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大会

新浪地产

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大会
乐居依法对直播内容进行监督,禁止传播违法违规、封建迷信、暴力血腥、低俗色情、招嫖诈骗、违禁品等不良信息,坚决维护青少年群体精神文明健康。如有发现您也可点击右下角举报按钮进行举报。

评论

精彩回顾
分享给朋友:
  • 新浪地产 04-19 10:32

    《万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分享》
    雄安万科绿色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经理 杨高飞

      杨高飞: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也非常感谢在座各位的坚持,直奔主题。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叫“万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在介绍之前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是雄安万科绿色研究发展中心负责人杨高飞,雄安研发中心是万科集团在2017年9月份于雄安成立的一个研究机构,隶属于集团最不的研发中心。跟今天主题相关的检测认证这块,万科的天网行动由雄安团队负责这个事,所以今天由我给大家做分享。

     今天分享的内容有三部分:第一是万科质量管理体系,二是万科天网行动,第三是借着这个机会做一个小的广告,介绍一下雄安万科研发中心。

     大家知道,做质量管理体系除了检测和认证之外,最前端的建筑产品是技术体系。万科目前在推工业化体系的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如何用装配式来提升建筑品质,提升质量、提升效率。从技术上来讲是两部分,一个是主体质量,一个是装修质量。内装做的内容非常的,把内装的天体墙如何用到现场,提升施工效率,穿插施工。通过这样的体系,能够实现质量的大提升以及效率的提升。这里举的一个行业标杆,从开始到交付是300多天。

     除了技术体系之外,如何控制质量?从建筑的设计、施工到交付,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质量管理方式,首先是设计质量。万科项目每年交付量有20多万套,去年26万套,今年更多。批量集团交付如何交付,所以设计的时候就开始做标准化,包括用BIM、5D的手段做施工图的审查管理,核查施工的质量。工程这块是万科的强项,实测实量、交付评估+客户验房指引表,外部第三方机构帮助我们做质量评估,慢慢这个变成行业的,现在用这些数据做整个行业的对比,以前只有万科才有这个数据,现在大部分企业都有这个数据。

     材料质量控制就是天网行动。国内材料质量控制特别是检测问题上,有一个核心问题是送检机制。很多时候是属于厂家或者项目线上的工程队伍把项目抽样,送到检测机构。客户最终拿到这个产品不一定检测报告合格的产品,这有现实问题。对于万科来讲我们怎么来做,我们从2015年是做了天网行动,来保证材料的质量。

     现在进的天网行动涵盖了产品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比如采购阶段引入天网检测机制,保证采购体系的合理性。才就体系上叫合理溢价指标,合理溢价怎么判断,什么样是合理的,采购阶段会做拆分检测。去年采热水器的时候,会把燃汽热水器拆到泵表的深度,这样可以对比到报价为什么高、为什么便宜,然后判断怎么样合理定价。建造阶段就是抽检体系,看客户长期适用之后关注点是哪些。最后一个非常重要,即信息化平台,无论是设计、施工还是材料把控都得用信息化平台帮助他做底层指示,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二部分讲一下万科天网行动的内容,2015年11月开始,涵盖了万科所有的公司,包括400多家供应商工厂,1000多个项目分歧,30000多批次。天网行动无论是万科大批住宅项目还是商业、物流都是全覆盖的,只要是交付的产品都会来做检测。

     从管控流程来讲是几个步骤,受是抽检计划,根据项目进度来,定期来做,每个月会有一次集中的抽检。然后是项目的审核。现场抽样是整个天网行动的核心,抽到样后,小组会做计算,送到实验室,样品出来之后做检测,检测出来之后出报告,分析数据。

     我们做检测认证体系,最最重要的是基础和标准,万科做天网行动标准体系是依靠国标,其中有一部分指标会做适当的升级。我们之所以会对其中的标准化指标做升级,是从客户那里来的。其中大部分数据来源于万科的投诉数据,拿客户投诉数据看客户关注点是什么,哪些指标是做系列提升的。这个标准是万科的采购标准,跟企标领跑者不太一样(产品供货角度),万科主要是从产品采购角度来讲的。

     例子是板材标准,国标的限值是小于18,包括健康标准甲醛含量。这个提升并不是我们人为提高,这个提高是我们经过了大量检测之后,由这个数据来做为什么提升,为什么提升这么多。右边两个是分界线,90%满足多少,50%满足多少,后来定一个适当的。

     有了标准体系之后,天网实操层面具体做什么动作?第一个是抽样管理,抽样团队独立于项目操作层面,跟具体的管理工程项目是分开的,所以权力非常大,到项目上包括到合作方的工厂前半个小时打电话说,我是万科抽检项目负责人,要到你的项目上抽检,你项目上应该有这个品类的存量,这就保证抽检体系在团队管理上是独立的,第二是随机的。从抽样品类上来讲,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调整或者规划抽样品类,第一个是客户关注的重点,第二是质量风险,关注安全包括属性。目前来讲,抽样团队非常大,有70多个人负责40多家一线公司,覆盖80多个城市,800多个项目,是非常标准化的流程作业。

     关于检测,抽样团队抽样之后要送到各个检测机构,这时候就要考虑检测机构的专业性,万科有自建实验室,一个在东莞,一个在雄安。还有合建的实验室,还有外包实验室,都是权威的检测机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化管理流程,抽检人员有扫码的手机端,收件的检测机构完成接单,是一个闭环管理。

     检测数据分析。到现在为止,万科在我的平台上承接下来的有十几万条,是非常有用的数据资产。我们怎么样运用这些检测数据,说质量管理体系,最终输出到管理动作上,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项是控方评级,那么多活动方怎么去评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没有天网行动之前,万科的控方评价比较主观,依靠一线工程师打分,包括周期各种内容评价。有了电网行动之后可以非常精准地做评价,合作是多少,每年抽检到多少量,合格率多少、不合格率多少,高风险、低风险的比例怎么样,包括风险预警,发现不合格后会按照质量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对应地做项目改建,是做拆改还是替换还是什么样的处理。当然数据分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我们可以去做产品研发。传统来讲,很多检测机构做来样检测,很多数据不能代表真实的行业水平,但是万科的抽检可以代表行业真实的产品质量水平。我们根据数据做研发,研发中心很多课题就是来源于检测数据。

     前面从标准的编制、抽样管理到检测、数据分析包括控方评价、项目质量管理,这是整个万科天网行动的管控体系。目前天网这块的内容在做第三方对外服务,服务其他的地产商,独立团队做。建立联系的有当代及其他合作方跟我们接洽。万科做第三方服务有平台优势,对行业非常熟悉,有大量的行业积累、数据分析,标准共享,万科企业标准是共享给所有服务的外部合作方。包括抽检行动,多样化,保证抽检的随机性。包括数据的利用、数据的挖掘、数据的分析,包括管控措施也是多样化的。以前只是用内控的管理工具现在变成外化的,现在其他地产商提供的服务。

     第三部分,雄安万科研发中心简单介绍一下。大家在北京,离雄安非常近,欢迎大家过去看一下。2017年9月在雄安成立,9月21日进厂,11月27日首次运营。这个照片拍的是鸟瞰图,规模很小,跟东莞的不能比。但我们已经进驻雄安一年多了,已经在开始做一些工作,主要工作还是实验室的研究在这儿。比如绿色建筑方面的研究,包括装饰建筑、环境健康,比如海绵城市、芦苇资源再利用,以及雄安非常关注的智慧城市和科技。未来希望在雄安能够有一个研发中心。当然这个图是一个概念图(PPT图),未来会在雄安落地一个综合研发中心,吸引国际和国内一流资源进来,和本地资源结合。重点,这是一个国际化绿色研发创新平台,有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分布式智库组织。第二个主题是开放的平台,只要对雄安感兴趣、对万科感兴趣就可以来合作。第三个主题是绿色产业腐化的核心。

     现在关注的几个重点领域是建筑菜菜、绿色能源、环境健康、智慧科技。我们相信未来10—15年,雄安规模化建设过程中,这些领域是雄安关注的内容,是资源平台,同时也是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教育方面,我们跟雄安新区领导沟通的时候,关注如何让本地人劳动就业,尽快满足雄安新区建设高质量的要求。

     这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非常欢迎大家,如果各位有时间去到雄安万科的研发中心跟我们一起去探讨可能性。谢谢。


  • 新浪地产 04-19 10:32

    《构建“认证+保险”质量保障模式》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客户资深总监 郑一敏


      郑一敏:今天我演讲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做一个公司简介。第二构建认证与保险的质量提升模式。

      今天参加大会出席的嘉宾和领导主要是建筑业,对保险不太了解,我做一个简要介绍。太平洋保险有保险板块、投资板块、产业板块,保险板块有太平洋财产保险、太平洋寿险、健康险、安信农险。投资板块资产管理、长江养老、国联安基金。产业板块有养老投资机构的一家公司。2018年太平洋保险集团获得了世界500强的第220位。太平洋保险近年来一直保持着文件发展,退坡了一千亿,达到了1046亿。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一下如何通过认真与保险的双驱动模式,保证企业的质量提升。今天演讲嘉宾们做材料时是分别做的,但不约而同用到6个词:助力质量提升。

      建筑领域对于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程,整个建筑物本身适用的法律是不一样的。建筑材料适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法》已经明确指出生产者必须对建筑材料的产品质量来负责。同时指出,如果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对整个建筑物本身也就是建设工程本身适用的就不是《产品质量法》,而是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这个法和条例规定了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以及施工质量的承担主体,材料的缺陷还是由材料生产厂商来负责的。

      结合目前的认证,对于产品认证匹配的是产品责任险。那么什么是产品责任险?产品责任险的保险责任和《产品质量法》一一对照,保障的是如果产品存在缺陷导致第三者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由保险公司赔偿。这个产品特点在于除了人身伤害以及财产损失以外,如果有相应的法律费用以及仲裁费用,也是在这张保单上赔偿。第二,保险能够转嫁为企业法律经济赔偿责任,助力于企业风险管理。第三,我们对于产品会提供一个追溯期,充分保障生产企业的责任。这又回到《产品质量法》,是终生负责制,只要这个产品还在消费者手中使用就要承担这样的责任。因为产品责任险对续保业务会提出一个追溯期。我做一个简单的举例。假如我有一个企业,2018年保了产品责任险,2019、2020年保了产品责任险,追溯期是2018年。2018年投了保险,2020年才发现事情,保险公司也能够予以赔偿。所以希望大家明确这一点,不能放弃续保业务的优势。

      为什么认证与保险能够助力企业的风险管理?首先看一下我们对风险是怎么分类的,今天各个专家都不约而同讲到对风险的分类,从风险认知角度把风险分成三大类:一个是KK,对应的是白天鹅事件。这个风险是我们知道的,我们能够掌握,可以进行风险管理。当然我们也有KU,也就是灰天鹅事件,我们知道,还有不知道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有UU,就是黑天鹅事件,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领域。我举一个黑天鹅事件的案例,其实UU可以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玛格丽特·汉密尔顿拯救了两场危机,一个是阿波罗8号、一个是阿波罗11号。阿波罗8号发生的事情是1969年,我们知道美国阿波罗计划有破大的体系,无论是培训工程师、宇航员还是在非床上都做了很明确的标识,就是不要在飞行过程中启动P01模式。但是1968年圣诞节这一天,飞船在天上这位宇航员恰恰启动的P01模式,当时人们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非常可怕,导航数据全部晴空。大家明白1969年是什么样的年代,意味着飞船飞不回地球,玛格丽特·汉密尔顿和她的团队花了9个小时化解了这场危机。我想说明的是无论是UU还是KU、KK都有风险,风险不能被忽视,我们重要的是对风险进行管理,可以减少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我们的“认证+保险”是如何助力企业风险管理提升的?首先,认证需要对企业的制度流程包括产品进行检查,以外来者的身份对企业进行彻底检查,这样的过程其实是助力了企业风险的降低。保险公司也一样,降低风险的同时提供了转移风险的服务。最最关键的是助力质量提升,联盟论证要找出90分的产品,而不是那些跟着国家最低标准的60分产品,我们对产品和风险进行分级,是联盟认证的初衷。保险公司对风险的分级是体现保险公司专业经营能力的关键,保险公司是处理风险的企业,对企业进行风险分级最终表现在我们对不同的风险企业有不同的风险定价,会收取不同的风险保费。这也是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假如一个竞争市场只有两家保险公司,一家是太平洋保险,一家是B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做风险分级,会对不同的风险客户进行风险收费,这家B公司可能不会做。想象一下,像我们这样一个很好的时机,太平洋保险收费500块钱。对于一个开车莽撞的司机可能收费1500块钱。B公司不分级,对所有客户收1000块钱,不难想象,我这样的客户肯定会找太平洋保险,因为便宜。对于本该收1500块钱的公司会找B去。长久经营下去,由于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最有效的手,B公司肯定会被这个市场淘汰。

      我是想通过这个案例说明,我们可以通过风险保费的定价为企业提供不同的风险识别。

      这是目前“认证+保险”的流程(PPT图),从这个流程可以看出“认证+保险”是互相融合的,保险会借鉴认证机构检查的结果以及现场检查的结果也会作用与风险评价的依据。同时对于联盟论证高品质的产品肯定会给予更加低的风险收费。其实我们最近也为北京新宇扬科技提供了产品责任险的保障。

      从今天联盟大会可以看出未来论证范围不仅仅是产品论证,可能会扩充到整个建筑工程本身的论证。我认为这样的论证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如果是整个建筑的认证,保险公司是佩佩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险种。前面演讲嘉宾已经提到了这个保险。这个保险起源于法国,1978年就开始做了,而且在法国是一个强制保险。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在中国只有一个强制保险,就是交抢险,而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在法国是强制保险。现在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比如上海住宅、太平洋保险独家为商务部对外援助项目提供的保险服务。

      这个产品的特点是保障整个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质量缺陷导致建筑物的损坏。缺陷不只包括材料、质量、施工,也包括材料缺陷,这个险种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当然提供全方位保障的前提是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保险公司会聘请一家TIS机构做一个全生命周期的风险检查服务。

      为什么这样的保险+TIS机构真正有效提升建筑质量?最简单的道理是利用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我们都知道建筑五方责任主体是对建筑工程负责任,而进入TIS之后相当于给五方主体引入了对立面,房子盖得不好保险公司就要赔,保险公司有充足动力、经济利益驱动让TIS机构把工地质量管好。原理就是这么简单。目前上海已经是所有住宅都被要求买这个保险,已经进入了全市的平台,对TIS报告也是对风险事件进行升级,同时把风险事件目前的进展在平台上做一个一一的反馈。

      最后我用中国建筑业的奇迹做一个发言,这是中国的应县木塔,一千多年前在山西由一千多个工匠完成。这个木塔有一千多年历史,经历了战火、地震、雷击,也有子弹打到木塔上的标志。从1989年开始,我们邀请了海内外包括国内外的专家团队对这个木塔做一些修缮方案,但是没有一个团队敢做这个事情。这个木塔和巴黎斜塔、埃菲尔斜塔、比萨斜塔并称三大奇迹,为什么一千多年前工匠们能完成伟大的艺术品?其实他们用的是工匠精神。我想我们的时代也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让我们用认证和保险助力高品质产品更加多的推出。最后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团队成员,大家如果有需要可以随时和我们联系,谢谢。

  • 新浪地产 04-19 10:32

    《数字化园区实施规划》
    河北深保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两群


      王两群: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很荣幸今天能够参加这么大型的认证大会,我接下来要讲的是一个非主流的话题。我们是搞产业园的,在保定科技园区。所以我们今天来更多是来学习的,因为政府给到我们的要求非常明确,是要打造高品质的园区。对于我们来说,怎么样打造高品质的园区?原来的想法比较简单,可能是把工程质量、安全各方面做好,另外就要求从勘察设计开始包括咨询服务全过程采用技术,想着这么做就能够把园区的质量、管理效率、整体效果都能够提升上去。应该说这种想法比较简单。后期因为偶然机会,跟几位专家进行了几次深度交流和沟通,发现我们之前想的远远不够,根本不足以支撑做一个高品质的园区。真正要能够保障的是引入可靠的、相近的认证制度和认证体系。所以这个是我们今天来非常赤裸裸的目的。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园区的基本情况。

      刚才讲到我们做的这个园区叫“深圳园”(保定—深圳高新技术创业园),区位在保定高铁站区域,挨着雄安十几公里。总的规划站立达到1.3万亩,总的建筑面积1500万平方米。园区产业配套比较普遍,大的方向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生命健康、高端服务,对真正未来驻园的企业有细分标准,这里不再多说。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深投控,是深圳市政府和保定市政府合作,实际上是由深圳方主导,深圳市政府委托深圳市投资控股公司做这件事情,深投控是深圳最大的一个投资、资产管理平台,前一段时间深圳市政府刚刚批准为升级改造成为一个科技金融投资控股平台,这意味着什么?实际上以科技金融为龙头开展业务,科技园区、新兴产业两个板块作为支撑。深圳市政府给到的目标是到2020年的时候要进入世界500强,这是对深圳市控股的简要介绍。

      在深投控强有力背景的支持下,在保定建立这个园区,本来初衷是中规中矩地去做,把园区尽快做成。今年7月份我们到的保定后,因为跟雄安挨着跟紧,深圳派了很多团队到雄安,跟他们的交流互动比较密切对于雄安打造数字园区城市的规划也比较了解。后来就思考自己的园区,既然有一个全过程应用的基础,如果踏踏实实再往前走一步实际就是数字园区的原形。那时候下定决心,按照数字园区和实体园区同步规划建设思路来建深圳园,分四步:一,最底层的标准体系层,基于技术、管理、运维三个方向的标准已经在我们园区落地了。二,做管理平台层,应用最多的是工程建设管理平台还有一个事件协同平台。另外是园区特有的数字辅助招商平台,服务于招商口的,但通过数字化把园区的信息纳入到一个平台里。三,企业级的云平台。上午岳清瑞院士讲到过,云端是做数据最基础的平带。四,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做应用服务平台。我们的出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各种办公等等,都可以基于大数据开发增值服务。这是我们目前做数字园区的基本思路。

