地,即新增用地减少,空间需求转向存量二次开发。

近年来,国家划定大城市边界,批复缩减新供地的城市总规,并非是抑制大城市空间需求,而是倒逼主政者转向存量盘活,释放低效产业和商办用地。但是,基于短期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贡献的考虑,大城市每年产业和商办用地供应均占60%以上的新增份额。同时,政绩考核上下其手,城市各区政府也有招商引资、发展工商业的内在激励,区域地标和工商业项目遍地开花。

问题是,产业讲究积聚效应,依赖人口聚集,商业讲求商圈培育,背后则是购买力在支撑。因此,即便建起了高楼、园区,但招商、商家入驻非常不理想。笔者所在的深圳,每一个旧改片区都要配套商办,即便中心区的商办综合体,二楼以上不乏大量空置,外围商业办公空置已成常态。因此,为了提振开发商积极性,回笼资金,捆绑建设部分可销售的“类住宅”(酒店式公寓和商住房等)已成普遍现象。

上海此次叫停的146个类住宅项目,多位于嘉定、松江、浦江等城市外围。已启动“商住房”限购,全面叫停新批商住项目的北京通州,更是占据全市商住房销售30%的份额。

2011年以后,大城市启动住房限购政策,房价地价快速上涨,“类住宅”成为突破限购,分流需求的出口。规划设计上,原规定不低于150平米、不高于4.5米高的商办单元被横竖分割成50-60平米的小单元,天然气禁入、公共卫生间等设计规范也被突破,以迎合需求并大规模向市场推出和销售。

2012-2016年,上海共出让691块经营性用地,“类住宅”地块达359块,占比52%。2014年,深圳“类住宅”在商品房成交中仅占4.5%,2015年升至11.5%,2016年升至17.8%。

由于商办地价低于住宅地价,加上没有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类住宅”销售价格(包括租金水平)仅为同类商品住房价格的60%(深圳为80%)。同时,大城市房价暴涨,刚需、被限购的外来人群购房需求、投资需求大规模爆发,“类住宅”不限购、低总价的优势特别突出,销售端异常火爆。

2015-2016年,深圳商务公寓等“类住宅”成交量比2013-2014翻了一倍,相当于2010-2013年的5-6倍。2016年,深圳“类住宅”价格达到52700元,比2015年上涨了10.9%。

北京“类住宅”市场更火爆,2016年全年成交商住房6.8万套,比2015年增长了196%,接近全年普通住宅成交的1倍,占商品房成交总数的60.1%,成交均价达到2.9万元,比2015年上涨了14%;2016年,上海商住房成交275万平米,同比增长145%,商住房的销售均价达2.57万元,同比增长23%。

本质上,“类住宅”迎合了住宅需求旺盛,特别是刚需购房和租房、投资性购房,也反映大城市住宅供地不足,更是土地用途管制下,市场绕过监管获取“管制外收益”的结果。

监管在规划、设计、审批上要诟病,但区域发展“房地产化”、短期政绩考核、产业人口不积聚是根本。大城市遍地开花、多布局于外围的“类住宅”,尽管作为租赁市场成为中低收入“落脚”城市的选择,但造成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混乱,生产和生活性交通交叉,倒逼公共配套高成本四处铺开、城市病积重难返。

近年来,随着大城市相继启动旧城改造,“类住宅”也在衍生,如顺应创业创新潮流,工业用地上建设可分割出售的创新型产业用房、创意园区用房。上海深圳手握工业用地,不愿支付转住宅的高额补缴地价、不愿补足配套的国企和园区最积极。

再如,为盘活存量低效商业用地,培育租赁市场,2016年国务院39号文提出鼓励商业用地改造为租赁住房,开发商打着租赁的旗号,政策红利和漏洞尽享,开展“以租代售”业务,表面是机构化租赁,实则是“类住宅”的另类开发和销售。

2017年及未来,盘活存量用地是房地产市场的主题,也是楼市供给端的重大变化、长效机制建设的重点内容。但是,“类住宅”碎片化穿插于工业和商办,且2011年以来大规模规划和建设,未来将相继进入供应和入住阶段,一旦规模化、已形成事实,大城市盘活存量和增加宅地的新策很难落地。

笔者认为,土地用途管制和规划上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亟待推进。首先,控制地方政府基于短期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考量的低地价招商,避免低效工业屡屡登堂入室、综合体遍地都是,避免随后变相发展房地产业,“子产业”大过“母产业”的乱象,掐断“类住宅”生存空间。

其次,新兴产业要从“落地”变为“落房”。地方政府给予新兴产业扶持是必要的,但要从过去的土地支持转变为办公空间支持,避免新兴产业利用多余用地发展房地产。

再次,存量工业用地很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区,盘活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很高。要以地均产值、就业人口为刚性指标,建立划拨类工业用地和园区腾退红线,触及红线的工业用地和园区一律由政府收回,实现园区集中化、集约化。

最后,以土地出让净收益全部用于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为切入,加快推进低效工业和商业片区转作住宅片区的规划调整,降低存量用地盘活成本,增加住宅用地有效供应。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