      这个图是一层一层往上叠加(PPT图),我不再多说了。

      刚才讲到的这些,核心还是回到“数据”两个字,这是所有人都能够充分认知到的。我们现在在做固定资产数据化的工作,目的是先做数据的收集和整合,下一步才对数据进行加工,在加工的基础上就涉及到我们今天的主题,即认证。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如果简单数据收集不能发挥什么作用,只有通过数据的分析、数据的加工,最后达到了可以认证的水平,那么数据会成倍地发挥它的作用。这是我们的动机。

      为什么今天来到认证大会这里?主要我们认为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合作伙伴,因为我们园区整个规划是按照“产城融合”理念来做的,听起来挺普遍,实际上园区建筑业态都有,有产房、有洋房、有用房、有商业、有办公、有住宅、有学校、有医院、有污水处理厂,业态非常多,涉及到的各种材料、布品就非常广。如果能够有效地把经过认证的品质好的企业、服务商引到园区去,这对园区品质的提升是一个非常好的支撑,所以我们今天就来到这里。

      最后,我想给在座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大家到我们深圳园考察指导,欢迎大家把你们品质非常好的产品服务推广给我们,最后也欢迎大家到我们园区去参与,支持我们科研或者主持双创等等建设,共享保定—深圳园的发展红利。谢谢大家。

  • 新浪地产 04-19 10:32


    《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任俊


      任俊: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下午好!很高兴参加中国工程建设检测检验认证联盟的成立。把认证概念从一般的常规产品推到建筑行业来,这是建筑行业努力很多年的结果。有了认证这种途径,对我们建筑行业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发展有很大提升。

      今天借这个机会给大家交流一下“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

      第一,一个观点。绿色建筑在生态文明时期回归。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建筑是几亿平方米。今天在北京开会,听到的情况是600亿平方米。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得到了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我们的建筑现在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的建筑有些已经偏离了本质道路,一个是建筑在能耗上的比例,建筑能耗,从材料的生产到建筑的建设过程,到最后的运营过程,还有拆除,这是全分析。现在我们发现的建筑能耗大概占整个社会能耗的50%。当然仅仅从建筑本质使用能耗来说大概是30%多,这是现在建筑跟能耗的关系。

      这种高能耗带来社会环境的污染,大家现在关心PM2.5、地下水、土壤等等,这是工业化带来的后果。使得原来比较平静的生活和生态恶化,北京这两天的PM2.5达到了200。社会问题是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到底应该怎么发展?我们在一段时间里强调的是集约式或者综合发展,中国重大城市特别多,中国几个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深圳才1700平方公里,这么一个地方就已经有1500万—1800万人,密度非常高。而深圳的建筑,前两年8亿平方米的建筑立有4亿平方米的建筑是违章建筑,都没有得到合法的手续。另外是建筑过程中质量是一个让大家非常不满意的事,现在工薪阶层最大的投资都是买房子,可房子质量到底怎么样呢?房屋质量可以说很差。以前说节能后来说绿色建筑等等,都是从这方面改变现在的低质量水平。

      关于绿色建筑的定义在不断发展,一开始说节能,但节能出来后,社会对这个概念的接受程度并不是很想,因为节能是政府的事,政府说节约能,把能源用在更需要的地方,但老百姓关心是否舒服,房间冬天里是否暖和、夏天是否凉快,这时候开始强调不仅仅是节能,还有节水,还有物理环境声光热与家里的空气环境。绿色建筑概念在全生命周期里面最大限度地节约作用,包括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适用高效的空间和自然生存的环境。最新版的修订的绿色建筑标准对绿色建筑概念做了提升,不仅仅是关注四节一环保,还要关注我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这时候对我们的建筑提高到更高的要求。所以绿色建筑方面本身的意义在不断提升。

      那么人们在居住的环境里到底要考虑多少?我一直从事建筑研究,一段时间里都有不同需求。上世纪80年代人们关心的是能有一个居住房间,这个房间在几楼,什么朝向甚至面积多大都不是很关心。后来房屋商品化以后,开始关心房屋面积大小,逐步开始关心这个房子到底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是在一个小区还是在一个教育或者医疗都比较方便的环境里,还有一个是交通问题。但人们还逐步考虑居住里面的声环境、光环境和热环境,这些都满足了生活品质、生活质量都得到了大提高。很多人问我绿色建筑是什么?我说简单讲,你认为舒适的、和环境协调的就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不一定要堆砌很多技术,比如光电技术等等,不一定,但绿色建筑一定是和环境协调的,一定是一种视野建筑。新的绿色建筑标准对我们有很大的提高,从2006年版的绿色建筑标准运行了十多年,2014年、2015年变成了新版标准,才运行三年多,现在又提高到更高的要求,提高到更高要求的时候有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开始从绿色建筑本身概念向建筑上概念过渡,是一个老百姓更能看得清楚的建筑。

      50378标准在征求意见,内涵上又得到了提升,从原来的功能本位、节约资源到现在强调人居品质和健康性能。从原来四节一环保提升到安全耐久、服务便捷、健康属实、环境宜居、资源节约。从原来只关注设计运行评价到现在关注技术落地、提高运行实效。我们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在全球是最多的,大概有上千万平方米。但真正做成实效的绿色建筑可以说量不是很大,很多建筑只是在设计阶段取得标识,实际施工过程中后面都没有实现,这是现在的绿色标准要力求改变的状况。

      跟认证的关系,我一直觉得认证是非常好的工具手段。前面几位专家都提到了认证的含义,检测是对一个产品进行的设备手段勘测,检测出品质、参数或者性能,检验提升一步,在检验的基础上对这些性能、参数进行评价。认证是更高的提升,如果我们举例,一个产品在工厂生产,在工厂生产有先进的生产手段,也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在一个阶段里面的产品多能符合这样的质量要求,在这时候给予的认证就是对本身产品能够达到符合标准要求的能力确认。一个阶段包括现在社会上普遍的检测量是很大的,因为中国现在正处于诚信还受到质疑的阶段,生产厂家拿出自己产品的检测报告,大部分人不信任,都要进行第三方抽检,本来已经做过了一次还要做一次,这是诚信带来的代价。第三方抽检就行了?也不行,质检部门、政府监督再好,他们认为从管理质量方面要求还是不行,所以有一个监督抽检。一方面是产品有诚信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相关部门对检测行业里面有一定利润是产生兴趣的。如果厂里生产这个产品,达到了性能指标要求,我们有认证资质的机构对它进行认证,贴上产品认证标识,这样的话就相当于一个通行证。这时候认证机构也同样承担了风险,能贴认证牌,就是确信这个生产厂家生产的产品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所以从绿色建筑+认证来说,对象是绿色建筑为主,但绿色建筑是一个单独的建筑,建筑的产品是特殊产品,跟其他产品的特性不同,不是在工厂生产的。现在强调装配式,装配式对这个有了改进,工厂生产一部分,有很多是在现场生产的。施工状况,总体来说施工人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不是在很高的阶段,这就是我们建筑产品的一个特点。还有一个特点是生产周期长,在工厂生产一个电视机或者一部汽车都不用多长时间,或者是流水线生产,有的厂一年生产几十万。但我们的建筑工程一般的生产周期都是在一年、两年以上,生产周期长。而且生产的环境不一样。建筑工程师是在实际场地上进行生产,而很多其他工厂产品是在工厂里生产的。所以这时候建筑产品质量管理相对于其他非常难。从绿色建筑来说从标识阶段发展到真正运行实效阶段,一定要关注对每个过程的认证,这个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材料的质量,材料的质量走认证的道路。最近提倡雄安新区以后的材料是不是走出一条新路。包括设计服务水平,设计是执行机构,本身也有管理体系认证,施工的工程水平也是有管理上的政策。还有运营管理、服务水平。这个就是我们的影响因素很多。在这里可以看出我们认证的几个类别,刚才王海山董事长说的,还有第四个对人员的认证。我们一般讲是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和服务认证,以后可能会发展出更多的认证。国外是认证多,一个是保险多,走哪儿都是保险。今天会议来的各位,要把我们的概念逐步改变。产品认证有工程材料的认证,还有绿色建材,除了生产质量符合原有的特性之外还要满足绿色生产的要求,绿色生产涉及到能耗、涉及到工厂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管理体系认证里面,参与各方包括建筑工程的施工方、设计方、物业管理方、EPC总承包方。

      最后讲服务认证,就是真正地在运营阶段的服务问题。通过这些认证,我们觉得可以促进促进节能质量的提升。我们的建造水平很难赶上德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的发展水平。这些关系由于联盟的成立,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平台。当然这个联盟的成立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曲曲折折。我记得前年的时候,住建部就在谈这个事,住建部和认证认可,原来认证在质检总局管,之后他们进行了初步协调才有现在的情况。

      里面有很多政策做了调整,包括创建资源性认证制度,建立新领域研发认证绿色通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做认证的只有一百多家,这说明当时的认证是垄断的,没有向社会开放。你要想取得认证的资质,首先要有专门的认证审核员,这是一个条件。但是你要有专职认真审核员,培训的时候,培训机构说,你不是认证机构就不能培训审核员。2014、2015年以后国家放开了,觉得“认证”这个概念是个好的新生事物,向社会开放。

      现在认证分成自愿性认证和强制性认证,强制性认证包括CCC产品,这个在国内走得比较好,电器产品、插座等东西有CCC认证。自愿性认证在一段时间包括在现在都是困境重重。所以这些认证机构首先是为社会做服务、做好事、做宣传,我相信王董事长的机构比较大。我们现在走市场经济,不能说把绿色建筑走自愿性认证,没有那么快,但还是希望大家多支持、多理解。

      第二是完善认证相关制度。认证历来有很多标准,低碳认证2014年开始,第一批出了4个产品,就是这4个产品认证,别的还没有出来,没有标准就没办法进行认证。所以这方面较完善认证标准,鼓励认证机构开发认证技术,这也是国家加快自愿性认证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解决瓶颈问题。

      第三是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现在的认证太多了,绿色认证、环境认证,每个认证都有自己的特殊标准和机构,现在逐步减轻对企业的负担。包括管理体系,现在的管理体系很多,检测机构有检测机构的,检验有检验的,认证有认证的,施工有施工的9000,9000管理体系在我理解不太好,这个不好不是体系不好,9000管理体系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管理体系,但我们的很多企业不重视它,没有真正认识到9000管理体系对我们企业管理上带来的提高。

      最后是稳步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到2020年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量德国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在中国做得最大的有几个机构,就是通标集团。我当时不理解,通标一个外资企业在中国怎么样取得市场的,我不理解。后来知道,这些国际上的大公司在认证和咨询服务上确实有它的特点。我印象中,目前检验检测认证里头,前几名还是SJS企业、广州医疗企业,可能华策都不一定排在前面。

      认证的问题,我们会从绿色建筑几个方面、安全耐久、服务便捷、健康舒适、环境宜居和资源节约方面做考虑,同时要增加风险问题。建筑认证以后必然带来风险,风险是一个按常规事做的时候有可能会发生风险,如果不真正按标准规范做这不是风险,防水就是按照那个标准进行的,做得很认真,但可能还有一部分最后又漏水了,那就是一种风险。所以现在中国在锋线上加大了研究,这个不详细说了。希望通过认证化解风险。

      还有社会服务,我们经常听到召回制度、监督。现在在上海、在深圳、将来雄安都要推行建筑工程质量缺陷型。这也是在我们是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上转向EPC,向先进制度看齐。希望这些途径、渠道能够解决建筑业主、开发商、运营商等多方信息不对称、纠纷问题,真正发生纠纷,小业主是弱势群体,小业主很难跟开发商打交道。这两天北京一个家很高级的装修,家里污染超标,我看就是材料问题,但没有胆跟开发商打官司。

      绿色建筑应该是多方面绿色建筑,通过管理体系的认证、建筑物服务体系认证、绿色建材认证,通过建筑保险、召回和监督制度使绿色建筑得到更广泛的承认,绿色建筑说的认证是性能的体检证。

      下面还有一点说一下“一张证书”。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就是认证,住建部发布一个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证书,证明你生产的门窗在节能上满足传热、满足空气渗透和采光,这个挺好,但一直没有很好地推广开来。时间问题就不详细说的,门窗性能太多了,前年住建部在性能提升上重要的部分是门窗部分,门窗性能有节能、提高舒适度、采光还有减少房间老化、退化、降低HVAC成本。整个建筑门窗是一个短板,所以在建筑立面解决性能首先要找门窗问题。全国有十多家节能标识实验室,只有几家做得比较好,上海建科院是其中一家,江苏做得比较好,很多并没有得到推广。检测一般是测三性,现在实验室都有,但我看过很多实验室,做实验人的人对门窗三性的理解和了解不多,但这个社会政策好,就这么挣钱了。但门窗的节能性能标识是一种认证,通过对门窗本身的设计、计算,抽检产品,然后到工厂检查生产体系、生产规模、生产技术,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最后发证书。很多传热是以二维甚至三维传热。

      “一个案例”,建科大楼。深圳市建科大楼比较特殊,本身是按照绿色建筑承建的,2009年到现在已经将近10年时间,建筑以简单技术、以当时的技术引领了一个方向,某一段时间里大家开始关心建筑是怎么样建造的,建筑要隔热、要透风、要有活动场所、要有生态效能。目前这个建筑已经有5万多人参观过。我们看到有开放的办公室,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对建筑进行检测的同时也调查了满意度,使用英国方式对设计、设施和维护使用、家具等等,一直在调查它的维度,这个建筑运营三星级,已经过了一个周期。绿色建筑本身来说应该是综合各方面的性。IBR一直在关注绿色建筑的发展,2013年我们承接了国家发改委关于低碳认证服务中心的任务,我们把低碳服务中心配合深圳市的国际低碳城,当时进行答辩的时候,深圳市有专家问我,你这个题目什么都挺好,但你能拿到认证资质吗?当时认证这条路在开放,我告诉他我们能拿到,经过几年实践确实拿到了,现在已经取得了建材产品乐观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正在进行服务体系认证,建科院会非常关注认证事业发展,和各界同仁一起共同推动和促进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更好的发展。谢谢各位。

  • 新浪地产 04-19 10:32

    《管理体系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山


      王海山:尊敬的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大家下午好!开会到现在各位非常辛苦,我这部分快一点。刚刚罗文斌秘书长给大家介绍了联盟整体的情况,我这部分的题目叫作“管理体系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我本人是在中建一局工作多年,做过项目,和在座各位很多企业家一样有共同的经历。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1994年成立,做管理体系工作。今天的主题信息量很大,各位领导、专家有非常多的高屋建瓴的好观点,我争取轻松一点。

      前一段时间《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文章,叫作“高质量发展呼唤高标准认证”,这是30年以来第一次,《人民日报》刊发。除了《人民日报》以外,最近几年来呼唤高标准,推动产品升级不仅仅成为国家号召,也成为供给侧改革、推动建筑业整体发展非常重要的话题。另外我们服务这些企业过程中感觉到,是企业推动改革、推进企业变革发展适应新形势非常重要的平台和手段。

      我发言的有三部分:第一,简单介绍一下中建协认证中心的基本情况。第二,建筑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第三,卓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也是这次联盟认证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联盟体系联盟认证证书发放。

      中建协是1994年成立,由原建设部、中国建筑业协会发起成立,2005年12月作为发起单位和几家单位一起成立的联盟,目前2018年成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指数支持单位。定位是建筑业全产业链高技术服务平台。

      在联盟整体框架之下主要承担的是管理体系认证的内容,目前大家知道认证一共分成四大类,第一类是管理体系认证,目前为止上午生秘书长介绍了全球范围内的认证,中国是第一,其中大部分是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其中以ISO9000。第二类是产品类认证,分为自愿和强制性的产品认证。第三类是服务认证,服务和建筑领域可以看到很多内容。第四类是能源认证。这儿有很多具体内容,时间关系不一一给大家做介绍了。

      目前服务的客户是五千多家,证书一万多张,很多中字头的企业、地方集团、各专业公司比如铁建、交通建设、核电建设、冶金建设、投资机构都在做认证服务,感觉到认证服务推动着行业往非常好的方向发展,现在到了高质量认证推出的时机。今天很多企业到了现场,获得认证第一批企业,我借此机会表示一下祝贺。

      第二是建筑业企业质量管理提升。建筑业上下游有资质的企业是8万多家,其中住建部批的相关资质是8000多家,里面特级企业是700多家,一级企业是1600多家,加上各个专业的企业7000多家。上下游企业有20多万家,有建材、有设备、有相关的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超过五千万人,是咱们这个行业国民经济大的行业。这个大行业里,每年投资方面大约占到20万亿。每年增量非常大。尽管现在国际贸易、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前三季度整个建筑业的增加值达到了10.5%,这个数据非常令人振奋,同时给整个建筑业上下游贡献了非常多的发展机会。

      另外一数字式和这个机会相对应的是承担的责任。建筑业贡献了中国所有GDP里面51%的碳排放,贡献了全球20%左右的碳排放。我们企业大多数处在中低端,除了极少数的大企业领先国际市场以外,大部分处在中低端,附加值很低、能耗很高,企业利润很低,包括企业发展过程中经不住大风浪,同质化竞争很重。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样的评价指标评价一个在现在来说是一个好企业,如果用这些主张推动这些企业更好地发展,这是这次转型升级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

      国家质量提升的相关政策,2012年之后密集发布,包括质量发展纲要》及十八大提高到高质量上来,包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2017年中央国务院正式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今年2018年国务院3号文正式把认证作为全社会推动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这之后,建筑业的改革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7项要求,有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我们做了相关前期调研的工作。

      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提出了7条意见,一是大力推广质量管理先进标准和方法,二是广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行动,现在标准是按照国务院3号文,联盟推出了新的标准,昨天十多位专家对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让它真正变成体现行业特色、为行业服务好用的政策。还有关于加强培育这个行业。目前为止先后有18个省根据国务院、中共中央的文件要求发布了质量提升的指导意见,像在上海、浙江都纷纷发布了意见之后开展了本地活动,一大批通过高质量认证的企业还有产品对于市场提升或者品牌成长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浙江,通过“浙江制造”品牌认证的产品,比平均同行业市场价格高出去了10%,通过进口博览会、通过很多平台走到海外市场,通过国际互认为企业打开了非常好的产品市场。所以今天这样的大会是和密切相关,和各位企业战略和企业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从企业管理到产品升级换代都有非常直接和现实的意义,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在第二轮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认监委关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版的实施意见,特征认证、分级认证、整合认证、审核技术创新和增值业务的开展。简单来说,大家都拿到了管理体系认证书,今天到会的几百家企业都通过了认证,但是各位所在的单位通过了认证证书和别人家的有没有区别,我们都是一张ISO9000的证书,这是认证体系需要创新的地方,可能是非常知名的企业,但拿到的证书和一个刚成立、刚进来的企业没有区别,如果打上联盟认证的标识就是高质量的。今天拿到证书的企业就起到分开的作用。只有分开以后,在政府采购、重大项目招标甚至市场采信环节才有产品和服务的分级,消费者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可以非常清晰地分辨出来哪个是好、哪个是不好。管理体系不光是升级,从AAA到AA到A。

      管理体系升级,具体来说我们是响应了行业质量提升的政策导向,下一步跟地方、相关行政部门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升级机会实现、推动行业发展,同时推动政府监管。也就是我们这些指标出来,里面有200多个评价指标,这200多项指标里面,哪些企业能够达到,哪些企业达不到,如果达到了就能进入到具体行业里面。对企业的评价,如果能够通过大数据进入到政府接管平台,非常好的企业免检,数据非常大或者出现余波会联动。管理体系升级是借于企业发展、第三方评价、政府监管,尤其是政府监管,这次充分考虑了调研、各级政府对于企业监管和工程监管的相关要求。同时让它能够成为推动企业成长非常好的工具。

      全过程认证·全标准服务·一体化审核。企业里面有好多体系,无论是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还是具体生产的厂家都有自己的组织机构,都有公司的愿景,也有公司的相关产品线,也有客户和市场,如何建立一个非常好的体系,这里面参照了很多标准,非常重要的是参照了GB/T19580、GB/T19579,体现行业特点的还有50430、50326,还有人员培训方法、项目方面的指标体系都加到这里面。应该讲,绝大多数可以一个标准整合原来各方面的体系,比如在大型央企里面会有内控体系及各种各样的体系,体系非常多,应付各种各样体系上非常多,资源有很大的浪费,这样把指标、绩效作为非常重要的导向,把重要的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工程质量、无障碍等作为客观指标来评价。这是整个结构。

      整体来说分成18个卓越要求,32项议题,64项关键绩效指标。非常感谢中铁一局等一批企业在前期经过非常多的沟通,给我们提了非常多的意见,这些指标是不是能推动我们企业好发展非常关键的治保有了方针、目标,有资源的配置后,是过程的识别,最后有相关议题的识别。我们知道ISO9000是客户要求的,SO14000是对社会、环境,SO18000是保障职工和员工安全的。我们也是对顾客,这是第一;第二是对股东;第三是企业供应商;另外是对企业员工;还有对企业周边社区和社会,符合五个方面的要求。但标准有点高,成为引导性的标准。

      第一个作用是可以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水平,这个标准是1000分,就这个标准打分,同时实现一个企业内部,经营部门、生产部门管理水平谁高谁低,现在成熟度+量化指标的评价完全可以评出,评完以后作为改进的依据。第二是了解行业咨询的地位,现在数据库里面有几百家企业的情况,自己评完后通过第三方的联盟认证,可以比较一下这家企业在行业内所处的地位,甚至可以实现国际的对标,分数到底有多少。第三是可以明确优先改进顺序,创新、人力方面需要改进还是创优方面需要改进,还是企业治理结构上需要改进,分高分低非常明显。第四是寻找持续提升的途径,目前为止新技术的发展还有所有的变革,竞争对手和参与人已经不完全是原来行业的竞争对手了,比如说原来很跨行业的案例值得我们深思,柯达胶卷公司发明了数码相机,但自己死在了数码相机上,诺基亚发明了智能手机但没有跟上。现在进入到上下游的不完全是原来产业,比如电器公司进入到智能家居,原来非常多的建材企业进入到装配式里面,大量行业外资本进入到其中。我们预测未来有三年之内会有一千家。目前深圳最先进的装配式无人工厂今年会落成,科技创新还有新技术发展、业态本身的发展给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我们必须能够持续地寻找路径,必须是平台式地发展,北京大学陈教授写了一本书《共生》,我们必须进一步打破组织的边界、服务的边界,也必须打破产品之间的边界,抱团取暖。所以通过联盟平台为各位发展提供平的优势,大家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身的位置,我们愿意做这样的工作。

      第三,卓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我刚才介绍了标准。第一,从专业机构角度我们实现的质量升级,把原来的管理体系升级为卓越管理质量体系。原来生产的产品更多的是保底线,现在把产品拉高以后,管理必须和战略相适应,原来的管理是一个现有的状态,现在要提升了,那么管理必须跟上。战略升级必须实现组织升级,组织升级必须是管理升级,这样才能促进组织升级,我们拿到了联盟标识的证书,非常注意打造好联盟标识平台,必须是国务院批准的联盟,住建部唯一平台。右边照片是去年世界认可日在万科现代化工厂里,两部委签署协议,通过产品发展、推动服务认证、推动认证体系升级。根据相关要求,我们在一步一步落实。

      原来ISO9000是确保产品的基本安全和质量,新的卓越管理体系是拉高县,打造知名品牌,增加产品和服务的溢价。浙江制造已经实现了10%的溢价,同样的我们能否提供这样的溢价价值?我们跟德国高品质联盟合作他们就实现了这样的标识,打上他们的标识,在德国就能高出10%的价格,法国高出20%的价格,在北京高出15%的价格。我们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联盟打造成产品创新方面的研发平台,大家有什么好想法一起沟通,一起为产品迭代和创新。我们的管理也是实现这样的目的。

      卓越质量管理体系我们是希望给企业做一个体检,ISO9000认证是按照能否给客户交付产品,现在是给企业安排全方位的体检,望闻问切。

      “望”是根据战略、严格、规模地位,分析主要竞争优势。对市场占有度、对手和标杆画自画像。世界最优秀的企业比如因特尔也就是600分,很难达到1000分。如果没有标杆分数不会超过25%,找到标杆就有非常高的要求。普遍来说,我们行业企业的短板,战略管理的分都是偏低的,非常注重当期的绩效,但基本上在五年、三年阶段考虑并不多。相比之下,国外世界500强企业战略非常清晰,产品做成什么样也非常清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闻”是收集相关方的反馈,听各层级对目标实现、经营绩效的反映,分析可能的问题。

      “问”是和企业沟通及提出问题,找到可能的解决途径。我们希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佳合作伙伴。

      “切”是围绕问题,提炼关键绩效指标,对比标杆,找出差距和改进次序。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过程,能够把这样的事情做好。

      这里面所有的指标加起来一共是1000,达到600分以上是AAA级水平。大家知道在建筑业外是没有资质管理(国外),国外基本上是靠信用评价。所以这项工作我们做的非常小心,希望能够在这个大环境下真正打造出来金字招牌。

      下面的柱状图(PPT图),我们今天看到的指标,开展的工作已经有十几年时间,绿色是资深得分,行业平均得分是蓝的,这个行业里最高的分是红色的。我们希望量化评估的分数给我们的企业出具很量化的报告。证书是我们这次联盟统一的证书,有评价报告。认证完了后,如果以前是一个证书,这个证书会写上我们公司的标识,后面会有简单的审核报告。卓越质量管理体系除了证书以外会加上联盟标书,后面会有很细的报告,这个报告从企业的战略、企业文化、企业创新管理、企业顾客和市场、企业过程管理、企业测量和改进以及主要的绩效都会附在后面,是一个很详细的报告,如果是企业的股东或者高官团队、企业管理层,看到这个报告后会觉得是很厚的体检报告,从服务、顾客满意度、投标情况都在里面,还有打分,除了这个分以外还有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通过了解自身状况,同时找到企业改善的方向,我们会提出建议,哪一个是我们目前最重要的议题,因为企业资源有限,任何时间一定要找到最优先需要改进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效果更好。

      非常感谢中铁八局、一局、二局、山西四建、云南建设、中天电气化局、浙江二建、中国机械工业,今天有很多领导到现场,花了一年多时间打磨好的标准,好标准需要政府机构、部门特别是需要在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和实践公司参与进来打造好的标准。

      同时我们在人员认证上,我们有一个卓越质量管理评价师培训,大体分成三级:第一级是基础知识模块。第二个是审核,如何做好一个审核的组长,如何去企业基层单位检查的时候自己能够发现问题,如何熟练利用管理体系成熟度的方法,以及质量提升的各种方法进行改进。第三级是能够具备当组长的能力,能够完成主持一个大的评估活动,能够带着组长、带着组员开展管理活动,成为推动企业的重要领军人物,培养一批人才。通过联盟平台公示出来,推动企业创新和成长。这个在国务院克强总理讲话和相关文件里提到相关的具体要求。我们在浙江、中铁集团培训得到了很多支持,同时提出很高的期望。

      高质量发展方面,中国建筑标准院、中研科技一起开了第三届中欧建筑工业化论坛,之前和欧洲开展装配式技术软件研究的课题,目前在正座人员认证方面的研究。今年这个会放在23号开中欧建筑工业化论坛,和清华大学一刻,在新世纪民航饭店开,希望大家来。除了推出卓越质量管理标准以外,还正在起草、审定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标准,主要为构件生产企业以及总承包企业构件生产部分做工作,同时基于设计、装配、生产、运输一体化的软件平台及教育培训的相关模块,希望这些东西都能够给大家新的业务创新提供更好的帮助。这是论坛的情况。

      简单发言就简单报告这几个部分,特别感谢大家对于联盟工作的支持,特别感谢联盟牵头单位的付出,我们作为联盟成员非常希望各位能够积极参与到联盟科技研发、标准创新特别是后期采信推广活动中,非常有信心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联盟平台成为大家发展的金字招牌,推动各位所在的企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感谢大家的到来,希望大家通过这个平台给各位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各位。

  • 新浪地产 04-19 10:32

    《联盟“高品质”认证体系》
    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副秘书长 罗文斌


      罗文斌:今天上午几位领导已经明确了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在前面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我们也在上午的时候有一个第一批联盟认证证书的颁发,这预示着联盟具体工作正式启动起来了。下面我给大家报告一下联盟前期的具体工作,主要分四部分内容:

      第一是时代背景。二是联盟的认证体系。三是保障体系。四是关于结果采信。

      第一个是时代背景,在国家整个质量提升的要求下,工程建设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包括产品供给方面的不足、质量提升要求的满足性不足,包括跟目前人民美好住房、居住要求的差距等等。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虽然有很多相关制度和规章作为保证,但是在真正的工程建设过程当中确实还存在着产品供应以及服务供应达不到业主或使用方的需求。在这个趋势下、在这个环境下,我们区分哪些产品是符合要求的,是符合建设者目标要求的,在这个要求下,我想对于联盟来讲还是应该做一下这方面的分级工作。这是针对目前的情况所说的,只有最低标准,没有拉高线的标准,这对于现在发展高质量来讲是不利的,所以这一块要呼唤高品质,也是这次联盟整个标识的主题。

      联盟在住建部和国家食检监管总局的标准下,确立了国际标准的对标,确立了下一步对于联盟认证从安全、健康、环保、质量等方面制定真正的认证标准和认证体系。在上午发布产品目录里面可以看到,装饰方面采用了德国、日本、欧洲的先进标准,包括相对连接构建的质量要求,我们大量做了国外标准研究和国内标准研究提取出了相关技术指标。推动我们对于国际标准的先进经验的吸取,服务于建设工程质量的提升、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第二块是认证体系。这是联盟认证体系的整体架构(PPT图)。目前把认证体系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高品质的产品认证,包括了我们熟知的针对于工业品,用在建筑工程上的产品相关认证,包含材料、物品、设备。第二部分是高品质管理体系认证,这个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管理体系、管理能力的提升。第三部分是高品质的服务认证。这块对于我们在工程建设过程当中各个服务的机构、各个服务的企业所能够为我们工程建设提供的服务能力的一个评价。最后是高水平的人员评价。现在对于我们整个工程建设领域的辨别,除了标准、除了材料、除了管理,还有一块是具体实施人员对于工程最后质量的控制非常关键、非常重要。所以在现在整个改革背景下,也需要我们对于新出现人员的角色做能力相应的评价,为后续工程建设质量提供保证。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一个是关于高品质的产品认证。产品认证里面,我初步列出了下一步已经做和即将要做的相关方面。包括无障碍设施和产品。这块一会儿在特色认证项目里还会做具体介绍。包括装备式建筑部品部件,我们已经发布了11本相关的技术标准。绿色建筑产品,跟刚才林翎院长讲到的绿色建材、全国绿色产品统一认证做结合,共同推进。包括现在的综合管浪、海绵城市、减隔震产品、智能家居、防雷装置、地铁人防设施等50余大类。

      第二块是管理体系认证,我们建立了SO9000基础之上,依据50430,包括后续还有一些大型活动可持续管理认证。

      第三块是服务认证。包括装饰装修服务。对于老百姓来讲,装饰装修服务是每个人都会关注和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块内容,前面出现了大家非常关心的由于装修不到位产生的质量漏病,比如漏水。包括物业服务,包括BIM的设计服务等等。后面在BIM设计服务方面会做相关介绍。

      第四块是人员评价。这有相应的工种和角色,在整个装备建筑实施过程中,原来技能和认定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所以联盟下一步为这个装配式建筑助力,对于相应的人员评价做了工作。

      下面介绍几个特色的认真项目,一部分是已经开始进行的,还有一部分是下一步即将开始进行的。首先是无障碍的实施认证。这一块其实是根据残联、民政、适老相关要求,在整个城市无障碍建设过程中,对无障碍建设水平的评价。这块内容,前一段时间我们跟残联相关领导做了具体沟通。本来今天上午残联吕主席要来会指导工作的,但由于临时党组会没有来成。接下来我们对于整个无障碍的设施包括无障碍建设的水平认证,这两块会尽快跟残联包括民政还有住建联合推荐相关工作。这块分为两块内:一个是对于无障碍建筑建筑水平的认证。二是无障碍设施、产品的质量认证。认证依据主要包括《无障碍设计规范》、《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编写的全文强制标准《无障碍及适老建筑产品基本技术要求》。

      绿色建筑相关认证。这部分从联盟体系来讲包含三部分内容,构成联盟绿色认证体系:一个是关于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我们积极跟部里做相应的配合,对于原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何转成绿色建筑认证做一些研究,包括工作的承接。接下来会从上海市做一个先导性的课题研究,从评价制度转向认证制度的可实施性,包括在哪些因素、哪些环节做相关工作。对于绿色建筑来讲,在评价过程当中一定要采信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产品、材料、设备的绿色概念或者绿色建材认证的一些结果。同时上午我们跟中国房地产协会绿色住区委员会,正在推进绿色住区从评价向认证转变的课题研究,争取明年1月份在房协绿色住区的年会上,能够把第一本绿色住区的认证标准推出来,这是我们目前现在正在紧张做的相关工作。我们从联盟认证体系来讲,构建了从绿色住区到绿色建筑到绿色建材的体系,覆盖了从现在的单体建筑到社区、住区的绿色认证过程。

      装配式建筑认证。我们目前已经开发了10余本部品部件的相关认证标准。今天上午第一批发展企业里也有装配式构配件的生产企业已经获得了认证证书。第二块是关于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认证,今天上午也已经有部分企业获得了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认证证书。第三块是施工人员职业技能评价,这一块正在进行当中,主要是依据住建部关于劳动技能人员评价规范,下一步跟具体的相关单位联合来研究,包括主体结构的装配工人,包括装饰装修装配工人,包括设备管线的装配工人的一些培训、能力评价,我们希望在明年上半年能够推出第一批施工人员技能评价相应的证书。

      BIM认证。BIM认证我们与Building Smart中国分布联合成立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联盟下属分支机构——中国BIM认证联盟,致力于推动中国BIM认证工作。对BIM的实施做具体的项目认证。BIM认证的核心要义或者核心的需求点,在中国整个BIM发展里面是真三维假BIM,在BIM  Information部分,真实性、可靠性包括数据的传递、来源需要有第三方机构做核定和认定,作为业主方当时委托出去的BIM需求是否和交付时一致,或者BIM交付是否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所以我们联盟和Building Smart充分合作完成BIM的工作。在BIM的技术人员能力评价方面我们积极地做探索,前面跟国际相关机构包括BRE、香港CIC、新加坡的BCA都做了沟通和联系,下一步会着力推进BIM人员技能的评价,这个评价我们希望是国际化的,能力评价结果在国际上能够得到互认。

      最后是关于产业工人职能的技能评价。这块主要是依照工程建设领域产业化的需要,对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平时的工艺做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建筑产业化的相关需要。这块可以依照逐渐领域颁布的职业技能相关评价标准和联盟评价标准实施相关产业功能的技能评价。

      第三块是保障体系。我们如何把联盟认证真正落实到工作当中去?我们的联盟认证能够得到社会的采信,主要是几个方面:一是认证标准。所有的认证、合格评定,依据是标准。刚才李所包括上午的生秘书长都介绍了合格评定工作最基本的依据就是我们的标准,在联盟认证中要制定更高的标准或者联盟标准。在这块过程当中,我们也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成立了认证和保险工作委员会,通过相应的委员会输出社团标准作为我们联盟下一步高标准的输出方。依照我们的社团标准做我们高品质的认证。

      二是审查程序。审查程序包括实施过程当中的所有要素,包括标准,很详细,包括管理体系、机构要求、产品的相关要求!依据相关标准落实各个审查程序,完成高品质认证。

      三是审查员队伍。提到队伍,生主任在他的演讲里提到首先要专业化。其实今天联盟所有成员在整个国家工程建设领域是非常专业的,也能看到整个联盟成员单位都是在工程建设领域里面、在设计、在检验检测包括施工管理等方面有非常丰富经验、有深厚底蕴的单位和企业。所以我想在整个审查员队伍里面完全能够满足下一步高品质认证的需要。

      四是专家队伍。对于目前的联盟成员来讲,基本上覆盖我们国家30%—40%的高端专家资源,标准面也有很强大的标准设计所涉及到的行业高端专家资源,保证整个认证体系的实施。还有一块是追溯机制,认证工作落实后要落实相关的追溯机制,为后续出现问题后的责任追溯包括上午联盟理事长说到的“认证+保险”等方面,从追溯机制怎么确定责任包括赔偿等等,通过整个机制保证联盟认证体系能够正常、高标准、高效率地运行。

      最后是结果采信。对于认证工作来讲,采信是最重要的。关于整个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所涉及到的相关方包括采信单位,里面包含了过程枪管采信和最终产品相关采信,比如装饰装修服务,涉及到消费者的最终采信。对于过程产品的质量,比如建筑构配件的认证,对于采信方可能就是总承包单位、建设单位等等,采信方和目前的各个角色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整个采信方面有政府部门,有开发建设单位,还有建筑材料的集约消费平台,包括设计施工、行业协会等等。今天上午几个相关采信单位跟联盟签订了采信战略合作协议,我相信在今后的努力过程中还有更多的采信单位跟联盟签订相应的采信合作协议,来推进整个联盟认证工作,也助力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提升。

      最后我想表达一个意愿。对于联盟来讲,是为好的企业、好的产品、好的服务代言,我们希望通过联盟的努力工作,为所有中国好企业、好品牌、好产品在整个工程建设里面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采用,能够让所有的人住在满意的、生态的、健康的建筑里面,也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地关注和支持认证联盟的发展。谢谢大家。

  • 新浪地产 04-19 10:32

    《标准化改革与统一绿色产品相关要求》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院长 林翎


      林翎: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此次大会的主办方给我提供这个机会,来到今天的会上跟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一下国家在标准化改革方面的一些重要工作,特别是提到国务院发的统一绿色标准认证体系的有关内容。再有是分享一下前不久八部委颁布的内容。

      我介绍一下我所在的机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隶属于现在的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就是四局合并的,原国家质检总局、工商局、知识产权局和食药监局,我所在的标准化研究院也是唯一的国家级的标准化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的标准化工作,资源与环境分院在8个领域(节能、节水、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环保产业、新能源、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做了相关工作,承担了国家9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些领域的国家标准都是在我们所在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来承担的立项、征求意见、审定等工作,同时对口8个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是我们相关的工作。

      今天跟各位领导汇报的是刚才李所介绍到的一些,关于国家标准化改革的一些重要内容。为什么会有标准化改革?原因多种多样,比如标准的缺失、滞后、交叉、矛盾,特别是原来的标准分为国标、行标、地标和企标,相应的国标和行标有交叉、矛盾、冲突,这些都不利于建立统一市场体系下的标准体系。再有一些事标准的不完善,特别是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发现标准有滞后、缺失等,所以有了市场化标准的出现,比如团体标准。这是一个原因。

      2013年启动了标准化改革的工作,几年来一直在研究标准化,怎么样做更好,怎么符合在新形势下有更好的标准化支撑工作。2015年发了《深化标准化改革的意见》,2016年《深化标准化改革的行动方案》,2017、2018年都规定出来了。2017年完成了新的《标准化法》,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随着标准化改革的需要,《标准化法》的修订,可以看到标准化在制度上有7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建立的政府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原来标准化工作是在国家质检总局,实际上标准化工作跟各个产业,跟住建、工信、商务、环保、农业相关,总局协调这么多部委工作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强标,国家层面首次建立了标准化部门的协调机制,也就是重大问题包括强标的制定,受国务院直接管理。这是乐观提高了标准工作的有效性。

      二是扩大了标准的制定范围。标准原来更多是在《标准化法》中的工业领域、建筑领域,后面政府的管理工作、服务业当中的标准还是缺失的,这次改革都纳入到《标准化法》中。

      三是强调了强制性标准的统一管理。原来在国标、行标、地标都出现了强标,《标准化法》改革统一了强标只在国家层面上。强制性标准在中国是特色,国际上强制性标准是自愿性的,中国有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种。《标准化法》在国家层面上有强制性标准,也明确了范围是在安全、节能、环保等基本保障方向用强制性标准,其他方面是推荐性标准。

      四是赋予了团体标准法律地位。团体标准很重要的要求是要有一个独立法人机构、社会团体。没有独立法人的联盟不具备发布团体标准的权力,这是团标赋予它的。现在的学会、协会等机构是可以来发团体标准的。我们也建立了《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对团体标准进行标准化良好行为的评估,将来做团体准以进入和退出禁止的建立。

      五是设立的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这项非常重要,伴随着企标领跑者制度进行的。企业标准是企业每一项产品或者工程或者服务想提供都必须有企业的标准,如果有国家标准可以执行国家标准,特别是产品装备,没有企标、没有国标是不可以进入市场的,原来需要到各个地方技术监督部门进行立项、审查、备案,非常烦琐,还花费用。现在不用了,在国家统一的企标声明平台上公布就完成了,几分钟完成了过去可能长达一年的工作,而且没有任何费用。在这个基础上推出了企标领跑。

      六是加强标准化国际化工作,“一带一路”,国际上看到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声音。

      七是军民融合制度。这次标准化改革当中提到了为军队所用的技术,互为融合。

      这是7个创新方面。

      对照体系来看,左边是现行国家的标准体系,强标有三个层面,统一到新型标准体系只有一个层次,除了行标、国标、地标增加了团标。政府侧重于保基准,市场侧重于提高竞争力,建立新型的配套管理制度。这是标准化改革内容的一个概括。

      

      第二部分是绿色产品的需求。我们做了一些调研,这是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非常关注,但不知道什么是绿色产品。我们调研消费者关注绿色产品,一方面是绿色产品更加健康、安全、可靠。那么对哪些产品会关注?左边的表实际是一个关注度,大家对家居用品、家电、食品、服装关注度更高,对家居建筑材料关注度也非常高。

      这三个表是目前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需求增长的一个变化。绿色产品因为投入了更多的技术,有更高的标准要求,所以成本也会高,售价也会高。这样等于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超出一般产品价格接受程度变化的曲线。(PPT图)

      国外绿色产品有很多,其实国外不直接叫绿色产品,有的叫管理标志产品、有的叫生态产品,各种各样。这份表是我们当时写国务院意见时做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把一些主要国家推动跟中国产品相类似而做的汇总,方式各种各样,大部分是自愿性的,有德国的、日本的、加拿大的、欧盟的,每一个都有不同的产品范围,方式有企业自己声明,有第三方认证,不同的合格评定方式都会呈现出来,有政府的、有各个机构的,标志各不相同。

      德国、日本、加拿大更关注最终产品本身的绿色性能的体现,也是对最终产品的要求。2013年欧盟开始启动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当中有关绿色指标的研究,出现了欧盟新的环境足迹标识。国家绿色产品标准的思路,我们2000年开始研究也是沿用这样的思路,这更加复杂,需要产品考虑、原材料的原则,考虑制造过程以及到产品使用过程,以及废弃之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要融入绿色的因素,把一些要求放进来,跟国际要求做一些融合。我国出口产品也要考虑国外的一些新要求。

      我国绿色产品国内现状是什么?现在显示的标志、标识大家都比较熟悉,前两个是自愿声明,不是第三方认证,国家推出的强制性能效标识技术,二级以上产品为节能产品和节水产品,有的需要第三方认证,你自我声明是节能产品或者节水产品,有的企业需要第三方背书,就出现了节能产品认证、节水产品认证。右边这个图是环保部推出的环境标志产品,企事业是绿色产品中的范畴。后面出现的有机产品、绿色无公害等等,都是不同部门、不同机构在推的,特别是绿色建筑领域,建材有什么?建材有住建部和工信部推出的办法。还有2013年工信部研究(也是我们支撑做的)生态设计产品,发布了四个国家标准,最左上的图是工信部生态设计部的产品标识。

      这么多产品绿色标识都跟绿色产品有关,反映了消费者说的不知道哪一个绿色产品。我想统一绿色产品的要求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布出来了。中共中央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46条特别提到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完善对绿色产品研发生产、匀速配送、购买使用的财税金融支持和政府购买等政策。在这个要求的伴随下,2016年国办发出了《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要求跟绿色产品有关的整合起来,最先出的是标准。这份文件原则是统筹建构、市场导向、创新个顶层设计、共建共享、开放。目标是2020年要建立系统科学、开放融合、指标先进、权威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实现一类产品一个标准一个清单、一个认证、一个标识的体系整合目标。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开启了我们的相关工作,这个文件要求的有7项重点工作,第一次给出了绿色产品内涵以及评价方法的要求,也要求实施一个标准的绿色产品清单、一个认证目录,创新了标准供给的机制。也就是说国家层面上有绿色产品标准,也愿意也更多团体标准提供出来为后面标准做储备。

      为了落实这个文件,原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绿色产品标准化总体组。覆盖面很广,涉及到每一类产品就是不同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做绿色产品不会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去做,这样太多了,我们是提炼出一大类产品当中,比如说陶瓷类产品中跟绿色有关的指标是什么,共性指标是什么,提炼出来做一个标准,一个标准覆盖N多个产品,这涉及不同的标委会,由总体组协调各个标委会之间哪个标委会牵头,制定哪个标准,应不应该制定由总体组给出意见。我们分院马院长出任总体组的组长,我正好担任了秘书长。所以第一轮13个国标发出,现在已经开始启动新一轮的标准修订,因为原来标准当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这都是交由总体组讨论,总体组专家有30多位,分为不同类别。

      绿色产品总体思路是什么?是通则要求,标准涵盖了全生命周期,产品要从原材料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制造过程当中应该是节能、节水、环保的,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也应该不能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的,这是要求。但是每一个产品,不是全生命周期都要覆盖,而是制定标准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的思想和这样的理论支撑,重点选择什么标准、指标是根据这个产品现在最为关注的环节选择出重要的指标,必须保证这些指标可测量、可验证、可检测、可评估,不能检测评估的我们建议不放在这里面,留待以后完善。这是一个原因。

      在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就会去做不同类别的产品标准。在这个标准当中有四大类指标是你必须考虑的,全生命周期考虑,而哪个阶段由产品决定。四类指标不是每一类都覆盖到,这四大类需要考虑哪些是可行的你进行选择。一个是资源属性指标,你使用的材料是不是我们现在所关注的,比如造纸,你说是绿色纸张,我们说你的原料是来自森林当中不允许用的树木或者使用了很稀缺的资源,是不是必须的,是不是有可替代的,有可替代的你没有用。二是能源属性,关注产品制造过程中是否采用了节能技术,是不是高耗能的产业或者企业,如果是,肯定不会纳入到绿色产品的范畴。还有产品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电器,比如空气净化器,是不是耗能很大,符不符合节能标准的要求。三是环境属性。在建筑类用的一些建筑材料是否释放出甲醛超标等有毒有害的物质。四是品质属性,也就是你的产品有更新的性能,满足原产品的基础上是否有提质,如果有要加进来,原来产品没规定的要加进来。绿色产品标准是这样的思路制定出来的要求。

      这是绿色产品第一批发布的13个。但绿色产品还存在一些问题,总体组审的时候有些问题有争议,有些还不太成熟,但在标准当中有所体现,下一轮修订会把这些问题予以更改。这里我以陶瓷转作为例子告诉大家这个标准涵盖什么内容。第一,对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我们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一个是使用的工艺不是现在淘汰的技术工艺,应该是先进的,有评估的。同时希望你的企业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一个产品的评价标准涵盖了企业的很多要求,再有不能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相关行为的发生,一旦有,你的产品不会被评为绿色产品。

      在具体指标上有资源、能源、环境、品质属性,有不同的指标要求,每一个指标后面附了核算方法,作为认证和自我声明按照这个方法评估,你的产品能不能达到这些指标的要求。特别是品质属性当中,原来标准没有耐污染型或者防滑性的要求低,这次增设了、提高了要求。

      这边是统一中国绿色产品认证的标识。绿色产品的标准发布了,那么合格评定方式是什么?合格评定方式不仅仅是第三方认证的方式,有多种方式是并存的。比如有检测机构+企业自我声明+信用评估,呈现出自我声明方式。工业部做的生态设计产品就是这样的方式。第三方认证是机构对你的企业产品、标准、形式检验、工厂符合性做认证。不管哪种方式都是在做标准符合性的验证和评估。

      前面介绍了统一绿色产品的国家要求以及目前标准的情况,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好企业、机构参与到下一步绿色产品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当中。这是企标自我声明的平台。

      下一个问题我想分享的是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和领跑制度。在声明平台上是几十万项企业标准,为了让好的企业能够突出出来,享受到相关的政策和要求,让消费者更多地了解和便于宣传,就推出了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希望通过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推选出一批先进企业、产品作为标杆和示范,直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那什么是企业标准的领跑者?是指产品或者服务标准的核心指标是企业的产品。2020年我们希望发布100、1000个以上企业标准领跑者是健康安全、产品功能、用户提升等指标水平大幅提升。也发布500个以上企业标准领跑者重大装备安全等。还有200个以上服务领域的标准,服务领域包括工程建设的要求或者提供服务的企业。

      企业标准领跑者的思路是什么?自我声明公开平台上的数据是最基础的数据,就是说你想成为企业标准领跑者,在这个平台上声明企业标准,然后由市场监管总局会同7个部委在重要领域做,由第三方来申请我想做哪一个领域的企标排行榜和领跑榜需要有一个方案,由专家组织评审通过你的方案后,就可以在我的平台上拿到所有数据进行某一项指标、两项甚至更多综合指标的一个旁行榜单,其中排行榜中5%成为领跑榜。领跑标识企业可以直接使用。有了这个标识,未来的政策就倾向于给企业标准领跑者。领跑榜一年发布一次,排行榜每个季度发布一次。领跑制度,我们希望在座相关机构、企业能够关注,也希望有好的技术、好的服务企业能够获得领跑者的称号,未来会跟相关部门探讨纳入政彩、招投标以及地方性鼓励政策当中。这个非常重要。

      我借这个时间和机会跟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了我们做的一部分工作,希望在座各位能够积极参与到相关研究的标准当中来。谢谢。

  • 新浪地产 04-19 10:32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体制改革》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副所长 李铮

     李铮:各位代表下午好!大家刚吃完饭可能有点困意,我今天大一点声音。上午听了各位专家的演讲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今天安排我介绍一下标准化。确实是,标准的问题和我们认证作为基础的供应,同时认证问题也是标准落地很有效的手段。所以今天把标准问题和认证放在一起作为主题,很切合主题。

      今天下午给大家做一点工程建设标准化体制改革情况的介绍。主要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可能会有一些我个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能够借鉴,能够思考。

      下午我给大家讲几个问题:一个是谈一谈改革的事情,工程建设标准化的改革应当放在国家的整个改革大背景下去考察。二是介绍一下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发展的一些历程。改革不是今年才提起来的,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变革、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三是给大家介绍一下现在的项目,向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学习的主要做法,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相结合的体制,工程建设标准化努力地向这些方面靠近。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在不断进行摸索和探索的过程中。最后一个是工程建设标准化全面深化改革。

      首先看一看标准化改革的事情。2014年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其中一个是“全面深化改革”。应当说,这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在“四个全面”当中,战略目标是建立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深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两大动力,就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就是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发展显然也要进行改革。

      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个文件当中和标准化改革相关的有几个问题。比如说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家都知道,标准化特别是强制性标准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很重要的方面、很重要的工具。文件当中提出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什么要讲大方面?为什么要讲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实际上这样的思想,核心是政府和市场的思想,也是标准化全面深化改革当中所要依据的基本原则。还有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比如说后面会谈的团体建设标准问题,实际上是更大发挥市场作用的问题,减少政府的标准问题。这些重要论断都是标准化改革索要依从的。

      第三,全面深化标准化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待:一个是标准化改革是全面改革发展的动力。第二,标准化发展的历程就是改革的历程。第三,我们还面临一些问题,这个在很多文件当中都已经谈到,比如标准老化问题、交叉重复矛盾的问题、体系不够合理不够健全的问题。这些都客观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革。再有是全面深化标准化改革要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进行标准化改革,主要是改变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机制创新不足、基础保障薄弱的现状,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深化标准化改革。

      我提出几项原则,不一定正确:一个是标准化特别是工程建设标准化开展了很多先期探讨,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要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相结合的原则。这里很重要的观点是要一定深刻认识我国的国情,认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发展的环境、发展的现状和国外能够怎么样很好地结合。这是一个。二是改革要适应与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原则。三是适应于促进科技快速发展的原则。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比如说现在减少政府的标准,大力发展市场化标准、团体标准,这些都是适应和促进科技发展很重要的手段(方面)。四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所有改革所做出的标准毫无疑问是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五是所有改革都应当是有目的的,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而且是引领导向向全面性的原则。

      第二给大家介绍减少一下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发展的历程。大家都知道,搞标准化的人比较忙,我们国家标准化发展分成几个阶段,有的是三段论、有的是四段论,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我们这里面还是讲工程建设标准化在改革过程当中的几个重要节点(当然不完全是这样分,需要研究)。主要是几个方面:一个是建国初期完全按照计划经济模式学习苏联。二一个是改革之初,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条例》当中讲一经发布就是技术法规,这完全是计划经济时代。三一个是80年代初,其实上世纪70年代末就有了开始团体标准化机构组建,团体探索方面,工程建设标准化领域比较考前。80年代中开始“推荐性标准”的探索。

      我们看几个主要的情况。1962年有了《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这是我国关于标准化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里面规定了国家标准、部标准必须贯彻执行。70年代的时候,主要是大量吸收苏联标准,实行的也是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作为基本管理手段,各级、各类标准都是强制执行的。1979年时,我们颁布了管理办法,同时1979年国家建委决定成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也就是后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的前身。从那时候我们已经开始要探讨关于团体标准的问题了。很重要的是,十二届三中全会时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为我们国家标准化体制改革吹响了号角。1986年的时候,工程建设标准化推荐性标准进行试点。1988年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第一本标准化出台。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主要表现特点是确立了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相结合的改革阶段,这也是为了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标准化当中规定了要有强制性的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形成了二维结构。1988年一直到2000年,工程建设标准化在继续发展的同时,标准的体制改革逐渐被提上的重要议事日程。这是变革的漫长过程。

      有几个时间节点:一个是1988年标准化法,1990年条例出台,1991年有《关于调整工程建设专业标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通知》,1992年出台了工程建设的两个管理规定,也提出了中国特色管理体制。这是1992年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大会上提出来的,当时提出要大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标准定额管理体制,要在继续抓好强制性标准的同时大力发展推荐性标准。所以我们的改革一直在路上。

      第三个主要是以“强制性条文”为代表的标准体制改革阶段。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里面对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要加以处罚。当时工程建设标准有2700多项,要执行的强制性条文超过15万条。有了国务院的条例,所以我们就进行了大量改革,把原来“一经发布就是技术法规”的标准变成了“条款的强制”。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在摸索、思考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相结合的体制。2000年有了国务院条例的发布,在这个条例之后,建设部组织制定了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出台的第一部就是房屋建筑部分。此后陆续发布了各个行业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有铁路的、民航的、化工的、水利的等等。到2001年我们国家加入世贸组织,这对我们国家标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那怎么样从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走向吸取国外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相结合的体制?我们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2002年,当时的质检总局颁布了强制性标准管理规定,2004年的时候,原建设部发布了建设事业政策纲要,在政策纲要当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工程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体制”,当时提出2010年基本建成。但此后过程比较缓慢,这里面有各方面的问题。

      第四个是开启以“全文强制标准”为表现形式的“技术法规”的制定探索阶段。过去都是条款强制,2000年以后编制了一系列的强制性条款。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发现这些条款系统性比较差,而且取哪些作为强制性条款的时间比较紧,根据个人理解也是比较随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探讨能不能参照国外的通行做法去试点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所谓技术法规。后面我们还要谈技术法规也有它的定义,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在中国管理体制之下,怎么样做有中国特色、有自己表现形式的技术法规显得很重要。以后,我们在仔细研究基础之上有了这样的探索,就是制定“全文强制标准”,这些标准以当时《标准化法》规定的强制性内容,特别是WTO、TBT所提出的五项强制性原则要求,按照这样的原则要求,也结合过去已有的强制性条款,能够将其适当地其中在一本里,所以我们编制了全文强制标准。这开启了全文强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技术法规的形式。

      这有几个方面:一个是2005年发布了第一本《住宅建筑规范》,这是第一部以住宅建筑为对象,主要是功能、性能要求的全文强制性国家标准。2016年的时候又启动了建设领域的27项。这个时间跨度比较多,从2005—2016年将近十年,在这个过程当中陆续制定发布了全文强制的标准,比如城镇燃气、轨道交通、城镇环卫、城镇排水等等几项,但总体来说,迈的步子不大,改革的力度也不大。2016年又启动了27项研究编制工作,主要的突出点是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标准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之下,2016年大规模开展了27项全文标准的研究编制。2018年建设部下达了工业建筑领域研究编制,一共138项。

      第五个是国务院标准改革方案开启了标准化深化改革新阶段。这个改革方案大家都清楚,总体目标就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标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问题。国家体制改革很重要的方面也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主导思想,标准化改革也是贯彻这样的思想。改革总目标,大家从文件当中都看到了,主要是建立政府主导指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这是改革的总目标。

      有几个节点,一个是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改革方案,2016年建设部、住建部发布了《关于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同年印发了《培育和发展工程建设团体标准意见》,2017年新的《标准化法》出台,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

      以上是给大家简单回顾了一下工程建设标准改革的立场,这个改革历程有利于对现在改革和今后的改革有一个的正确的认识。

      最后是总结。标准化的体制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而变革。工程建设标准化的改革一直在探索,很多方面走在前头,比如在团体、协会标准的制定上,还有探索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相结合的体制上。标准化改革也应当遵循几项原则,比如说立足国情和借鉴国外的原则。时间原因我不再重复了。

      第三,给大家介绍一下工程建设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相结合的体制。

      技术法规的事情都有定义,我们国家标准也有定义,TBT协议也有定义。主要基点是技术法规是制定技术标准的法律依据,强制执行。技术标准是支撑技术法规的技术基础,两者相互联系、相互结合、互相支撑、协调配套的有机整体。国际上这种做法非常成熟,我们力图能够结合中国的情况向这方面改革。

      简单看看国外的情况。比如德国,大体上有一些模式规范,模式规范要通过议会通过变成当地的法律。最底层谈的是技术标准,自愿采用的技术标准作为支撑。(PPT图)有德国模式建筑法规、技术管理规定、州级建筑法规等。

      英国大体也是这样,是法律、法规到技术准则,最后的底线是技术标准,也是金字塔形的支撑结构,也是法规作为法定的依据,标准作为技术基础。

      美国基本也是这样,从州的法典到一些法规,也有一些模式规范,模式规范通过当地议会转化就变成当地的法规。这里面引用了大量的自愿采用标准,形成了法规和标准相互支撑的体制。

      国内很多学者做了很多研究,这方面的文献很多,总结起来,国内学者认为国外技术法规主要有6个特性:一个是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二是没有为技术法规设立独立的法律类别,我们国家是这样,很多国家也是这样,没有专门的技术法规法律类别。三是技术法规与自愿性标准有明确的界定。四是技术法规与自愿性标准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五是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紧密结合。今天的主题有合格评定的问题,国际上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规评定三位一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做法很成熟,国内怎么样形成这样的体制还在改革过程当中。六是建立了良好的技术法规体系运行模式。

      同时研究国外情况并结合国内情况,有些学者谈到了几个路径,比如标准全部为自愿性标准,强制性条准通过法规规定或引用来确定,再作为技术法规执行。还有是技术法规完全代替强制性标准,把现有的强制性标准取消。这就大动了整个法律体制问题,涉及到法律体制问题。再有是保存强制性标准,对强制性标准进行改造,使它逐步满足强制性要求(所谓技术法规的要求)等等。当然这些我们是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

      我们现在的做法有几个方面,前面已经谈到了,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提出构建这样的体制,2000年住建部进行了专题研究,2004年《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明确提出这样的思想,2005年发布了第一步全文强制标准,2016年开始大规模研究编制,现在有39项研究编制,大体上通过验收,下一步很多要正式制定计划,然后把它转变成标准。过程中怎么样处理现行分散的条款,及强制性标准怎么产生,后期维护、管理怎么做,这些制度是下一步需要不断探索的。

      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的大体节个是这样的,有一些推荐性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来支撑国家的构成建设和技术法规。目前研究编制的有所谓的工程规范,从标准定额司角度来说,我们把全文强制大体分成两类:一个是所谓的项目规范,针对项目;还有一个是通用技术规范,比如规划、勘察、测量等等。当然在这个编制过程当中也反映了一些问题,我们过去是避免重复、交叉,但这里面分成项目规范和通用规范后还是会有交叉,很难区分。所以在研究编制过程当中,很多技术人员感到很苦恼。这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目的。工程规范大体是这样的情况。

      目前我们有39项研究编制,从项目上来看有13项,有大有小,有的比较宏观,比如室外排水,还有比较小的市政管道、工程防水,这都是比较小的规范。而且这里面都有交叉。这是我们的基本做法。

      在这个过程当中主要是严重编制,体现为四方面,大家看一看(见PPT)。

      简单做一个小结,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体制体现为法治、市场经济、技术发展,根据它们的需要而做的。再一个是从条文强制到全文强制,这是目前具有中国特色法规和标准相结合的体制,可能是中国目前可能走的一种形式。第三个,技术法规各国表现形式不同,主要是看文件是否具有法规的强制属性。第四个,从国外情况来看,要三位一体(技术法规、推荐性标准和合格评定)能够协同配套,这是下一步需要探索和理清思路的方面。

      第四部分给大家汇报一下工程建设标准化全面深化改革的事情。国家标准化改革大家都知道,主要从6个方面:协调机制、精简强制性标准,完推荐性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搞活企业标准。工程建设准化也发布了实施指导意见,提出了目标。

      存在的问题,一是强制性条文弊端逐渐暴露。二是标准供给渠道单一,市场化供应缺乏。三是现行标准体制约束了创新,市场标准化不够发达,很多新技术不能够适应,所以限制了技术的创新应用。四是标准对工程建设的目标性能要求不系统、不突出。五是部分标准技术和指标不高。六是工程建设国际化水平不够。

      改革,一是改革现行强制性标准。二是推荐性标准供给结构。三是改革提升标准的技术水平,特别是建筑领域跟民生结合得非常紧密,怎么样强化绿色概念、强化百年大计的概念都是我们下一步要着重加强的。四是改革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探讨,前一段还召开了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的全国大会。

      以上我主要给大家汇报了四个方面,从改革大环境,从国外的情况建立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相结合的体制,还有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的严格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情况,一些内容不一定正确,有些是我个人的观点,供大家学习参考,谢谢大家。

  • 新浪地产 04-19 10:32


    《中国认证认可制度体系》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生飞



      生飞: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首届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大会,首先我代表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对于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同时也对于今天获证的企业表示祝贺。

      根据会议安排,给我出了一个“中国认证认可制度体系”的题目,这个题目挺大,讲起来也比较宏观,可能需要很多的内容,看着挺复杂,其实也简单。

      中国认证认可体系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就叫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所以我今天更多的想从认证如何促进建筑业质量提升的角度谈一点看法,或者跟大家做个交流。

      刚才岳院士的好多观点,对我来讲也是很有启发,对于今后如何把认证工作,特别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有效性进一步提升,我觉得有很多借鉴的地方。

      我想谈几个看法。

      第一,认证认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刚才潘司长已经讲过了,认证认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有几个标志。一个是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一个标志。这里头明确了完善国家合格评定提议,夯实国家准入基础设施,并且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这六个方面的任务,是今后在认证认可领域需要继续做下去。其中核心的就是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使得认证认可成为质量提升的一种保证性的制度工具。

      去年国务院召开了“关于推进质量体系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中国制造品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这个会议也提出了要加强质量监管,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中国制造提质升级迈向中高端。

      刚刚成立的市场监管总局,今后的认证认可工作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向,更多的要加强对于认证工作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和营造公平秩序,从这个方面来保证认证工作的质量,因为新成立的市场监管总局认证工作分成两个司,刚才的潘丽芬司长是认证监管司,还有一个司叫认可与检测监管司,就是跟检测机构有关的业务都由认可与检测监管司来负责。这个就是中国认证或者认可进入新的时期的几个标志。

      第二,给大家介绍的情况是,现在我们认证认可的一些基本的状况。

      截止到现在,一共颁发了176万多张证书,这个证书包括了产品、体系和服务各类证书,ISO9000认证证书一共发了42万张证书,这里面跟建筑有关的GB/T50430证书,现在是3万多张,涉及的企业60多万家。中国一直说我们是认证大国,其实是发证大国,证书在这个世界上发证量最大。但是要跟我们的所有企业比较起来,这个量还并不是很大。因为我们现在合到市场监管总局了,大概每星期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一次会议,通报相关情况。现在由于商市制度改革,大量市场主体进入。现在在工商注册的市场主体超过了1亿,而且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我们获证的企业跟整个的注册企业比较起来,数量还是非常小。所以获证的组织还是在整个的市场当中带有引领作用。何况我们今天参会的企业更多的都是一些建筑领域的龙头企业,可能更是对这个行业的引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反过来讲,如果我们进一步的扩大认证的覆盖面,引导更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获得质量认证,提升质量的话,应该说对于带动中国所有企业的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讲,我们认证工作特别是检验认证联盟今后的工作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

      获得资质认定的检测机构,包括各类的国家检测中心3.6万多家,这个数字是截止到去年年底,现在这个数字比这个还多。批准认证的机构403家,特别是2013-2017年增长非常快,这也是随着行政审批的改革,简化行政审批认证机构比较多,现在从事体系认证279家机构,其中建筑领域认证机构166家,就是作为建筑领域里头从事认证的机构还是多,但是相比起来,数量要分摊到这166家机构里头,平均数也不是太多。另外总体上发展起来,认证机构发展的规模和层次也还是不是太多。

      认证人员的注册是由认证认可协会来负责的,注册的各类认证人员是5万多人。多数是负责管理体系认证的人员,是4万多人。从事50430认证的人员是4000多人,产品检查员9000多人,服务认证审查员3000多人。这就是我们认证的一些基本的情况。

       第三方面,想从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作为例子,跟大家交流一下如何开展建筑领域的相关认证工作。

      从定义来讲,认证是由第三方组织出具的书面保证,表明产品、过程或者服务满足特定要求的程序。这是ISO的定义。认证认可条例也规定了,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所以标准认证技术规范是我们开展认证活动的基础,也是保证认证质量的关键。

      开展认证活动首先是要规范认证机构的行为和运作,这方面ISO制定了专门的标准,来规范认证,这是一堆标准,而不是一个标准。那么这些标准就叫做合格评定工具箱标准,认证机构要想真正的做好认证工作的话,要采用这些相对应的标准,而不是简单的使用其中的一个标准或者两个标准。比如现在多数的管理体系认证机构都认为我执行的17021,按照17021运作就行了,产品认证机构说我按照17065运作就可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得有些工作开展的不好,除了其他的因素以外,与我们对这些合格评定工具箱标准的理解或者说熟练的掌握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产品认证机构。这个合格评定工具箱标准大概十几个标准,是规范产品认证机构行为的。所以产品认证机构更应该了解这个工具箱的相关标准,才能更好的开展我们的这些相关工作。

      第二就是要熟练的了解合格评定功能法,这也是ISO/IEC标准规定,这是设计一项认证制度的基本方法或者我们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不论现在技术如何发展,但是认证的最根本的合格评定功能法没有变化,我们开发认证制度都应该按照合格评定功能法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来进行。

      比如,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它们的体系运作和各个企业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在场的有很多中建的好几个局,一定是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比如都做9000认证的,就一定不能按照同一个标准,9000认证标准是一样的,但是对每个企业做认证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合格评定功能法的规定来进行选取、确定这些程序,你认证才能做到针对性。当然产品的差异化就更大了。

      比如选取,被审核的企业的重点是什么,人员是什么,应该每个企业选取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都是9000标准,基本都一样,或者有的时候企业人数还多,还要少算人数,这个就是违背了合格评定功能法的一些基本特点。抽样怎么抽,虽然做管理体系,但是也有产品,那么它的产品是怎么依据的。同时根据企业特性,要进行必要的测试、检查等等。建筑施工领域可能还有一些设计规范、图纸等等,都要事先按照功能法进行相应的确定。

      当然还有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我们现在是习惯了一年一次的监督,一年一次的监督是写在标准里的基本的,监督部门不能超过12个月一次。但是真正的监督是要根据这个企业运行的状况,根据这个体系的成熟度来确定监督的频次。因为我们可能更多的监督是跟收费有关,但是真正要想保证这套体系有效运行的话,合理的确定监督的频次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否则你就变成了今天给它认证,一年以后再去一次,这个过程中如果是体系运行不是非常成熟的企业,那么在这一年中怎么保证它的体系有效运行。

      管理体系发展是随着ISO9000体系的换挡,经历不同的阶段。从1987年制定9000体系管理标准的时候,开始的出发点是叫质量保证标准,就是通过实施这么一套体系,来保证你的产品质量在合理的范围内,不是说提升质量,就是你的产品就是中等水平的,那它有保证,一直在这个中等水平,而不是实施了9000认证,它的质量就提升了,那时候没有这个数。就是说不要让你的产品忽高忽低,一直稳定在这个水平。所以开始就叫质量保证标准。

      从1994年就进入了管理体系的方法,使得企业通过建立质量体系,使得整体上体系化运作,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在2000年,引入了PDCA,就是质量管理方法,更多的通过PDCA强调持续改进。

      2008年又强调了过程方法。

      2015年最近的一次,就是强调风险管理。

      所以9000标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它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因为我从1992年就开始做,在中国推行9000管理体系,那时候对于企业来讲说认证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更多的是降低成本、降低废品率、提高效率,那时候更多说的是这个。现在这些问题对于企业来讲可能不需要通过建立管理体系认证的话,也能够得到解决。因为现在发展是工业化、信息化、体系化的发展,废品率一定是低的。现在2005版的管理体系,已经把质量扩大到经营质量,就是一个企业不但是产品要做好,而且也不单纯是一次性的把产品做好,而且是能够持续的把产品做好。这就是质量提升就体现在这儿。所以我们认证机构在用2005年版给企业做认证,更多的应该关注企业整体的效果,就是从经营质量角度来看企业的体系运行的情况。

      我们现在在市场上一看,认证机构层出不穷,这么多认证机构怎么来选择好的有质量、有品牌的认证机构,因为现在还是存在着认证机构小散乱的现象,认证可靠性不高,有的时候个别还存在着认证乱象,这么多证书企业如何选择?在企业没法选择的时候,第一选择谁建立的时间长,第二选择谁认证数量大。这可能是企业的选择。当然有一些比如我们联盟的成员,是鉴定为主的,体现专业化。但是更多的没法选择的情况下,只能是通过价格来选。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达到了体系运行的效果呢?不一定。因为我们最近也收到好多地方财政局的信函咨询,就是问问这张证书是不是有效的证书,在问这个问题。地方的政府部门在招投标过程中,对于这些证书也没法说,所以他们也还有好多的疑问。所以机构要想很好的发展,应该走正路,做到专业化、差异化、集约化,走品牌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被企业和消费者所接受。

      可喜的是,我们今天联盟的成员都是专业化的机构,也是以建筑领域认证为主的机构,本身就与其他的认证机构存在着差异性。联盟这种形式又是集约化、品牌化的方向。因此,联盟认证的发展符合机构发展的方向,也符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的发展方向。今后,在建筑领域应该更多的看到今天发布的带有认证联盟标识的认证,这样的认证是在建筑领域采信度更高。

      认证审核要从过去单纯的复合性审查、检查性审核,向企业质量提升全过程的解决方案、全标准的服务,一个体系的认证来转变。因为对于企业来讲没有那么多体系,就是一个体系。标准会有很多,不可能要求出一个标准让企业建一个体系,建这么多体系,实际上都是给认证机构看的。为了认证机构在认证审核的时候方便,便于对证。但是真正运作不是这么来做的。所以要想能够做到全过程解决、全标准服务、一体化审核的话,对于认证机构的能力和认证人员的能力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

      拿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例。汽车行业16949标准强调了五个质量管理的工具,必须要使用这五个工具,企业要使用,认证机构在审核的时候也要关注企业是不是这五个核心工具都做到位了。但是这五个核心工具并不是针对汽车行业制定的质量管理工具,这五个工具是对于所有的企业都适用。我们是不是联盟在今后对企业实施管理体系认证的时候,第一要关注这个企业是不是使用了这些工具,或者说使用了这些工具的一些相关的理念,我们应该帮助企业来总结,只有帮助企业总结,才能达到质量提升的目的。

      另外,这些工具也应该在今后的认证过程中,特别是在管理体系认证过程中,逐步的加以实施。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的达到帮助企业质量提升的效果。

      汽车行业主要靠供应链,一个整车所有的零件是来自方方面面,必须要通过这些强制的质量管理工具的使用来控制、保证这些供应链提供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其实这方面跟建筑领域有些方面是相象的。

      刚才院士讲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也是通过不同的组件,最后产品体现在建筑上,也是有很多供应链。比如钢厂到施工,施工方的过程也很复杂,最终怎么保证质量,可能在今后的认证体系当中,这些方法要逐步的加以利用。

      简单的讲,现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不断变化,目前已经发展了几十个管理体系的标准。不管有多少个管理体系,对企业来讲,企业就一套管理体系,而且企业的管理体系的目标是非常清楚的,就是产品、质量、成本、研发、创新,大概这五个方面甚至六个方面,就是企业管理体系或者企业运作体系的核心。我们怎么把这些管理体系的标准都加到企业这一套实施的体系中去呢?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现在几十个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实际上它的基本框架都是一样的,现在ISO出这些管理体系标准,从构架上越来越趋于一致,我们现在前一段说搞质量提升,要针对不同的领域制定不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当然这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核心并不是说制定多少标准,更多是要关注实施认证以后输出的效果,“输出很重要”,这是ISO说的,ISO在制定管理体系标准的时候重点强调就是不管什么标准、不管什么体系,一定要跟结果挂上钩。就是如果我们现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跟质量没什么太大关系,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跟环境没什么太大关系,那我们实施这么多管理体系标准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最重要体现在是不是满足客户需求,这个企业的过程是不是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否达到了顾客的满意和持续改进。这是衡量输出结果重要的标志。

      我有一个想法不一定全,建筑领域将来的体系认证更多的应该是全过程、全标准的管理体系认证,刚才院士讲的叫认证体系是什么认证体系呢?就不是简单的质量的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体系。虽然我们是给它实施了9001的认证,叫管理体系认证,但它的内容应该是更有针对性,因为建筑领域内容比较多,环节很多,相关方也比较多。这个图是我在金博会里外资机构给人打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筑领域全过程解决方案”。他们不是这个图,这个图是我拍了好几张照片画的,但是这个图不一定对,因为我是建筑这方面的外行,但是这张图供大家来参考,所谓叫建筑领域的认证体系。刚才讲了,他搞一体系,你搞一体系,这体系之间都不一样。这么来考虑问题的话,是不是能够对建筑领域质量提升有促进作用。

      我们老讲先做认证,然后再做增值。那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做认证的时候,就把它做得有针对性,把它做得跟企业的提升有紧密的联系,所以这些概念到现在都要做一些调整和改变。

      刚才讲了体系认证。下面再谈一谈产品认证。总体来讲,中国的产品认证机构做得都不是非常好,特别是自愿性产品认证。强制性产品认证是政府推动,有强制性要求,开展得很好。但是自愿性的都是有一些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其实简单的讲,产品认证是一种特性的认证,它并不是优中选优,我们前一段的口号,自愿性产品认证可以拉高限,其实要从特性角度来讲,它只是某一个或者几个特性满足了一定的标准要求,那么几个特性满足要求怎么产品就成了高限呢。现在有一个概念,自愿性产品当中如果起到拉高限的作用,是在特定的性能上满足了要求,或者特定的性能上高于了一般的性能要求,从这个角度上起到拉高限的作用。但是从这个产品本身的质量上,并不一定能够起到拉高限的作用,所以特性认证和特定功能认证是产品认证的最基本的特征,而不是说对于企业做产品的质量抽查,或者说是在合格产品里选出更好的产品,就需要有这方面的转变。而且产品认证是靠一套认证规则、认证程序和认证方案来保证这个产品的实施。

      最早70年代ISO提出了八种认证模式,这八种认证模式就给出了不同认证方式的做法,最典型的产品认证是第五种认证模式,我今天不细讲。最近ISO又出了17067,提出的认证方案里边给出了七种认证方案的典型模式,但是它强调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和产品的特性,可以不同的把这七种方案进行组合,而不是一个方案就针对一种类型。所以在现在更灵活,也是为了提高认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我们国家的产品认证是从行政许可转化过来的,就是最早各个工业部门都有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取消了之后,有一部分先期转成了产品认证,最近国务院常务会又要取消多少种许可证,也转成产品认证。所以这种转化是政府的需求。那么怎么把政府的需求变成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们要从产品认证的制度设置来考虑,更加关注的是这个产品的特性符合不符合要求。这是产品认证的最基本的概念。我希望在座的产品认证机构应该牢牢的记住产品认证特性。

      从建筑领域来讲,我们更关注的是什么东西。特性有很多,那关注什么样的特性是我们在市场上可以能够被采信的。现在无论从国际上还是我们国内开展比较好的产品认证,更多的是关注什么特性呢?关注产品的安全性,人身安全,还有其他安全,食品安全、电器安全、环保、雾霾等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舒适性可能也是人们关注的。舒适性就跟功能有关系,就是刚才我前面讲的一种是功能,一种是特性,你只要关注这些,是现阶段产品认证开展做得比较好的,多数是关注特性,并不是说关注整个产品质量。比如UR,以电器安全为主,只要那个插头上打了UR标识,插电的就跟这个认证有关。比如电视机的插头,就管电视机的插头,不管电视有没有影。当然电视是合格的产品出来,一定是有影的。有影没影,色彩浓和淡跟认证标识没有关系,如果管这么多的话,从保证整体产品质量这个角度来讲,保证产品质量有其他方式,所以产品认证要从特性来考虑。

      与产品认证有关的标准有这么多,17065是产品认证机构自身运作的标准。17067是你怎么设计产品认证方案。17026就是给了你一些具体的事例,如果你不会选择认证方案,可以通过17026看它是怎么选择的,给你借鉴,你再按照它这套思路给出的方案来选择。17025,产品认证一定跟检测有关,怎么利用检测实验室相关实验检测能力,当然还有人员、供方符合性声明、标志、确认与验证等支持类标准。

      产品认证谁是采信方?我们现在做了一些产品认证,好像市场采信采信度不高,那么谁是采信方呢?当然,政府是一方面的采信方,但是政府采信一定是有限的,政府采信是产品有限,范例有限。我们现在老说政府推动着绿色认证,那主要用在政府采购里头,产品认证的范围现在可供政府选择的范围还是少的,开展了多年,不超过十种,但是更多选择恐怕还有好多产品,在政府采购都采购,但是没有纳入政府采信范围。所以政府采信是有限的。

      企业也是采信方,但是企业采信也是有限的,比如我们认证了一个基本功能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就是消费者和市场无法判定产品的质量,但是企业是能够有能力判定产品质量的,因为如果说我是一个企业,我买产品,我一定会考察它的质量怎么样,而且我也有一定的能力。另外,即便是企业关注的角度也会跟其他关注角度不一样。企业更多是关注它的供方怎么能够通过体系运作保证它的产品符合要求,所以如果说从产品认证的角度讲,企业采信可以用其他方法替代。比如它看看供方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没有,或者来的供货再抽样,因为它自己有检验,所以企业采信也是有限的,或者企业采信可以有其他方法替代。但是消费者采信就不一样了,因为消费者不具备对于所有商品的技术判断能力,只是通过认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认证标识可以采购、购买带有认证标识的产品,这就是消费者采信。消费者采信才是真正推动产品认证发展的。而且消费者采信也是市场机制,买了带有标识的产品不好,那下次肯定不买,而且现在渠道又那么发达,他会通过不同渠道来说这个事,对采信进行评价。所以消费者采信、市场采信才是我们设计产品认证最终的目标。

      另外,我们设计产品认证的产品,也要是瞄准最终产品。如果不是最终产品,更多的中间产品是看不到的,比如钢筋要盖一个楼,改进很重要,刚才说的钢结构建筑,但是楼盖起来的时候都看不到,因为通过另外的成品把它覆盖了,我们要真正把它的特性体现出来,一定是间接的,一定是要通过最终的那个产品来反映它的特性。真正给它做特性认证,有一定的问题。

      我举一个不是特别恰当的例子,因为我们一直搞水泥产品认证,我不知道现在的在座的建筑企业有多少企业在买水泥的时候买那个获得认证的企业的水泥。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讲,或者整个市场来讲,水泥是盖楼盖进去的,根本就看不见。那么它认证了或者没认证谁看得见呢?根本就看不见,所以水泥认证这几年一直在做,但是发展一直不好。这种认证因为没有市场广泛采信,你认证或者不认证,认证可能价格高一点,因为认证是有成本的。但是不认证的水泥也照样卖得出去。那么就是企业对于水泥认证并不是说有很高的积极性,因为有一些核心企业是因为有上级主管单位推动,另外通过认证也是起到一个宣传作用。这个例子并不恰当,可能在座的有水泥厂不太同意我的看法。但是这是我通过观察来看这个问题。

      我们建筑领域来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产品呢?因为我刚才看了咱们发布产品的清单,产品认证一大堆,但是可能应该更过的关注最终产品或者与消费者关系更加密切的。比如防盗门家家都有,现在防盗门也打不开,如果防盗门上有任何的标识就会说有增加市场的选择,还有油漆涂料,说是环保涂料,消费者没法判断这个涂料是不是环保,他说是就是,他说不是就不是,那么消费者怎么来判断?还有甲醛问题,我们房间里是不是含有甲醛超标问题。再有地板防滑问题。刚才红星美凯龙的老总昨天就滑着摔了,所以防滑问题也很大。我们老说防滑地板、防滑瓷砖到底标准是什么,现在的防滑即便给出的防滑值,是一个工况情况下,就是一个理论推算的,非得穿上它那种鞋或者它那种机器,在一定程度上才防滑。但是我们真正用在家居过程中,每个人穿的鞋不一样,而且地面情况也不太一样,有的家就喜欢用水擦地,有的就用吸尘器,地板的情况也不太一样,那么防滑怎么来解决,这都需要很好的研究。就跟汽车油耗一样,汽车油耗标的是8-9,但是永远这个车达不到,因为这是实验室情况下,所以防滑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再就是现在的雾霾,空气清洁剂、换气机很多种品牌,到底它的效率怎么样,到底能达到多少效果,这些都是老百姓关心的,都是消费者关心的。如果我们关心这些事情,那就能找到产品认证的很合适的切入点,而不是想一些这个那个的方法。特性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是从业者,我们从特性角度关注这件事,就能开发出很好的产品。

      另外,产品认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在最终产品上加贴产品标识,我不是说它不重要,就是它在有些情况下就跟产品认证这些基本特性或者基本方法有一些差别,如果我们要开展这个,一定要以钢筋作为产品认证的话,那么我们能怎么考虑这些典型的产品认证的方法,这些方案怎么来实施。因为我本人是在钢厂毕业,一根钢筋要切成什么样,怎么把标识贴上去,是很难的事情。

      下面讲两条跟联盟有关的事情供大家参考。联盟毕竟是一个认证机构的联合体,对于认证机构来讲,认证机构运作的依据,一个是17021,一个是17065,无论是17021还是17065都对机构的公正性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当然这公正性包含很多,大家回去可以详细研究。

      我们现在联盟的概念真正出现在带有法律文件上是在标准化法里提出联盟的概念,给出的叫产业技术联盟,它是一种以技术为纽带的行业联盟,特别是认监委前几年批了很多,带有实体性运作的联盟。这就有一个怎么保证公正性关系的问题,因为认证机构的公正性要跟向社会说清楚你这个组织的相关方,跟相关方是什么关系,这恐怕在公正性上提出来要明确。

      其中一个是对认证的风险承担责任,我们过去来讲,叫储备金。其实储备金一点起不到抗风险的作用,因为我也搞过机构运作,我们搞的是国有企业,比如我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真正出了问题,我拿出储备金来赔得了吗?赔不了,因为受财务制度制约,根本拿不出来。所以说因为有储备金就对认证责任有了担保,其实这是一句空话。我们认可认证机构在这条都虚着过去的,但是真正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认证+保险,对于认证机构树品牌是相当好的。国务院2016年曾经开过一次常务会议,提出了认证机构要承担因产品认证引发的产品质量事故的承担连带责任。但是两年多来,原来的国家质检总局没有把这项要求很好的落地。当然,新的市场监管总局会采取相关的措施把这项工作落地。对新的市场监管体制是一种有效的补充。保险公司一定不会轻易赔你,一定会观察机构运作的情况,随时监督你,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因为时间关系,我准备不是太充分,有很多是我一己之言,同时我对建筑行业业务不太熟练,只是跟大家交流一些信息,谨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 新浪地产 04-19 10:32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发展与认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岳清瑞


      岳清瑞:非常感谢大会能够邀请我来和大家做交流。另外,我也祝贺我们首届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大会的胜利召开。

      刚才听了几位领导做的一些报告,从我本身来讲,我觉得深受启发,也很受鼓舞。我们这个联盟的成立和我们大会的召开,一定会对我们国家的工程建设下一步怎么发展起到很好的助推和保驾护航的作用,因为我本人对检验认证这方面的工作了解得不透,所以我今天受大会的邀请,讲一讲钢结构方面一些发展和从我的角度来理解的对认证方面的一些需求,和大家做一下交流。因为下面生会长还会做更加精彩、更加专业的报告。

      我从四方面跟各位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钢结构的发展和成就。在座的各位都是从事建筑业的,对钢结构肯定不陌生,从我们国家钢结构的发展,如果从建国以来,我们划分为几个阶段的话,我们基本上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建国一直到文革,这阶段我们大的政策是节约钢材。

      第二阶段是文革期间,我们国家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说在这期间是限制使用,而且在这期间实际上我们国家在钢结构不管是技术进步还是一些工程应用等等各个方面,都处在停滞甚至于后退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一直到1996年,为什么到1996年呢?因为1996年我们国家在钢铁行业上发生了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在1996年中国的钢铁产量首次超过了一亿吨。我们可以把它划为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对于建筑用的钢材和钢结构是要求合理使用,因为合理使用和限制使用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老同志会知道,原来我们是建筑的技术的水平的高低,拿什么来衡量呢?拿你节约了多少建筑材料,尤其是节省了多少钢材来衡量的。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我们又叫抽筋扒皮,牺牲的是可靠度和安全度,就是牺牲的是建筑的质量和安全。

      第四阶段是1996年之后,我们钢铁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已经是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所以现在我们要大力调整钢结构,在钢铁行业还要限产。

      我们到2017年我们钢结构整个用量达到6400万吨,从2008年算起,基本上保持了十年平均13.8%的增长速度,就是一直都是两位数,但是我们国家从钢材的品种和使用来说,在世界上来讲我们还是比较落后的,不是先进的。并且我们成功建设了一大批的标志性的钢结构工程,大家都能见得到。同时涌现了一批具备研发、设计、制造、安装、综合运营等能力的大型企业,这里我只举几个代表性的例子。

      另外,我们基本上形成了以钢结构设计标准为基础的各个门类钢结构相关的标准规范齐全的标准规范体系,这个标准规范体系也是成熟的。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因为我们国家的建筑规范体系完全是独立进行的,和美标、欧标、日本标准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形成了自己的规范体系,而且在整个钢结构总体上讲,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包括了产品生产、技术研发、标准规范、设计、施工、验收、检测、加固、拆除以及再生利用等整个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而且当前应该说我们也形成了广泛的推广应用钢结构的社会共识,不管是政府还是科技界、企业、用户以及广大大众,形成了大力推广应用钢结构的社会共识。

      最近这一段时间,国务院的有关部委,包括咱们的住建部,还在做很多这方面的下一步大力推广钢结构的政策和产业的工作,相信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可能就会有新的政策来鼓励钢结构应用会进一步出台。而且我们积累了很多的专利,企业也都占有了比较大的主体。另外,我们还积累了很多国家级工法,标志着我们工程建设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包括国家级的各级奖项,每年都有钢结构的有关奖项,都会得到,今年也会有。

      另外,我们从国家级层面,从“十一五”开始,包括“十二五”、“十三五”,对钢结构的研发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十三五”我本人也一直参与到指南的编写、研究报告的提出,我都全程参与了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在国家层面对钢结构在技术研发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支持。

      另外,我们培育了一批具有实力的钢结构综合设计单位和聚集了一批钢结构的设计和工程技术人员,总体来讲,我们在钢结构设计、施工和管理方面的人员是很短缺的。

      第一阶段,中国现在钢结构和装配式钢结构的发展整个时机已经成熟,包括我们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具有完善的创新链,我们在各个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并且形成了深厚的基础。这是我第一个方面跟大家要说明的。

      第二个方面,我们说一下装配式钢结构的发展,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建筑业最近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或者很热门的一件事情,就是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应用,在这些方面有很多种声音,有赞成的,也有一些质疑的,甚至于还有反对的。我想我们不妨客观的来看待一下这些问题。

      装配式钢结构,我们实际上应该提出的就是建筑工业化,目标是什么呢?四节一环保,减少人工作业,提高工程质量等等。所以我认为我们实际上最早提到的是建筑工业化,或者是叫工业化建筑,从工业化建筑又到了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我们今天再把它缩小一点,我们提到的是装配式钢结构,它的实施手段就是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所以我认为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而不是全部。有些人一直质疑的就是说,你说工业化,那么现浇的不是工业化吗?所以我说实际上很多现浇的在有些特殊场合,并不比装配式的要差,甚至于比装配式还要适合。所以我认为我们提到装配式建筑,我们不要忘了我们的本意是建筑的工业化,所以说装配式建筑仅是建筑工业化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而且建筑工业化不等于完全的装配化。所以我们说建筑工业化应该是从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一体化建筑这方面来进行思考。

      回到钢结构,有人说钢结构本身就是装配式的,为什么你还要提装配式钢结构的概念?我们有一些做钢结构的同志就提出过这个问题,但是实际上我们现在提到的装配式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不仅仅是结构的问题,还包含了建筑、管线、设备、内装、运维、围护系统等等,所以仅仅提结构的装配化,也不是装配式建筑。所以我们说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目标应该是绿色的、生态化的建筑。如果我们把钢结构进行几大分类来讲,我们可以不同的角度去考察每一类装配化的程度问题,我们要考虑的是什么呢?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我们把钢结构如果是可以分成七大类,比如说大跨度空间结构、工业厂房钢结构、超高层钢结构、低层的轻钢结构,还有模块化钢结构,还有一些特殊的钢结构,另外量大面广的我们希望来做的就是住宅钢结构。我们考察的评价就是是不是标准化设计、是不是工厂化生产、是不是在装配化施工、是不是一体化内装、是不是信息化管理和绿色化运营,所以我们说在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方面,它的结构和围护形成了装配化,但是标准化程度不够。因为标准化在我的理解当中,我觉得和我们认证这一块有很大的关系。

      信息化应用,不懂建筑也有所区别。工业厂房钢结构上也是基本实现了结构和围护的装配化,标准化可以说我认为是部分实现了标准化,就是尤其是在同类工业厂房当中可以实现标准化,但是总体上来讲,标准化程度也还是不足,它尤其是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方面是比较偏低的,还多层和超高层建筑方面,在这几个方面我觉得有它的特色,但是也都有它的一些问题。还有低层轻钢结构方面,基本上很多实现了一些装配化,标准化方面也进行了很多探讨。在有一些大的企业方面实现了标准化。模块化钢结构更是这样,比如现在中集他们的一些标准化程度就非常高。

      但是总的来讲,像这两种各有不足,比如说模块化现在在多层尤其是高层方面还有一些问题,信息化管理也并不完善,所以我们一般来讲,如果我把它分成七大类,对于装配式钢结构,包括我们住建部的领导,实际上最关心的就是住宅的装配化。所以我们说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是发展的重中之重,现在应该说是百花齐放、成绩突出,但是体系不够成熟,问题不少。包括传统的框架体系,很多都做了一些探讨,还包括组合剪力墙体系,还有集成式楼盖体系等等。

      另外,中国钢结构协会今年的年会在前几天刚刚召开,我其实在这之前也到各个企业去走了一走,我发现我们企业发展的非常快,我不知道你们在座的有没有人了解,我们钢结构的企业原来说是规模大的、制造加工量是多少呢?一般最大的话一个企业来讲可能也就是几十万吨,四五十万吨已经非常非常大了,中冶集团是中国做钢结构最早的,也是历史最长的,但是我们现在的制造加工能力,我们自己统计我认为这么大一个国家集团一年真正的量也不到100万吨。但是安徽鸿路集团,今年它的制造加工量就超过200万吨。这个量是非常了不起的,这相当于什么概念呢?是很多大国一年的钢结构的用量,非常了不起,鸿路集团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也做了很多。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我的理解就是它要有不同的阶段,不是一蹴而就。所以现在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认为是必然的。目前我们装配式建筑,尤其是装配式钢结构,是以结构体系和围护体系为主的,我认为它是装配式建筑或者建筑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系统集成和模块化建造,未来应该是绿色、生态和智能化的钢结构的建筑是发展目标。钢结构住宅一定会成为我们保障钢结构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我认为这几年一定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而且关心钢结构的各位同行可以知道,我们钢结构过去和国外比很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产业集中度很低,你到国外一看就那几个厂家,我们国内一看到处都是钢结构制造企业,几千家甚至于上万家。但是现在产业集中我觉得是已经进入了一个快车道,因为在这里我一直提醒我们的很多钢结构的企业,要注意自己质量的提升、品质的提升、技术的提升,而在这里我认为我们就回到今天的主题,就是认证体系的建立,我认为是保障今后钢结构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这个大会,其实对钢结构的发展非常非常重要,我也希望我们这个联盟能够在我们钢结构行业进一步扩大影响,来宣传我们认证体系和这方面的一些工作和要求。

      第三个方面我想谈一谈发展的问题。如果是从国家的层面来讲,钢结构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

      认识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在战略层面认识钢结构的发展。因为钢结构要认识到它是绿色发展和生态发展的需求,这里有很多很多数据比较我不介绍了,很多报告里都有,比如对环境的污染、比如碳排放等等方面,都有很多对比。我们钢结构如果和传统混凝土结构来讲,在这些方面一定是绿色、生态的,而且它是重复利用的材料。

      另外,从钢铁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角度来讲也要正确认识。尽管我是做土木工程的,但是我们来自于冶金行业,1996年我们国家的钢铁产量才超过一亿吨,现在总在说我们多了、用不了等等,其实我还是要说,我们从建国到现在这么长达60多年的时间当中,将近70年,我们一直都是缺少钢铁的状态。所以我们其实才过了几天好日子,现在一个基本的国策就是要进行重大的调整。所以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考虑。而且也是我们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我们认证工作的开展,能够保障钢结构整个质量体系的建设,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认证工作对钢结构的发展也要从战略层面来提高认识。这里包括政府层面,从装配式钢结构的认识,包括开发商层面,因为原来开发商老觉得装配式钢结构贵,比装配式PC结构贵几百块钱,其实要从全寿命周期成本方面来认识钢结构。而且我们一直在讲,装配式钢结构不是低档的,不能完全从造价成本上,而且是一次性造价成本上,去说钢结构怎么样。我觉得这个在认识上不对的。

      另外,我们从消费者层面,对过去的装配式钢结构还存在不良的印象,比如以前有一些墙体开裂问题、渗水问题、隔音效果差的问题等等,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体系都已经在这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第二个问题,我们要解决协同的问题。从创新链的角度来讲,现在我提到了我们国家的很多成就,提到了国家有多重视,但是我们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创新链是科学研究、工程开发、科学化到产业化,一开始是科学问题,到最后产业化,是经济问题。这其中包含了高校、制造加工企业、建筑商、制造业、用户,这其中是互相之间的协同完全不够。比如说我们高校里很多研究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就造成研究成果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另外,很多高校往往热衷于点装难题的解决,很多大企业往往力图于做涵盖研发、设计、制造、施工等全体系的研究,但是企业再大,其实你的资源依然是有限,你想全体系的解决,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从全国层面来讲,看起来我们成果多,体系多,但是非常缺少具有共享的通用性的成果。当时我和住建部的领导做过这些方面的探讨,当时是韩司长主持的一个会上,怎么样去推广装配式钢结构,怎么去做。当时我记得我谈到了我们要做体系的认证,因为全国很多,比如精工推出自己的体系,杭萧推出自己的体系,中建推出自己的体系,我们中冶也推出自己的体系,都是单个的,其他很多企业也这么做。但是这些体系当中,至少从现在看来,我还不认为有哪一个体系是很完善的。我们住建部的领导和专家到现场去看,也指出了很多问题。其实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大家共同联合,推出几套适合全国比如不同气候地区、不同抗震设防标准的体系呢?我们一起去把这些体系做得更加完善,就会更加有利于产业的推广。

      所以为什么我说核心是缺少认证体系呢,我觉得如果我们在体系认证上能够解决这方面的工作,我认为对装配式钢结构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助力。原来我们也谈到过这些方面的问题。

      另外,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我们协同问题也不够。比如说我们在介绍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的钢结构不管是钢结构制造加工,还是钢结构后期的住宅等等,我们的钢铁行业参与度很低,原来几乎没有钢铁行业、钢厂参加。最近有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钢厂参与到这方面。但是在国外就完全不是这种情况,国外往往主导钢结构制造加工和体系的,要么就是上游的钢厂,要么就是下游的房地产开发商。而我们国家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是钢铁行业参与度很少。

      钢铁行业参与度比较少,其实在某种情况下也造成了钢结构发展有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比如说钢结构要标准化,标准化的话比如是方钢管、H型钢、圆钢管等等,你不能说建一个20层的建筑,底下是一米五的,上面一截一截越来越细,这不利于标准化的工作,也不利于制造安装的效率提升。而且我们钢结构不管是方钢管还是H型钢,基本都是钢板焊接,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热轧的H型钢呢?所以这些问题我认为都是我们的产业链之间协同不足造成的。所以我们存在的第二个大问题就是创新链和产业链方面的协同问题。

      这里所体现的协同问题就是设计和制造安装,我这两个照片是在沪宁钢机照的,我去看了感觉特别震惊,这两个没有放在细部,就是某些建筑的梁柱节点,搞得设计得非常复杂,而且它的实际上设计当中还要内灌外浇混凝土,像这种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而且在工厂加工业非常困难。所以由此提出我们设计和制造加工以及现场施工安装的协同问题,其实也是我们设计人员不了解这方面,某种情况下是人才的问题。

      还有比如说要完善质量监管,举个例子,十年磨一刀,钢材厚度减肥5%。1988年我们平均是在0.99,到了2010年,12年之后,到了0.94。其实我接触过一些国际上其他的钢结构协会,比如我接触欧洲钢结构协会,我跟他们聊,人家就反映出,中国钢结构质量太差,我也是各处跑,我心里我们还可以,为什么总说我们的差呢?很大一个问题其实是我们的公差问题。我们如果“一带一路”要走出去的话,如果是这样一种行为,没有人用你的。因为你都是复合材。看起来我们是小聪明,省钢了,但是在国内可能大家习惯了,即便习惯了有的负公差严重到已经是20%,已经超出了我们的安全储备。所以我觉得这些方面我们的认证也能够对这些问题加以改善,或者是能够解决,应该是质量监管和认证体系要建立,确实有利于这方面的检验。

      第三是人才问题,我们虽然储备了很多人才,但是在总体发展来讲还是严重短缺,尤其是设计人员。我说钢结构不是说结构不好,而是我们很多设计人员不了解钢结构,尤其是很多民用院,做混凝土做习惯了,混凝土软件也做得比较好,标准图也比较多,做起来很快。做钢结构现在都讲效率、讲收入,就不愿意做。或者一做就出现刚才那种情况,做得很烂的钢结构,让业主一看,你的钢结构就不好。所以人才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认证这块来突破钢结构发展人才的瓶颈。

      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我就不讲了,比如工程建设标准的升级速度,还落后于我们的市场需求,尤其是装配式钢结构这块我们有一些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缺乏高效的设计和辅助工具以及这些方面的一些问题。

      最后我想谈一下我的思考和看法。

      首先,钢结构发展面临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一个是我们绿色发展理念,还有现在的环保要求,都给钢结构发展带来了机会。我不知道大家关心不关心造价问题,现在在京津冀地区混凝土的价格已经提升得很高了,我们过去的沙子,原来大概是30块钱一吨,现在最高涨到300块钱一吨,已经升了十倍。另外采砂采石已经没有资源了。原来说钢结构贵,我认为下一步可能在成本上来讲说不定还便宜了,还有竞争力了。所以混凝土原材料的涨价,也使钢结构更有竞争力。

      钢结构具有物流优势,适合“一带一路”走出去发展战略。

      同时,集中度的提高,更加有利于钢结构的高质量发展。

      所以我认为在目前背景下,我们要建立两个平台和一个体系,来大力发展钢结构。

      第一个平台,就是要高度重视行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如何协同?从创新链的角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转化、产业化,就是STEI,从这四个角度来做。我们要解决科学研究的成果向技术和向工程转化的问题,就是打通从S到T、E的转化,主要是高校的研究成果如何为我们企业所用,来解决一些基础性研究缺失的问题,同时要解决从技术开发、工程化一直到产业化的问题,因为技术开发实际上还是科研型、科技行为,要解决上下游之间部品部件的产品单一,没有形成体系,关键产品缺乏的问题。

      所以要充分发挥官产学研的作用,加强协同、集成和构建,从企业出发,希望有龙头企业牵头,可以上述到T、E,我们搞研究院,搞技术的,可以由我们进行牵头,建设全产业链向上游的S出发到下游的产业化出发,所以我这里还认为,我们要进行产业化,一定要有认证体系来做保障。

      第二个平台要造什么平台呢?就是我在好几个场合提出的,打造基于云平台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立的全要素产业平台,所以现在装配式建筑面临了很多产业化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不通。第二,跨地域太远,长途运输成本太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跨专业的方面我们用创新链的协同解决技术问题,用产业链的协同解决装配式建筑各个部品部件专业的配套问题,用资本链来解决资金问题。跨空间怎么做?我们就是打造基于云平台的装配式钢结构的产业园区。因为现在云平台、大数据、互联网为这方面提供了可能,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我们的某个建筑,我们可以在北京进行研发,在上海进行设计,用深圳的制造,可以配套的产品在江苏、浙江来做,可以让它服务于包括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海南自贸区等等,我们基础是云平台,这样就解决了宽地域的问题。

      过去的产业园区是区域的概念,配套都到这儿来,你一家块地、他家一块地就建起来了,现在有了云平台,没必要全来,需要的再过来,不需要的尤其是研发设计,没必要到地方来。所以要全流程的创新研发,建立基于云平台的产业体系。这是我们在全要素的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定位。

      一个体系是什么,一个体系就是要加快建立装配式钢结构建立的评估认证体系。我在这里提到了几个

      一个是体系的评估认证,装配式建筑其实某种情况下包括PC结构,我觉得缺少体系的评估认证,你搞你的标准化,我搞我的标准化,实际上还是没有标准化。所以要搞体系的标准化认证,才能保障我们快速、有序、高质量的发展。

      二是我们要建立和完善装配式钢结构的部品部件的产品认证体系,来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和推进标准化工作。咱们标准院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要大力往前推。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从业人员的资质认证体系,来解决发展当中的人员的瓶颈问题。

      四是要推动全流程的监管体系建设,突破对装配式钢结构监管的瓶颈问题。

      所以我建议两个平台,一个是通过协同解决创新平台的问题,再一个是通过一些目前的云平台、大数据解决我们产业链的协同问题。另外,通过评估认证体系的建设来保障和推动我们整个装配式钢结构的发展。

      我的发言就是以上这些。我想通过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够让钢结构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谢谢大家!

  • 新浪地产 04-19 10:32

    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与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战略签约

    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与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战略签约

    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与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签约

    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 新浪地产 04-19 10:32


    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认证证书颁发仪式

  • 新浪地产 04-19 10:32

      主持人:感谢孙英理事长。孙英理事长给联盟认证工作提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要求,为联盟工作指明了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集合了住建领域多家国家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致力于打造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权威、全产业链、专业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目前联盟认证涵盖产品认证、管理认证、服务认证、人员技能评价专项认证等领域,实现了工程建设领域各个环节的全覆盖,联盟开发了自己的网站,网址是www.cctcu.cn,联盟LOGO采用了英文字母C的变形,是三角形的一个形状,代表着建设工程的稳固,也代表着联盟有信心、有能力确保认证结果的公平公正,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可靠保障和有力支撑。英文寓意是更好的质量、更好的选择、更好的生活,是我们的承诺,也是我们恪守的共同的目标。

      接下来将正式发布联盟标识、认证目录和联盟网站上线。请大家观看VCR。

      (播放VCR)

      主持人:感谢大家观看。现在联盟的标识、认证目录已经正式发布,联盟网站正式上线,预示着我们联盟工作即将展开新的征程,希望我们继续努力,不忘初心,做好认证服务工作。

  • 新浪地产 04-19 10:32

    《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以认证激发工程建设质量提升动能》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理事长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副总裁  孙英

      孙英: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今天在深秋的美丽北京,众多行业领导与顶级专家齐聚在首届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大会,共同探讨如何以认证激发工程建设质量提升的动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刚才两位领导的重要讲话使我们既倍受鼓舞,又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首先我要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的大力支持,同时我也想借此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前期开展的一些工作和今后的一些工作设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将质量第一作为目标要求,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既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抓质量的坚强决心,又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最有力、最集中的动员令。

      2018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充分肯定了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对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具体计划和路线图。当前,标准和检验检测认证领域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奋力书写改善质量标准的新篇章。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与国际民生息息相关,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建筑物的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福祉。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对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在全国各行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做出总体部署。其中对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

      随着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推动认证认可制度及诚信体系建设,是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质量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有利于引导和激励建设工程各方提供优质的产品,有利于推动建筑业实现绿色发展。因此,加快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推动城乡建设领域认证工作,对推动建筑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12月,刚才韩司长也提到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当时的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支持和领导下,工程建设领域组建成立了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这标志着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拥有了技术实力最强、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全国性检验检测认证组织。联盟目前包括9家成员单位,分别是: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康居认证中心,上海建筑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秘书处由标准院承担。

      联盟的使命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筑业换挡升级的背景下,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大力开展质量认证工作,推动将认证制度作为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将认证工作作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切实发挥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成立三年多来,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按照上述使命定位,从规范自身管理,提高自身能力入手,围绕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技术体系建设和构建高水平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等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具体如下:

      一,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组织调查研究,明确工作重点。为深入了解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认证认可工作实际,联盟组织对行业认证机构开展实际调研,深入了解机构管理、业务发展、市场环境、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认证认可工作调研报告。同时,开展认证认可制度政策研究,系统梳理发达国家其他行业在认证认可工作方面的发展思路、制度设计、实施路径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联盟的工作重点。

      二是完善组织架构,规范联盟管理。完善联盟内部组织架构,设置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联盟下设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及分支机构,建立和完善成员之间的沟通、合作、分享机制,将联盟理事长会议作为联盟最高决策机构,将诚信度高、人员素质高的认证机构和拥有较先进检验检测设施、仪器设备、环境条件、实践经验的实验室也纳入联盟,增加认证服务供给。制定认证标准编制管理流程等多项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联盟自身的管理。

      三是制定联盟标识,开通联盟网站。刚才韩司长也提到,一会儿我们将举行联盟认证标识的发布和联盟网站开通上线仪式,这既有助于扩大联盟影响,使行业进一步认识联盟、了解联盟,及时获得联盟认证的相关信息,积极参与联盟认证工作,也标志着工程建设领域认证工作将在统一标识、统一规则、统一管理的道路上开启新的征程。

      二,完善技术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标准体系,夯实工作基础。联盟围绕质量认证工作目标和要求,密切关注行业热点和急需,着力构建和完善认证标准体系,组织编制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第一批认证标准等等。同时发布了质量认证工厂质量认证要求,夯实认证工作基础,确保认证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目前联盟认证目录已涵盖118项建筑产品,为构建完整的工程建设领域质量认证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一会儿我们也将进行联盟认证目录的发布,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

      二是活用合格评价评定工具箱,探索认证新领域,开展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质量认证,探索装配式建筑技术工人职业技能评价模式,提升工程建设领域人员职业技能评价、能力建设,助力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秉承人性化、本土化、低碳化、常设化、智慧化的理念,开展高品质绿色住区、绿色建筑、绿色建材评价认证,推动安全、环保、健康、宜居的人居环境建设。

      三,构建高水平认证服务平台。

      一是积极开展认证服务,满足行业发展需求。联盟积极组织成员有序开展认证工作,目前已颁发总计40家企业88张联盟认证证书,其中获得产品认证企业27家,获得体系认证企业13家,认证工作突出,满足装配式建筑发展需求,包括装配式建筑构建、部品等,突出满足高品质建材产品需求,包括门窗、管材、装饰装修材料等等。前期实际上提出申请的企业还是比较多的,应该说远超过这个数,大概有50多家,最终我们还是要严把认证关,最终我们认证的是40家企业发88张联盟认证证书。刚才韩司长也讲了,我们联盟一起步就要坚持高品质,坚持最大的诚信,我想这样才能真正去打造我们联盟的认证品牌。

      通过联盟认证,我们让优质的产品体现出优质价值,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广泛应用,从源头增加市场优质产品的有效供给。一会儿我们也将在今天的论坛上为他们颁发第一批联盟认证证书。

      二是创新认证模式,引领认证新方向。积极与保险机构对接,在工程建设领域引入保险模式,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探索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产品责任保险的实施流程与认证工作流程相结合,形成认证+保险,构建双重质量保障新模式。

      三是建立追溯机制,实现认证闭环管理。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署,根据房屋建筑认证信息追溯机制初步要求开展工作,形成认证信息追溯机制的思路、追溯流程,同时实现在专有网站平台向社会主动公开认证依据、认证结果等信息,为构建互联网+认证监督构建基础。

      各位领导,联盟的上述工作成绩是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的领导下取得的,是全体联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意识到联盟的发展从推动整个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认证工作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对标准实施监督和认证认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进一步转变思想,坚定信心,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基本思路,努力将联盟认证打造成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高端认证品牌。

      一是突出工作重点,积极推动联盟认证发展。产品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类产品质量认证是建设领域标准化与质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盟要深入分析当前建筑产品在生产、流通、应用领域中的管理和监督模式,强化工程建设对产品消费的约束,要尽快推进将产品认证与产品保险有机结合,加强风险管控,强化获得认证产品的质量保证。这一点刚才韩司长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下一步我们联盟也要不折不扣的去贯彻落实。要加快建立有效的产品认证信息追溯机制,将标准认证、检测结果等向社会公开。要加强制度政策等基础研究,实现对产品认证活动的指导、规范和监督。不断完善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统一规则、统一检验、统一标识的认证体系建设。

      二是积极探索创新,切实发挥联盟认证优势。联盟要顺应标准化改革和团体标准发展的新形势,将技术指标更先进、创新性更强、市场反映更快的团体标准作为依据,推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资源性认证,发挥拉高限的作用,促进认证供需的有效对接,以标准的高水平提升认证的高品质,引领产品和服务质量迈向更高台阶。这一点刚才潘司长也特别强调,我想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推动认证结果采信。联盟要广泛汇聚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型设计施工单位、相关标准化组织以及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等,构建以认证为纽带的产业生态圈,要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团体、相关采信单位、相关保险机构等的互信合作,共同推动质量认证在行业管理、工程建设、市场采购、产品投保等方面的采信。一会儿联盟还将与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等行业团体以及深保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红星美凯龙等企业共同推进采信,同时联盟还将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认证品牌,将认证联盟标识发展成为高品质建筑、优秀建筑部品的代名词,成为城乡建设领域的权威信任符号。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今天是首届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大会,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联盟有责任、有信心凝聚行业力量,加强组织建设,规范机构行为,完善技术体系,推动联盟认证,助立行业发展。

      联盟将继续以专业化提升、规范化整合、市场化运营、品牌化发展为目标,勇于担当,务实合作,团结奋进,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质量认证在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此,我也代表联盟发出倡议,号召全行业关心关注联盟认证,关心关注城乡建设领域认证认可工作,并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探索建筑行业认证认可的特色发展之路,维护认证制度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向消费者传递质量信任,努力营造重质量、讲诚信的社会氛围,为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质量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谢谢大家!

  • 新浪地产 04-19 10:32

    《大力推行认证认可制度,促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  韩爱兴

      韩爱兴: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我们长期关注和期盼已久的首届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大会今天在这里隆重召开,我代表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对会议的成功举办和第一批获得联盟认证证书的企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前期所做的大量的工作表示感谢!

      首届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大会的成功举办,是我们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意见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工程建设产品认证制度的建立和启动,也必将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认证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建筑活动历史十分悠久,认证认可工作与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古代的建筑就有这样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讲话的时候,专门讲了长城的砖,每块砖都要打上生产者的标记,出了质量问题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应该说是我们古代的比较悠久的、比较早的产品认证制度的萌芽。无独有偶,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古罗马的城市建设,现在我们在它的建筑上和城市街道铺地的石路上,都可以见到几千年前生产者的标志,第几组,每一个部落生产的产品,都为质量追溯制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应该说工程建设是人类最早探索建立认证标志的行业之一,为人类留下了很好的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原国家建委、国家技委是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1988年以来,主管建设质量的转到了建设部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建筑业和住宅房地产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7年的58.52%,城市人均住宅面积也增长到了36.6平米。建筑业总产值也从1980年的286亿元增长到2017年总产值21万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我们国家的建设总量一直占据着世界第一位的地位,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在取得这个成就的同时,但是也有一些质量的问题,楼歪歪、楼倒倒的事情时有发生,比如我们的建筑防水这个诟病一直到现在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关注到七天前,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发布的全国26个省的防水材料的生产质量,124个批次抽检以后,可能超过10%都不能达到国家的标准,我想这是抽的还应该是比较好的、正规的企业,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产品质量问题显得更为严重。

      建筑产品的应用也不够规范,工程质量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从我们部这个领域长期在这个方面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应该说认证工作在住房城乡建设部起步还是比较早,但是长期的供应总体不足,认证评价活动急需要进一步规范,认证权威性也不足,社会影响也不大,采信度也不高,与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认证的需求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标准定额司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认证工作的一个具体负责指导的司,也十分重视产品认证工作。按照认证认可有关法规和要求,积极推动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认证认可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四年前,我们部里有关司局共同研究制定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归口指导的国家级建筑工程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的工作方案,特别是成立了中国工程建设的检验检测的联盟,对今后一个时期住房城乡建设归口指导的国家级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认证机构做了一些制度性的安排。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也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制定了有关的制度和规定,规范从业行为,强化性能保障,大力促进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认证事业的发展。

      经过认真筹备,今天的大会将发布联盟的标识、认证目录,有关专家还要发表主题演讲。借此机会我也想对获证的机构和企业讲三点希望。

      一是要围绕新时代发展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正确认识、适应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充分认识认证认可是建立和传递信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联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广泛的整合行业、地方的资源,增加认证服务供给,合力打造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高品质认证品牌,获证企业要以获得联盟认证为契机,开发和生产更多的优质产品,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质量水平。

      二是树立品牌和信誉。联盟的认证证书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我们要倍加珍惜,几十年来我国各个行业为质量都先后创立过一些标识,但是坦率地说,正如刚才潘司长所讲的,多年来还没有形成著名的品牌和信誉,特别是我们这个行业,社会认知度不高权威性不高,还是很明显的,有的甚至呈现质量差的标志,成为人民群众的笑谈。比如毒牛奶、毒疫苗,都是人们诟病的社会问题,企业一定要保证获得联盟认证的产品质量,认证机构要高度重视,对认证产品的质量负责,实现产品认证跟产品保险有机结合。认证企业必须要有担当精神,通过你认证的产品,你要富有一定的法律责任,这样才能够增加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要确保产品使用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只有把联盟认证的标识和质量当作比生命还重要的底线,才能树立联盟认证的品牌。

      三是要加大宣传扩大推广。我也希望各有关单位的都要广泛宣传这项事业,都要广泛宣传住房城乡建设、工程建设的认证工作,加强引导,打造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认证品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联盟网站的作用,提高全社会对联盟认证工作的认知度。

      同志们,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两个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总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明确的要求,认证工作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在我国这样一个条件下,特别是当前认证工作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又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的国家,我们认证工作一定是前景广阔,大有作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维护,牢记四个意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应有的新的贡献。谢谢大家!

  • 新浪地产 04-19 10:32

    会议现场

    主持人:中国工程建设检验认证联盟秘书长、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曹彬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首届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大会”。

      我是中国工程建设检验认证联盟秘书长、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的曹彬,今天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来自工程建设领域、开发建设单位、设计施工及工程总承包单位、各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相关科研院所近400名代表,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本次会议的召开得到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的高度关注和悉心指导,得到了联盟各成员单位的鼎力支持,赢得了广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同仁及工程建设领域相关单位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请允许我代表联盟秘书处向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上级管理部门、积极响应的行业同仁以及各位代表表示衷心感谢!

      首先,我们有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潘丽芬副司长讲话。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共享质量发展成果》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副司长  潘丽芬

      潘丽芬:尊敬的各位代表、同志们,大家上午好!在党中央有要求,各行业、各省市有部署,人民群众有期待,大力开展质量认证工作,助力全面提升质量新形势下,第一届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大会的召开,奠定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质量认证工作的里程碑,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代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就是现在的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对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第一次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也对行业单位、对认证认可事业的关注以及支持表示感谢!

      认证认可是由具备专业能力的第三方对产品、服务以及相关组织和人员进行评定,以证明其符合相关质量要求的活动,认证认可的核心作用就是在各方之间传递信任、推动形成质量提升的联动机制。认证认可以市场化、国际化为显著特征,聚焦质量、服务贸易,与计量、标准一起构成了国家的质量基础设施,是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的工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升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其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向消费者、企业、政府、社会、国际传递信任,可以形象的称之为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认证认可工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都专门提到要加强认证认可方面的工作。2017年9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国家合格评定体系。9月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2018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认证认可工作的高度重视,为认证认可服务国家工作大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2016年11月,原质检总局联合32部委印发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十三五”规划,在认证认可领域提出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构建国家统一推行、联盟区域认证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资源型产品认证体系,支持组建认证创新联盟。自主研制标准规范,开展联盟认证。

      认监委发布了认证认可“十三五”规划2017年行动计划,明确表示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采信,开展联盟标准认证。

      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认证认可的改革也成效明显,管理的创新,正在激发行业发展活力,资源性产品认证作为市场化质量调节手段,在引导市场行为、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完全符合国家的发展方向,资源性产品认证能够引领企业、追求卓越绩效,认证不仅是市场准入的门槛,更是品质提升的台阶。认证在传递信任的基础上,正在发挥价值引领、吸引价值传递和价值创造的重要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资源性认证制度,创新质量标准管理方式,优化标准体系,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建立新领域研发认证绿色通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了有效落实国家质量提升和创新质量认证的相关要求,国家认监委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推动了认证认可的创新发展。认证认可创新发展的要素之一,是要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主动适应市场和行业发展,以联盟认证形式推进资源性产品认证,结合了团体标准发展的特点,顺应了这种创新发展的趋势,体现了这种创新发展的要求。

      目前,国内很多省市都在开展的地方品牌建设工作,如浙江制造、上海品质、泰山品质、深圳标准等,都是以认证联盟的形式,通过第三方认证评价手段来开展的。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国家认监委的高度重视。如国家认监委在2014年年底复函,支持浙江省用第三方把关的技术手段来把关浙江品牌。于2015年中复函支持深圳市在全面推进标准、品牌、信誉、质量四位一体建设中,通过产品认证技术评价手段推动深圳标准实施,提升深圳产品质量。于2018年初夏复函同意上海市、山东省以联盟认证形式推动上海品质、泰山品质的品牌建设,支持有关地方利用认证认可手段,通过高品质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联盟认证是指在联盟的框架下,联盟或者联盟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管理体系、产品、服务、人员等符合联盟制度或者联盟采信的相关标准、相关技术规范或相关要求等合格评定活动,目前这种认证形式在国际和各评定领域的认可度很高,国内也正在逐渐开启实践之路。

      联盟认证的特点,一是认证标准更加先进,认证依据的标准是团体标准或者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在新的标准化法中具有了明确的法律地位,两者都是从企业或市场实际需求出发,具有快速反映市场需求,灵活性高、技术性高等特点,才能使认证活动取得最佳效益,提升认证的高品质。高品质的认证认可供给,能够为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迈上中高端提高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是工厂检查更加严格。工厂检查的内容除了保证能力日常要求外,需要满足先进性指标的情况,包括指标相关的检验检测情况,指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情况等,具有严格的检验检测和工厂检查才能保证可靠性。

      三是认证需求更加明确。借助于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能够快速反映市场需求的特点,恩使用其作为认证标准,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认证工作。可以促进认证供需有效对接和结构化,更好的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是认证结果更加灵活。借助于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制定程序方面的特点,充分利用认证结果,为标准制修订提供依据,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通过对先进指标的设计和验证,促进四新在工程上应用的速度等。

      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要定位于高品质、高端认证,要以提升质量动能为出发点,以提升认证能力为立足点,加强联盟内部管理,广泛整合行业、地方资源,增加认证服务供给,积极发挥工程建设专业优势,创新认证模式,引领认证新方向,打造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高品质认证,以工匠精神诠释品牌效益,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与建筑业深度融合,从而带动住建行业整体质量提升工作。

      目前针对社会上反映的认证检测乱象问题,包括认证认可的社会认制度不高、地位不高、效果发挥不高等问题,认监委正在构建以信用监管、风险监管为核心的新型认证认可市场体系,全面推行双随机公开抽查,严厉打击非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活动等冒用、伪造证书等行为,进一步提高认证认可的公信力,打击认证认可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在此,也希望各个认证联盟以及联盟各个成员单位,都要引以为戒,要切实强化主体责任,规划认证秩序,注重认证工作有效性,注重认证人员素质提升,注重认证服务发展的本质,让认证检测行业回归社会本位,让认证认可真正发挥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认证认可氛围。谢谢大家!

当前暂无数据,我们不会放过任何信息,敬请期待

举报